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阿呆很生气。
儿子最近学会说“不知道”,也知道了说“不知道”的场景,这可是个 *** 烦。
现在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知道,还很自豪,扯着嗓子,一字一顿地说:“不——知——道!”
甚至以前知道的东西,阿呆现在问他,他也是这么回答。
比如阿呆指着几米漫画的一页,一朵盛开的花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问儿子:它们有什么区别?
儿子想都不想,就说不知道。
阿呆以前教他,它们的区别是,一朵开花了,一朵没开花。
儿子也记住了,但现在问起来,却是不知道。
漫画的另一页,一只小鸟背着一颗炸弹,飞进鳄鱼的嘴里,接着鳄鱼爆炸了。
阿呆说读了几遍,问儿子,鳄鱼为什么爆炸?
儿子说:“不知道。”
不出所料。
阿呆猜到儿子反应,没有丝毫得意,反而一肚子郁闷。
他把漫画书合上,轻轻摔在桌子上,双眼瞪着儿子:“不要再说“不知道”了!”
儿子吓了一跳,收起嬉皮笑脸,不说话。
阿呆媳妇来打圆场,把儿子抱走,数落阿呆:不要凶儿子。
阿呆也不想凶儿子,他知道这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他讨厌这样的掩饰,以前也经常调侃那些动不动就冲孩子大吼大叫的人,嘲笑他们不会教育孩子,难道现在,他就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了?
坚决不行!
把漫画书拿起来,阿呆整理了情绪,继续给孩子讲。
绘声绘色。
这次,他决定不再提问儿子,免得被气吐血。
“不知道”,说起来很简单,上下嘴唇一碰就说出来了,既简单,又省去了思考的麻烦。思考,是一个脑力活,本质上又是体力活。组织语言,说出一个句子,通顺又符合逻辑,费脑子。尤其是两岁多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阿呆媳妇之前教过儿子一个童谣,被阿呆发到了抖音上。这条抖音就凸显了这个问题:儿子连着说几个句子的时候,舌头打转,说话磕磕绊绊,有一点嘴巴跟不上脑子的感觉。
就像一辆跑车,发动机高速转动,但被交警拦着不让走。
干着急。
问什么都说“不知道”,有这么轻松的方法,谁还会用傻乎乎的笨办法?
其实孩子做得也没错。
只是他们还不会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捷径,哪些是看似轻松的歧途。
让阿呆真正郁闷的是,教孩子说“不知道”的人,还是他自己。
几天前,他把孩子拉到怀里,谆谆教导:“问你什么,你如果知道,就说出来;如果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显然儿子理解歪了,“聪明地”一刀切。
现在他纠结,该不该告诉儿子:不要说不知道。
怕儿子再领会错误,不知道的事,也说知道,从小就不懂装懂。
这又是一个误区。
阿呆不禁感叹:养娃的路上,处处是坑。
这些天,阿呆媳妇也反复告诫儿子:不要随便说不知道。问你啥,你好好想想,想起来就说,实在想不起来,再说不知道。
试图纠正过来。
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阿呆继续讲漫画,但心不在焉,依然在围绕这个问题打转。
突然,他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
说一个句子很难,那先说一个词,咋样?
对,就是关键词。
应该可行。
这个念头,像一道光,让阿呆看到了方向。
阿呆抖擞精神,给儿子讲:“鳄鱼爆炸了,为什么爆炸?炸弹!”
重复了几遍。
然后告诉儿子,我问你鳄鱼为什么爆炸,你说炸弹。
又反复教了几次。
阿呆:鳄鱼为什么爆炸?
儿子:炸弹。
阿呆心里踏实了,他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虽然有些呆板和教条,但是让儿子意识到,你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回答问题。
省去了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他这个年纪还不需要。
正常的答案是什么?
小鸟背着炸弹,飞进了鳄鱼的嘴里,引爆了炸弹。
阿呆媳妇也感觉不错,来凑热闹。
她问儿子:你为什么吃饭?
儿子:肚子饿了。
“你为什么不吃饭?”
“吃饱了。”
看来儿子已经有这个意识了,用词语而不是句子回答问题。
这个困扰阿呆的难题,可以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