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茶文化朗诵稿短篇(茶文化朗诵背景音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茶文化朗诵稿短篇(茶文化朗诵背景音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茶文化朗诵稿短篇(茶文化朗诵背景音乐)

原创:子磊

梳理茶文化的渊源,我们发现茶、诗歌、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起源都非常早。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说,茶作为一种人们生活中的饮品,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到了鲁国的周公才将其发扬光大,传播开来。

苏轼在《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中,开头两句:“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荼,茶也。苏轼与陆羽的看法相近,认为饮茶虽盛行在唐宋,但《诗经》中早已有茶的记述了。由此可见,饮茶的兴起,由来已久。

苏轼回翰林院图 明 张路(1464-1538)

音乐、诗的产生最初于劳动中带有节奏的号子或者祭祀仪式中巫师跳神时占卜之词。故《诗·大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分为《风》《雅》《颂》,其中《颂》的部分便是宗庙祭祀之乐。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

不过在《诗经》里还没有茶字,其字为荼。诗经305篇中,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七首,由于荼字多义,有人说这7处的荼都不是茶;有人则认为虽不全都是茶,但也不是全然非茶,其中《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三首诗中的“荼”字用“野菜”解释也可以,但是若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史学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三个“荼”字用“茶”来解说更合乎事实。另四首《豳风·鸱鸮》《郑风·出其东门》《大雅·桑柔》《周颂·良耜》荼之意则相去甚远,大家有兴趣,可找来读读。

除去《诗经》里的记载,西晋文学奖张载在《登成都楼》里,其中有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两句,这是来诵赞蜀茶的。同时代的还有一首,是写《三都赋》而名满天下的左思,在《娇女诗》中写两个小女儿在玩得口渴想喝茶时的情态: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锎。“荼荈”之说,始见于西汉初年的《尔雅》,当时称作“槚”。“槚”树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早采叫“荼”,晚采叫“茗”,或叫“荈”。生动地刻画出她们乖乖地匐于茶炊前,鼓腮吹嘘,猴急的样子。“茶”字直到唐代陆羽《茶经》时,才把“荼”字改写成“茶”,延用至今。

《诗经》及张载、左思的诗,都只是在咏唱中吟到了茶,还不是专题的咏茶诗。咏茶诗出现在唐代。茶与音乐、诗三者关系的记录,在很多茶的诗词皆提到过。如唐·鲍君徽《东亭茶宴》、白居易《宿杜曲花下》、郑巢《秋日陪姚郎中登那中南亭》,以及苏轼《行香子·茶词》、曹冠《朝中措·汤》、吴文英《望江南·茶》等,就分别提到了古琴、笔歌、清唱、弦管、琵琶、笛、瑟等多种器乐和演唱形式,这些诗词的出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发源于周,诞生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至今而不衰。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包括茶道、茶艺、饮茶器皿,环境、音乐的选择等等。明人许次舒在《茶端》中提出了“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二十多个适宣于饮茶的优雅环境和事宜。后人在论及茶之所宜时也认为:“茶宜净室,宜古曲”。

喝茶的环境讲究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音乐与饮茶都像时间的流动,每一个音符在浮沉的茶叶上起伏,心情在喧闹中清静,纷繁中变得纯粹。

喝茶时听音乐,有益茶德,能发茶性,会使人心神凝静。“品茗是在品味人生”,茶之苦,之涩,之甘,犹如人的一生,有苦有甜。音乐又何尝不是这样,与人生交织。曲调里的平缓,激昂,舒坦,坎坷,恰似我们的生活。

喝茶时听的音乐,无论是小溪流水、蛙声鸟鸣或是大海的浪涛声等大自然音响,还是琴瑟肖笛、笙歌清唱等多种器乐和声乐,配着茶香的流溢、茶气的清邈,让人体验到意境悠远,余韵不尽的享受。使饮者忘情忘我,神思遐想,心向往之,品茶的人已沉醉其中矣。

附12首品茗音乐赏鉴

《琵琶语》由林海作曲、蒋彦演奏的一首纯音乐,收录在林海专辑《琵琶相》中。《琵琶语》是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背景音乐、片头片尾曲。在创作时,林海专门让演奏者蒋彦弹奏了琵琶可能发出的各种音色,并由此得到许多启发。林海运用了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表现琵琶,他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将钢琴,吉他,贝斯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又加上了民族唱腔以及蒙古、 *** 、非洲等少数民族元素。此外,《琵琶语》中有一段女声是由龚琳娜来哼唱的。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高山流水》 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广陵散》的各曲段分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

《夕阳箫鼓》为古代中国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音乐开始,鼓声、箫声,疏密有致地悠然兴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调的主题款款陈述;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并适时点缀以水波声、桨橹声等造型乐汇,表达了意境幽远的情趣。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著名古琴曲。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香山射鼓》是中国筝演奏家曲云创作于1980年的一首筝曲,乐曲由西安古乐传统曲牌《月儿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联缀而成,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并以深沉、内在、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格的旋律,表现了香客们的虔诚和高远空旷虚无缥缈的意境,以及鼓乐阵阵,咏唱轰鸣,进山朝拜的人群熙来攘往的活动盛况。

《寒鸦戏水》,潮筝名曲,是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之一。此曲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韵味别致,被称为潮汕“州曲”(潮汕,大致指潮州府),是潮洲弦诗《软套》十大曲中最富诗意的一首。全曲以别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独特的韵味,明快跌宕,演绎了寒鸦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

《蕉窗夜雨》是一首筝曲,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伴随淅沥的雨打蕉叶声,独自感悟着乡愁的无奈,音乐中无处不飘散着客家音乐的韵味,极有力的体现着客家文化的内涵。

《出水莲》和《寒鸦戏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同为潮州音乐独奏曲中的“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是潮州音乐中的筝乐名曲,是筝家必弹之曲目。音调古朴,风格淡雅,以一种特殊的韵味,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了莲花这种花中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现了人们高尚的情操。此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全曲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潇湘水云》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经过许多琴家不断加工,艺术更臻成熟。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更多茶文化朗诵稿短篇(茶文化朗诵背景音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