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世界目光聚焦
满城尽披荣光
11月17日至19日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
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
在蚌埠举行
作为大会重要内容之一
11月17日下午
在活动主办地蚌埠“湖上升明月”
古民居博览园内
与会国内外嘉宾共同见证了
“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的举行
珐华技艺从蚌埠走向世界
珐华与“唐三彩”齐名,是一种在琉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
作为寺庙法器和家庭陈列品,珐华器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其技艺始自元,兴于明,止于清。清代雍正以后,珐华器逐渐停止烧造,这项高超的工艺技术从此消失。由于珐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现存少量的珐华器仅存在于国内外的博物馆中。
作为心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匠人,于山、张勇勇多年来潜心研究珐华技艺,自2010年起,开始筹备珐华复烧工程。2016年,他们与伙伴共同创立“朝元窑”,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不断探寻,最终凭借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扎实的实践积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两年前试烧成功,并荣获当年山西省文博会“神工杯”工艺精品银奖。此后“朝元窑”继续巩固成果、研习前行,最终在大器形的立件烧造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此次珐华技艺复兴成果选择在蚌埠发布,并亮相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有其深刻含义。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认为,文化技艺是技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黏合,在当今世界备受重视,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一直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需要一个载体来推动世界文化技艺的创新性活态传承,在充分挖掘文化蕴含的基础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让文化技艺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让世界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蚌埠就是这样一个载体的最佳安置地。作为禹会诸侯地、淮畔明珠城,蚌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摇篮”、“帝王故里”。千百年来,这片淮畔热土孕育了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汉文化、明文化、淮河文化的繁荣昌盛,融通了南北大地的不同文化基因。
特别是近年来蚌埠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的建设,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技艺,让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文化展示馆交相辉映,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成立世界文化技艺中心的设想不谋而合。珐华技艺从蚌埠走向世界,是蚌埠文化开放包容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文化技艺交流碰撞的最优选择,更是饱含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殷切期望。
今后,蚌埠还将承担更多世界文化技艺交流责任,成为推进文化融通的有力平台,助力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
在与会国内外嘉宾共同见证了
高超的珐华技艺后
一场视听盛宴在蚌埠奏响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
交流中心成立音乐会
在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举行
展现传统文化技艺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由一批当代才华出众的优秀青年民乐演奏家组成,成员曾多次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艺术院校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中国重大音乐赛事的金奖等。自乐团成立以来,已承担多次重要国事外事活动,获得国内外高度赞誉。去年9月,该乐团作为唯一的室内乐团,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成为全国十大优秀民族乐团之一。
此次该乐团受“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共同邀请,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开幕前,为活动进行专场演出,把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展现在世界面前。
音乐会上,乐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深挖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内涵,以《欢庆序曲》开篇,分为“古韵悠扬”、“七彩中国”、“一带一路”三个篇章,并以《光明行》为尾声进行了精彩绝伦的演奏,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国际视野下民乐的风貌与格局。
奏响蚌埠天籁之声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还以2200年前发生在蚌埠的垓下之战为切入点,在演奏中体现了蚌埠元素。在“古韵悠扬”篇章里,一首琵琶与打击乐合奏的古曲《十面埋伏》, 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列营、军鼓、放炮、吹打、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呐喊、垓下重围等战争场景,仿佛把人们带回了蚌埠垓下之战的古战场。
而《夜深沉》则描述了同一场战争的另一面,展现了霸王别姬的动人故事,它集轻盈的舞姿、英武的剑术、复杂的心情和严酷的战争于一曲,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的精神世界。两首乐曲均以音乐为媒介,以不失古曲韵味而兼具现代的演绎,为乐曲平添了极强的听觉与视觉冲击力,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垓下之战的历史画卷。
来源:蚌埠日报全媒体
记者:顾 楷 / 文 刘 晨 / 图
见习编辑:谢祖武
校检:谢祖武
监制:成 凯
监审:朱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