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香港教父级别歌手(香港流行音乐教父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香港教父级别歌手(香港流行音乐教父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香港教父级别歌手(香港流行音乐教父是谁)

早期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获奖歌手唱过了获奖金曲后,还得加唱一首曲目;再之后,获得「最受欢迎新人奖」的歌手只能唱半首歌,这不是欺负「新人」,「金曲」的待遇也一样,无论「天王」「天后」,都要把歌重新编到 3 分钟以内。1995 年以后,进一步发展到有人没机会唱的状况,比如「最受欢迎新人奖」之类的小奖项,金奖歌手有登台机会,而银奖、铜奖说几句感言就下台了。

这不得不说到「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项逐年增多的状况,就拿「最受欢迎新人奖」来说,它是 1988 年第一次设立的,好在顶替了以前的「最佳乐队组合奖」,奖项总数量变化不大,而且,当时的「新人奖」只有一名得主,即草蜢。到了 1989 年,奖项得主变成了王杰和关淑怡两个人。口子一开,这项奖就逐年增多了,1990 年、1991 年这两年都设置成了金、银、铜奖,1992 年之后,又进一步分男女、各颁金银铜 3 个奖项,这么一搞,1988 年的 1 座奖杯 4 年后竟然变成了 6 座。在这种状况下,「无线」还在增加新设奖项,1994 年设置了「新一代杰出表现大奖」,也就是日后「年度杰出表现奖」的前身。

实际上,增加奖项的最终目的是在搞平衡、「分猪肉」。在「谭张争霸」的时候就不得不这么搞,不过,当年是两个人搞平衡,怎么都好办。到了「四大天王」时代,就得费点儿脑筋了。1993 年张学友和刘德华各拿两支「金曲」,黎明一支。张学友的获奖歌曲是《只想一生跟你走》和《等你等到我心痛》,从歌曲的质量上说,这些歌与刘德华、黎明的歌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张学友必定要拿「金曲金奖」。而从当年的人气考虑,张学友拿「最受欢迎男歌星」奖也是没问题的。

但是,「无线」不能这么办,如果真这样颁奖,张学友可就甩了黎明几条街了,所以,只能把权重比较大的「最受欢迎男歌星」奖分给黎明。说来好笑,张学友竟然是 1996 年才「最受欢迎」,可眼下只能先委屈张学友,否则平衡没法儿搞。

不过,即便这样,刘德华也难办,因为黎明只有一首「金曲」却拿了「最受欢迎男歌星」奖,而刘德华拥有两首「金曲」,难道不应该更受欢迎吗?况且刘德华是张国荣之后连续 3 年的「最受欢迎男歌星」,怎么就落后了呢?「无线」只能继续「分猪肉」,设置了一个新的奖项:国内最受欢迎香港男女歌星奖。

看明白奖项分配的猫儿腻,歌迷们对偶像获奖多少、获了什么奖,其实都不必在意,看看热闹、听听歌就得了。可就这样,歌迷们听歌也听不过瘾,偶像们没机会唱整首歌,献唱时间都得被压缩。

让颁奖礼上的献唱歌曲压缩时间的因素,还不止是奖项的增加,1994 年竟然搞出了 12 首「金曲」。

据「无线」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出现了票数相同的特殊情况。照这么说,那等于是最后 3 首歌同分。可是,这个说法有点儿不可信,1993 年颁奖礼上,主持人郑丹瑞说过评分规则:观众投票占 1/3,「无线」占 1/3,专家评委占 1/3,在这种投票评分机制下,3 首歌同分的概率到底能有多大呢?

如果不是被「十大」这种名称限制住,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评出「十二大」亦无不可。就说 1983 年第一届吧,据说排名第十一位的就是张国荣的《风继续吹》。这段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年都有遗珠之憾。

而从香港流行乐坛的历史来说,放开名额也属于与时俱进。

香港电台有个叫「中文歌曲龙虎榜」的节目,要说起它的历史,则要说到 1975 年开始的一档叫《青春交响曲》的节目,其中有个版块叫「新天地」,即听众点歌,过了一年,它便改名为「中文歌曲龙虎榜」。

最早,「中文歌曲龙虎榜」每周公布 10 首上榜歌曲,1987 年,因为香港流行乐坛进入黄金期,本地流行歌曲的产量增加,「龙虎榜」就改为每周公布 15 首歌曲,1989 年更是增加到每周 20 首。

「龙虎榜」的改变是顺应市场潮流的,但它却并未影响到各类年终颁奖礼,它们还是在增加「其他奖项」上下功夫,从来没有想过增加「十大」的名额。显然,「十大」的称呼是一个天然的障碍,但在 1994 年,「无线」也不知道怎么想开了,干脆抛开「十大」的包袱,多放了两个名额进来。

至于「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此后也出现过超出 10 首「金曲」的情况,而「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更是在 2013 年开始革新,从名字里抹去了「十大」的字样,这就彻底甩开了包袱,选出了 20 首「金曲」,甚至允许翻唱歌拿奖——可问题是,早干吗去了?金曲如潮的时代不放开,到了这年头儿,真的有这么多「金曲」吗?

还是说回 1994 年,究竟是什么导致了 12 首「金曲」的状况?

看看这一年谁是最大的赢家,或许就有了答案。

巫启贤,本年度获得了一支「金曲」、最受欢迎男女合唱歌曲奖铜奖、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银奖、最受欢迎创作歌手奖金奖。此前一年的「金曲金奖」《只想一生跟你走》就是他的作品,而此后,他被马来西亚 *** 颁赠「马来西亚歌神」的称号,这是华语乐坛歌手中惟一得到国家 *** 认证的「歌神」。

周华健,本年度获得了一支「金曲」、最受欢迎创作歌手奖银奖、新一代杰出表演大奖金奖。此前,他曾 4 次入围并获得一次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歌手男演唱人」奖,此后,他还在 1995 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获得了一支「金曲」和最受欢迎合唱歌曲奖铜奖、最受欢迎创作歌手金奖,被称为「天王杀手」。

这两位「王中王」级别的歌手,是为数不多的能冲击香港流行乐坛「四大天王」的人,因为他们来自台湾,借用香港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的奖项名称,这类歌手被称为「过江龙」。

严格来说,「叱咤乐坛流行榜」中的「过江龙」奖是颁给香港以外的国语歌手的,其中,1993 年、1994 年这两年的银奖都是周华健,而 1993 年「叱咤乐坛生力军女歌手」银奖却是来自台湾的王馨平,到了 1995 年,周华健反而不是「过江龙」,成了「叱咤乐坛男歌手」铜奖。

这恐怕会让很多人看不懂。按说周华健在香港出生,长大后才去台湾上学的,而王馨平则正相反,她是台湾出生,大学后才进入香港流行乐坛的,怎么看都好像王馨平更应该属于「过江龙」,而周华健是香港本土歌手才对。

实际上,王馨平出道的时候就签约了香港「宝丽金」唱片,当时,她就快毕业,打算去美国读硕士,可无意中录了几首小样,就此选择了唱歌。她的父亲是著名影星王羽,将她托付给老朋友甄妮,甄妮又带着王馨平去见泰迪·罗宾的弟弟关维麟,就此签约到了香港「宝丽金」,出版的第一张专辑就是粤语,所以算作香港歌手,没有做「过江龙」的资格,却可以角逐有「新人奖」性质的「叱咤乐坛生力军女歌手」。

而周华健虽然是香港生人,但 1993 年的身份是台湾「滚石」唱片公司的国语歌手,这时候他可以算「过江龙」。1993 年,「滚石」在香港设了公司,周华健在 1994~1995 年连发的 3 张粤语专辑属于香港「滚石」的产品,这样,1995 年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当选为「过江龙」,反而可以以粤语歌手的身份参加「叱咤乐坛男歌手」的评选了。

其实,这种事以前就发生在另一位传奇身上:王杰。

王杰是香港生人,但也是在台湾进入乐坛的,前 3 张国语专辑已经把香港乃至整个亚洲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只是当年没有「过江龙」的奖项。1989 年他出版了第一张粤语专辑后,立即获得了当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同时,因为他在香港市场算是「刚出道」,竟然连「最受欢迎新人奖」也顺便拿走了。

像王杰、周华健、巫启贤这类在国语市场已经是「歌神」级别的人物,进入已经疲弱的香港粤语音乐市场,无异于直入无人之境。

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却未必不是现实。至于他们和香港歌手的唱功高下,我们且不去评判,在唱功后面,他们一定还有过人之处。

细心地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创作型歌手。

在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期里,别说许冠杰、林子祥这样的殿堂级艺术家,就连陈百强、张国荣、谭咏麟、黄家驹这些当时的「后生」都有相当水准的填词、作曲能力。可这些人隐退后,歌坛上出现了大量没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所谓「歌手」,连唱歌都走调,能指望他们创作什么作品?

举个例子,前面说过,1989 年「亚视」举办的「亚洲太平洋歌唱赛」,就是用卡拉 OK 发掘「新人」。这项比赛分两个阶段,一是举办港区赛;二是邀请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选手举办亚太区赛。当年,香港派出的选手是叶子楣,澳门派出

更多香港教父级别歌手(香港流行音乐教父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