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血色衣冠士气(血色衣冠道具一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血色衣冠士气(血色衣冠道具一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血色衣冠士气(血色衣冠道具一览)

自孔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变热闹了起来。

墨子

可能是墨家衰亡的早,很多资料散失,比如墨子的生卒年就不详。他的名字叫做墨翟(di2),出生地也众说纷纭。但是毋庸置疑,他是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的年代在孔子之后并不遥远,大约是孔子去世20年后,有意思的是墨子的思想中大量包含着儒家的概念,但是墨子最终脱离了儒家,自成一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墨子与儒家学派不同,他的着眼点,是更下层的市农工阶层。儒家这类学者,讲究向君王传道,影响国策,推行自己的思想。而墨子不然,他认为应该直接向底层人物传授更具现实意义的东西,屏蔽空谈。

所以从墨子的流传的言论上看,墨子明显更加务实。如果说儒家是文史哲,那么墨子简直或许可以称得上数理化。

曾经其书中内容佶屈聱牙,研究者甚少,近年来,随着内容逐渐解析,人们才发现墨子带有很多科学观念,数学公理,为他的发明创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墨子强调兼爱非攻,书中着重写了如何防守城池,这让人想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意大利的独立城市,是工商业者的公共家园,而非某位君主所有。墨子的内心,可能也是向往这种自治的景象吧。

传说楚国进攻某小国时,墨子前去劝阻,与楚国工匠公输班斗法,公输班不断摆出攻城器具,而墨子逐一绿色,推演到最后,公输班无计可施。楚国眼见拿不下来,也就退兵了。

可惜春秋不可避免的走向战国,称霸。战国开始,几个大国纷纷在自己的边境设置郡,而这些郡,则是建立在那些被灭亡的国家的故地上,兼并之路已然开始,墨学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越难被庙堂支持了。

墨子最终将墨家学派打造成了一个类似宗教组织,成员同甘共苦,短衣素服。首脑叫矩子,门人叫墨客,世代相传。

墨子死后,墨家三分,虽然各自在发展,但是彼此之间势同水火。

直到秦汉大一统,儒家独尊,墨家无可奈何地退出历史舞台。

游戏中,墨子的特技是【贤哲】,表明了思想家的身份,而关键在于,他有一本好书《墨子》,特技是【坚城】,城池受伤害减半。是个特别强力的防守技能。尤其游戏中,书是可以送给别人传阅的,武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到现场防御,但是快递一本书往往就能解围。

墨翟《墨子》

孟子 ( 约公元前372 ~ 约公元前289)

孔孟之道,古来共谈。印象里孟子总是与孔子并立,仿佛师徒二人亲密无间,然而,细细翻来,却全然不是这样。

首先从活跃的时代上,两者并无交集,上文的孔子活跃在春秋的终幕,与战国的前夜。而孟子则是在战国最激烈,思想最百花齐放的时代奔走。

自然孟子也不是孔子的学生。孟子自称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私淑诸人,也就是他师傅的师傅是孔子的弟子,所以羡慕自己的师祖,还能得到孔子的亲传,而自己是没这个机会了。

孟子的身世背景,也与孔子不同。孔子是标准的落寞贵族,因此思想中不免带有上位者的骄傲。而“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的祖先阔过,但是早已家道中落,孟子三岁丧父,母亲一手养大,所以孟子算是群众中走出来的思想家。

正因为如此,两者同样宣传的是“仁”,但是思想上的分歧非常之大。

孟子将仁的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仁政”,从源头树立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从这条路线出发,宣扬的主旨,是将利益多分配给臣民,将公平植入社会,继而打造王政。而从统治者的口袋里拿钱显然不太可能,所以说,面对这样腐朽的统治者,人民有推翻他的权利,就如同周武推翻商纣的统治。这样执掌权力的人人,不会重蹈覆辙,而会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

孟子甚至已经想到了具体的解法。他敏锐认识到,对于农业社会,土地的划分,就是分配的核心,因此提出了个人版本的“井田制”,平均分配土地给每家每户,这样“有恒产者有恒心”,长远上会为统治带来更大的回报。

而仁政得以推行的道德基础,源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他认为上至天子,下至万民,人心中总有向善的一面,悉心引导,就有绽放的潜力。

不过,仁政与王道,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实在是太难落地。孟子中年时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齐威王的齐国。还记得匡章么?那个名声不太好的战将,他当时背负着不孝的骂名,而孟子却看出他的潜力与之交好,看出孟子眼光独到。不过想要重做霸主的齐国,显然不会接受孟子的这一套,于是孟子愤然离开。

孟子来到宋国,觉得宋国刚立新君,可能有机会采纳他的建言。在这里,孟子偶遇滕国的公子,公子对孟子的思想很有兴趣,往返两次都特地请教孟子。孟子从宋国离开,回到自己的故乡邹国。后来公子变成了腾公,特地请回孟子,请教政策。孟子提出了井田制的方案,然而从楚国来了一位学者,提出了君民共耕,实物交易的方案,一刀斩断各种分配难题,竟然得到了广泛支持。孟子发现了,滕国太小了,自己方案的优越性,并不能得到体现。

想通了这一点的孟子,来到了当时最强的国家,霸主魏梁。梁惠王开门见山,老头子呐,不远千里二而来,带来了什么对我国有利的东西啊?孟子则回复,大王啊,何必满眼都是利益二字,有仁义就够了啊。

然而此时魏国,表面仍然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在惠王执政的三十年间,前有桂陵,马陵失利于齐,中有连续割地与秦,后来连楚国也欺负到头上。惠王很气,想找报复三国的具体方法,然而孟子只谈仁义治国,自然是对牛谈琴。

孟子来后不久惠王就带着遗憾去世了。孟子觉得新君不给力,魏国估计药丸,就又回到齐国。

此时的齐国,已经是齐宣王当政。宣王与他父亲一样,很想重复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所以特地请教长者。然而孟子又怼了回去,我们儒家,从来不谈这些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听过。不过就算不知道这些事,也能称王啊!又回到他的仁政理论。宣王很失望,不过也没有放弃,仍待他不薄,只是进言大多不听。

后来燕国内乱,匡章打了一场漂亮的闪击战,夺取了燕国,引来了其它大国的争相眼红。宣王问孟子咋办,孟子说,不如即刻撤军,退回国内,弄一个傀儡去管理,现在去做还来得及。宣王不听,不久后,匡章对联军作战失利,燕人趁乱复国。宣王特别后悔没听孟子的建言。孟子其实对宣王也有所期待,传说500年一治,自周朝传到现在快700年了,也该有个王者一统天下,而宣王是很有机会的,孟子想帮他一把。只可惜宣王只是把这位老者,当做一块招牌,吸引人才,却没有真的想推行王道。孟子最终,还是离开了。

后来孟子到了宋国,又到了鲁国,此时他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试图落地自己的理论,转为维护儒家思想的地位,因为此时学术的竞争非常激烈。天下都在流传杨朱学派(道家),与墨家思想,而自己的儒家思想则大碰壁。为此他经常与人辩论,驳斥杨·墨之说乃邪术。很多人劝他,德高望重者,何必喷来喷去。孟子则回怼,不是我想喷啊,作为圣人的弟子,怎么能容忍杨墨的学说呢?

孟子最终叶落归根,他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在后世播撒。他在世的时候,仁政并没有构建的基础。紧随其后的荀子,同为儒家学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孟子思想中的诸多错误,其后孟子的思想一度边缘化,要等到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汇总了先秦诸儒的思想精华,融汇贯通,才又举起了仁政大旗,让孟子得以与孔子并驾齐驱,影响了其后2000余年的思想风潮。

游戏里,孟子也有着100点魅力值,位列仙班了,而特技【仁政】,名字虽然是靠上了,但效果是同所在武将忠诚不下降,与他本人不是很契合,实用程度倒还不错。

孟轲

鲁仲连

鲁仲连,听着是个鲁国的名字,其实是正儿八经的齐国人。此人生卒不详,据推断在公元前300~250年,已经是战国的末期。

而他的特别之处,是作为一名说客,不为名利,不求功名,先后帮助赵国齐国摆脱危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

鲁仲连的两处事迹。

第一处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围攻邯郸,赵国君民一边死守,一边求外援。但是魏国派来的将军畏惧秦军,只敢做壁上观。同时魏国受到谣言蛊惑,派出一名使者,声称赵国只要如魏国一样,放低姿态,尊秦王为帝,把秦王忽悠到位,说不定就没事了呢?

这个议案让赵国的重臣平原君很犹豫。

此时鲁仲连却逆势来到赵国,力劝平原君不要答应。他与魏国使者新垣涉怒辩一通,一针见血指出了,如果没有反抗就认怂,反而会助长对手的嚣张气焰,秦国称帝后必然不会放任诸王自治,而是直接干涉朝政,委任官员,安插眼线,魏国打的偏安一隅的如意算盘注定不能实现,说的魏国使者恍然大悟。

后来,等到了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解围,鲁仲连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赠礼,回到齐国。

第二处事迹,则与田单有关。

乐毅攻克了齐国大半,而五年后田单大反攻,起初风卷残云,其后却进度缓慢。田单很费解,兵还是这些兵,将还是这些将。怎么战斗力就降低了呢?

鲁仲连这时就拜访田单,指出田将军你膨胀了!以前与士卒同吃同住,亲自督战,现在神龙见首不见尾,自然士气低落。田单醒悟,重新团结士卒,一路凯歌,直到鲁仲连故乡聊城。

聊城守将很坚挺,田单强攻不下,一筹莫展。鲁仲连就修书一封,射給燕将。信中敏锐指出,燕军已经集体撤回燕国了,独独燕将据守孤城的理由,是因为燕王听了谗言,要迫害他,所以不敢回去。然而这样做,一方面对士兵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违抗命令更是对燕王的不敬。而且就算这么吊着,这里是齐地,外无援兵,迟早要被攻克,那么为将的名声也会受损,所以不如带兵回燕国保存实力,或者不相信燕王,也可以投降齐国,如今的固守已然彰显了将军的实力,来齐国齐王也会重用您的。“不死小节,不耻小辱”,若成大事,就要想开些。

仅依靠这一封信,就促使燕将自杀,田单顺利攻破聊城。

鲁仲连的特技自然而然是【论客】,这是一个独特的技能,对外交往时可以强制进入舌战,舌战胜利就能办成事。鲁仲连是胆小性格,这个性格的武将舌战中看似懦弱,其实生气起来能造成最高的伤害 ,是舌战里最强的性格。

光荣这杰伦脸,头像来源应该是信长之野望的一位剑圣

更多血色衣冠士气(血色衣冠道具一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