学前教育名词解释范例(学前教育必考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名词解释50个

1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在上级的宏观领导下,由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的教养工作管理和行政工作管理,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非行政组织进行监督的完整的领导体制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2.学前教育名词解释汇总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3.学前教育名词解释答案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4.学前教育常考的名词解释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5.学前教育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6.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7.学前教育学中的名词解释

16“幼态延续”: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过程人类的幼太延续指在某些方面,个体成熟后仍然保持幼体性状的现象17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8.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18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和19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题

20人的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21恩物:褔禄贝尔的创制的一套教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自然和发展能力,这套恩物的基本形状是圆体、立方体和圆柱体22表象: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的形象。

10.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题

2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要求24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25毕生发展:所有人类成员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与年龄有关系的那些变化。

26同伴关系:年龄或年龄相近的幼儿,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协作的关系27直观形象法: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来获得表象和和直接经验的方法28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29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30公共产物: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31记忆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32心理断乳期:13、14岁至16、17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心理断乳期”。

33家长开放日: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之一,幼儿园可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观,参加园参观,参加园内的活动,能够增进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34分离焦虑: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熟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

35保育员:托幼园所、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导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36表演游戏:儿童按照故事、童话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表演。

37兴趣诱导法: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方法38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的反应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39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情况40艺友制:学生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老师,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41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身发展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42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交,在做上学43最近发展区:指幼儿在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44学前教育:对胎儿至进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45儿童的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46情商: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47混龄教育:指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 *** 同学习和生活。

48现代儿童观:现代人们对幼儿的认识儿童与成人是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49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50榜样示范法: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语言、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51家庭辅导站:设立于乡或村,由该地区的幼儿教师或幼教专职干部负责向本地区的幼儿家长普及保育与教育儿童的知识,并解答幼儿家长咨询,指导幼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

52有规则的游戏: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叫教学游戏53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集体的培养,其教学品质和教育素养逐渐成熟的过程。

54托儿所: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负有教养3岁前幼儿及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55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56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7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58幼儿常规: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包括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59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60保育:幼教机构中教养员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从事的卫生保健和安全防护工作61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事实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62遗传: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审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63生态系统观:由布朗芬伦纳提出的,他指出有这样一个结构,它能够对儿童在多元素情境下受到得影响系统性的排列,并且有助于考察这些影响与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64依恋:婴儿寻找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家庭里其它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

65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66自我意识: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67行动研究: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是研究成功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68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9“白板说”:经验主义认识理论观点,由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70个案研究法: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揭示儿童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对直接的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具体形象和感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