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敬酒歌歌词(为什么中国人爱劝酒)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侗族敬酒歌歌词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侗族敬酒歌歌词的知识,包括为什么中国人爱劝酒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十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2. 为什么中国人爱劝酒
  3. 56个民族的过年风俗

十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第一朝鲜族老人节等。

第二彝族火把节、密枝节、赛衣节等。

第三阿昌族烧白柴、泼水节等。

4第四德昂族关门节、开门节等。

第五侗族 *** 。

第六土家族摆手舞。

第七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山歌、蒸物色糯米饭等。

第八布依族腊染。

第九瑶族爬楼。

第十满族颁金节。

为什么中国人爱劝酒

除了中国人一贯以来的好客古风,酒桌之下权力与服从的深刻隐喻,劝酒里的交易、 *** 、控制,无疑则暴露了中国人近乎野蛮的一面。

又是一年传统佳节时,喜迎新年之际,亲戚间总要互相走访拜年,期间少不了饭桌上大鱼大肉,交换口水、吹牛逼之余,喝酒助兴喝到吐。

而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过度饮酒送急救的醉汉、酒驾撞人的司机,甚至因劝酒致命连带判刑的阶下囚。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劝酒?除了中国人一贯以来的好客古风,酒桌之下权力与服从的深刻隐喻,劝酒里的交易、 *** 、控制,无疑则暴露了中国人近乎野蛮的一面。

干杯是一种礼仪,劝酒是一种政治

在大多数热爱酒桌的中国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传统美德,劝酒成了一种好客古风。但自古以来,中国酒桌上就没有平等一说,长幼尊卑、等级森严全在这酒里。

2009年8月9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革家妇女在表演独特的劝酒表演。/CFP

中国古代的酒,从来不是大众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酒之于世,礼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礼上的供奉酒水,是属于皇家和当权者的上层文化。

白酒主要以粮食为原料酿造,而粮食又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命根子,而酿酒的作坊主又获利颇丰。因此,历史上常常发生酿酒大户大量采购粮食,与民争食。

为了管理这些酿酒大户袋中财富,中国古代从夏商时期,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管理酒类的机构,被称为“酒政”。

周有酒正,汉有酒丞,隋唐宋有良酿署,通过禁酒、官府垄断酒价,以及征专门酒税等等,高度垄断酒类的生产、销售和流通。

至今,中国仍有“酒类专卖局”这样的行政机构专门管理酒类流通,“茅台”依然是象征着上层社会和权力的“ *** ”。

2011年2月27日,上海首届陈年茅台酒拍卖会举行,一瓶1955年产、标价超过120万元的茅台酒最终流拍。/CFP

社会等级的隐喻,在讲究尊卑长幼的酒桌礼仪上也一览无余。酒桌上,主人必先进酒于宾,是为献。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然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2016年9月24日,贵州省遵义仁怀市茅台镇,酿酒厂里工人们扬撒高粱准备进行第一次发酵。/CFP

事实上,现在中国人劝酒时常说的“干杯”其实来自欧美,从欧美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翻译做“干杯(乾杯)”,而日本礼节也和西方相似。因此,日本人只有喝啤酒时才会说“干杯”,一般都是用大杯。由一个人(长辈、上级)领头说:“辛苦了,干杯!”然后大家一起碰杯,喝一口,并不喝干杯中的酒,只是注重庆祝的仪式。

而“干杯”一词传到中国酒桌上就变味儿了,长辈领导、商业伙伴端起酒杯劝酒,必须得一口闷,甚至需要反扣酒杯于头顶,以证明喝光了,不然就是不礼貌,准确地说,没有顺从劝酒人之意。

“都在酒里了,一定要喝到位”

中国古代的酒桌文化一直讲究三杯为度,士大夫们热衷的也是低度数的黄酒,而非现在酒桌上的高浓度烈性白酒。劝酒文化,也只是近几十年才慢慢兴起的。

2010年5月23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众人在当地举办的百家宴上互相敬酒。/CFP

从劝酒的程度和方式看,各地有所不同,沿海地区、江南发达地区一带要弱一些。而其他地方,尤其东北、西北、西南部分地区,劝酒就特别厉害。

例如东北人劝酒时喜欢说:“看得起,就干了”,没有多余的话,说完后根本不看对方一眼,一口闷,这在东北人眼里是一种“豪气”。而假装不能喝,拒绝敬酒人,就是“酒风不正”。

从酒品看人品,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判别人的方式,正如人类学家庄思博(JohnO *** urg)在他的著作《焦虑的财富:中国新富阶层的金钱与道德》(AnxiousWealth:MoneyandMoralityAmongChina’sNewRich)中,评价四川成都的富人群体的酒局的那样:“中国中年男人的酒局,除了酒和女人,跟初中生派对没什么区别。”

2013年11月5日消息,28岁的东北女子张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时,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家属索赔劝酒人赔偿金额92万余元。/CFP

《 *** 》记者詹姆斯帕尔默(JamesPalmer)在山东一座小城的中式酒局上,就是受到了这样的精神冲击:山东当地一位市党书记——一个五十多岁男子,一边用他婴儿般柔软的手在宴会桌下轻轻抚弄着詹姆斯的大腿,长达45分钟,以此来拉近亲密关系,一边还劝他喝酒,一种在这个外国人看来度数高到几乎没法喝的烈性白酒。饭局之后,官员和商人们又要请他一起去妓院,尽管卖淫在中国是非法的。

许多商人私下都向詹姆斯抱怨,整个过程通常劳心劳力,令人厌烦。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或村镇上的娱乐场所,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实际上,里面常见的是汗迹斑斑的脏床单,以及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鲜花图案墙纸,就像那些截取自三流丑闻视频中的图片所显示的那样。

但是他们前往这些地方,并非一味是为了寻欢作乐。

2014年2月10日,宁夏银川,一辆私家车车主喝高,撞断桥栏扎进爱伊河冰面。/CFP

像男同学相约一起做坏事一样,中国酒桌上的划酒拳、咸猪手、低俗段子,包括醉酒后的丑态,甚至共同嫖娼犯罪,都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抵押物。在半公开性质的酒局上,酒桌上都是见证人,通过这种羞辱性的仪式,共同掌握对方的小把柄,在男性同胞之间形成一种牵绊,这能让大家觉得那些潜在的生意伙伴跟自己是同一条道上的人。

而能不能一杯干、喝到位,就是一场能否建立信任的测试。

“没人喜欢过度饮酒,但我身不由己”

酒桌文化深嵌于社会的权力结构之中,劝酒本身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征服游戏”。

2010年4月26日,济南某酒店的劝酒员正展示自己的推荐技巧。在顾客就餐饮酒过程中,有专门训练的服务人员,给宾客端酒、祝酒,祝酒词还一套一套的。/CFP

与欧美酒吧里酗酒狂欢的年青男女不同,中国酒桌上放纵参与者往往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在集体酗酒的官场上,保住自己的职位,而陪领导喝酒成了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2011年《卫报》记述了发生在中国辽宁的故事。来自东北辽宁的迟先生是当地一家中学的校长,几乎每周都在白酒的熏味儿中度过,而他本人既不是酒鬼,也不喜欢聚会,年过40,受学生尊敬。

“喝,不能保证我升迁。但不喝,我的人缘就会变坏。所以我选择喝,我不愿意也没办法。”迟先生所认知的官场环境就是这样:不遵照上司的意愿接过酒杯,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爽快地喝酒,是对权力的服从。

2009年6月24日,香港一名调酒师的上海白酒调酒展示。/CFP

据《 *** 》2008年的报道,河南信阳当地的 *** 官员们每天都中午的午餐都是一场午宴,在当地餐厅提供的私人宴会包间,其中设有休息区、电视和浴室,酒桌上也摆上了红酒、啤酒和白酒三种盛酒容器,酒精缭绕长达几个小时,一切费用由 *** 支出。信阳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告诉《 *** 》的记者,当地民政局的官员们,下午要么打牌要么睡午觉,常常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

“酒逢知己千杯少”,对来找官员们办事的商人来说,劝酒的人更多是有共同利益目标的“知己”,能喝酒,简直是一条迅速打通关系的捷径。酒桌即战场,穿肠过肚的高度数白酒则是最直接的武器,能不能爬上更高职位、做成交易,就看能不能喝。

2010年2月11日,南京一家饭店酒宴上相互劝酒的食客。/CFP

同样在中国北方的黑龙江省,哈尔滨有一家专门教人“敬酒术”的培训学校“伟良人际沟通艺术学校”,学校创办人修伟良挂在嘴边的名言就是“一次宴请可以改变一生,掌握方寸圆桌的觥筹之法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

2013年《南方周末》报道了这位校长的一位学生,哈尔滨当地一位市政工程的承包商陈明(化名),经过修伟良一千多块酒桌技巧速成班培训后,设宴款待当地某书记和市长,酒过三巡,陈明成功获得了一单价值3000多万的基建大单,创造了他承接市政工程的最高纪录。

湖南智科公共安全技术公司,一个提供监视和报警技术的公司,其人力资源部门就在其招聘业务经理的广告上这样写到:“酒量大的优先。”这家招聘人员对此解释到:“业务拓展中避免不了酒桌上的应酬,可以迅速拉近跟客户的距离。”他认为,一个称职的应聘人员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喝下半斤至一斤白酒。

2010年11月8日下午,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三名喝醉的年轻人倒在广场。据悉,他们是来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复试,中午领导请吃饭,他们拼命喝酒争表现醉了。/CFP

而这家公司一直是湖南消防协会、长沙市 *** 采购的主要企业之一,与 *** 官员打交道的业务经理,“酒量”无疑是一条硬指标。

在中国式酒局上,劝酒是一场“臣服”与“来朝”的权力游戏,谁有求于人,谁想号令众生,谁不想买谁的账,谁想不给谁面子......用酒桌上的话说,就是“都在酒里了”。为什么有的人明知不敌还要喝,因为谁都知道不喝的后果。

56个民族的过年风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藏族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 *** 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 *** 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 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 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 *** 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 *** 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 *** 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 *** ,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 *** 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侗族敬酒歌歌词和为什么中国人爱劝酒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