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长绝歌词(别茂嘉十二弟典故简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故人长绝歌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别茂嘉十二弟典故简析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别茂嘉十二弟典故简析
  2. 逼人离开自己的典故
  3. 辛弃疾最好的四首词
  4. 送别的典故
  5. 134字的古诗词

别茂嘉十二弟典故简析

辛弃疾的著名送别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历史典故可谓“车轮大战”,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无限悲伤。

典故简析: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两件事:其一是昭君出塞;其二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被废后,独居长门。

“看燕燕,送归妾”,参见《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是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李陵苏武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指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同类题材的名诗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逼人离开自己的典故

辛弃疾人生最后的岁月中,隐居在江西上饶的铅山。暮年时曾替堂弟茂嘉填过一首送别词,因此名为《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全诗打破了词作常用的写法,不用上、下阙。连用了五个历史典故,以三女二男,五位历史名人事迹,来表达远离故国,杜鹃泣血似的长天遗恨。读来闻之,泪流满襟。

一、原作赏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南宋·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词作意译:

绿树枝头的伯劳鸟儿,刚刚停止了鸣叫。鹧鸪又叫着“行不得也,哥哥”。与此同时,杜鹃也在说“不如归去”。

鸟儿们悲苦的声音一直叫到夏至,春天的光景一去无踪,百花全都枯萎了。它们的声音是那样的悲苦,但还是比不上人间离别之情。

苦不过汉元帝时明妃出塞,皇帝下令让乐工在马背上弹奏琵琶,以慰其思乡之情。

苦不过汉武帝陈皇后,因失宠被打入冷宫,临行前拜别“金阙”,终身怨锁长门。

苦不过《诗经》中,卫庄公的妾室戴妫。好不容易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还没过上好日子,又因为政变被赶出了国门。

苦不过汉代名将李陵,曾经英勇抗击匈奴,力竭被俘后投降,从此败坏了家声。后来他送苏武回到了汉朝,自己却再也回不来。

苦不过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和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别。所有的人都穿着白衣,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壮士一去不复还”。

这些真壮士的悲歌,怎么唱也唱不完。伯劳、鹧鸪和杜鹃,不懂人类的离别之恨。假如懂的话,它们可能流出来的就不是清泪,而是鲜血。茂嘉一别之后,谁来共我月下饮酒,再把这些离恨诉说?

二、词中的五个典故

辛弃疾这一首词,有一点像唐诗中的“赋得体”。不同的是,“赋得体”是很有题材再来创作,而他这首词显然是有感而发。

第一个典故是《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被封为公主,与匈奴呼韩邪单于成亲。北方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皇帝怕她在途中思念家乡,于是便命人在马背上弹奏汉地的音乐。昭君这一去,为匈奴和汉室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但是从此以后,她终身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第二个典故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讲述的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少年时代的陈阿娇曾经和汉武帝十分恩爱。汉武帝幼时曾允诺要造“金屋藏娇”,谁知道后来移情别恋,把阿娇打入了冷宫,让她终老于长门宫,再也没有多看一眼。

第三个典故说的是卫庄公的妾戴妫。庄公的正妻庄姜“美而无妇”,妾室戴妫生了儿子完。完当上君主,又被人杀死。结果戴妫也被赶出了卫国,庄姜前去为她送别。丈夫死了,无子的妾室是没有资格留在家里。

因此他们就把戴妫送回了娘家,准备将来把她改嫁给别人。庄姜评价戴妫是一个忠厚善良,心胸开阔的人。又说她重情重义,劝自己不要忘记先君的厚爱。自己一定要把她的劝勉牢记在心。

前面三个典故写了三个宫廷女子的“别恨”,表达的是一种被动的离别之恨。

昭君出塞,马上弹的琵琶声不但不能安慰她,反而只会令她更加思乡。然而一切都不能更改,她就这样,终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上书汉成帝,希望能归国却被拒。汉成帝要求她从“胡俗”,接受收继婚,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十一年后,再改了一次嫁,最后病死塞外。

而曾经被汉武帝许下山盟海誓的陈阿娇,也只落得一个禁宫终老的下场。戴妫回到了娘家,庄姜为之痛哭。一位女性即使做得再优秀,命运也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词后面用了两个典故,讲了两个男人的主动行为导致的离别之恨。

一是汉代名将李陵。他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他和他爷爷一样,为国家英雄上阵,抗击匈奴。没想到一次轻敌导致他被敌人俘虏。而汉武帝在真相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就杀了他的全家,坐实了他的“汉奸”罪名。他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已经没有可能了。

后来,苏武在北地牧羊十九年,有机会被迎回汉朝。李陵到河梁上去送别苏武时作了一首诗,诗中说:“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谁能知晓他胸中的隐痛呢?

还有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太子丹、高渐离等一干人全部穿着白衣,披麻戴孝替他送别。因为他们知道:一别之后,荆轲断无生理。

举这两个典故,想要说明的是两种离别之痛。第一是造化弄人,事情的发展方向与原来的设想,完全走向了反面,至使李陵有家归不得。第二种是明知道友人一去就是个死,非但不能阻止,反而还要想办法亲手去促成。这样的离别之恨,该有多么的痛。

这五个典故中提到的三女,或者因为国力衰弱,或者因为天子反目,或者因为社会地位低下,最后都被逼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家。

而另外两个男子,则主动因为国家战争挺身而出,导致了不同的结局,最终客死在异国。这些东西就是萦绕辛弃疾一生的,最大的悲剧情怀。

结语

辛弃疾这一首词写得极像赋,感人的力量来自于词作中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气氛渲染浓烈。笔峰沉郁动荡,韵音切响促节,非常有感染力。

关于词中“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一句,在前文中是当成两个典故来写的。一个是王昭君的,另一个是陈阿娇。

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写了王昭君一个人的典故,把“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当作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这样看起来,词中就写了两位女性和两位男性,似乎更加对称。

而且四位名人之所以生别家乡,全部是因为国家大事,只有陈阿娇一人似乎是为了儿女私情。没有她似乎更令人信服。不过,词中的确明确地提到了“长门”二字。

长门宫本来是陈阿娇的亲生母亲馆陶公主的私家园林,后来改建后才献给了汉武帝。不料终于成为女儿的冷宫,这个宫殿在王昭君时代是不存在的。

辛弃疾最好的四首词

NO1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NO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NO3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NO4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送别的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被封为公主,与匈奴呼韩邪单于成亲。北方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皇帝怕她在途中思念家乡,于是便命人在马背上弹奏汉地的音乐。昭君这一去,为匈奴和汉室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但是从此以后,她终身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第二个典故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讲述的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少年时代的陈阿娇曾经和汉武帝十分恩爱。汉武帝幼时曾允诺要造“金屋藏娇”,谁知道后来移情别恋,把阿娇打入了冷宫,让她终老于长门宫,再也没有多看一眼。

第三个典故说的是卫庄公的妾戴妫。庄公的正妻庄姜“美而无妇”,妾室戴妫生了儿子完。完当上君主,又被人杀死。结果戴妫也被赶出了卫国,庄姜前去为她送别。丈夫死了,无子的妾室是没有资格留在家里。

因此他们就把戴妫送回了娘家,准备将来把她改嫁给别人。庄姜评价戴妫是一个忠厚善良,心胸开阔的人。又说她重情重义,劝自己不要忘记先君的厚爱。自己一定要把她的劝勉牢记在心。

134字的古诗词

134字左右的古诗词有一下e这些作品:

唐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将近酒》;

唐朝诗人李白诗歌《白头吟》;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哀江头》;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的词《满江红》

宋朝著名文学家周邦彦的词曲《瑞龙吟·大石春景》,《兰陵王·柳》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