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房田立原创《不修》 2020中国好声音第4期www.zjstv.com/zcloud/video/7720968.html
首先是歌曲整体观感
曲子和歌手本人的唱法前半段很舒缓,平静祥和,再配上房田立的嗓音很有魅力,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后半段则使用粗犷,高扬的方式,重复高唱 *** 部分,抒发出对徽州深深的留恋。
初听,是一首不错的类乡土歌曲,对一块土地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宣传曲目,效果是尚可的。
然后我再从一个本地人的角度稍微评价一下这首歌。
这里需要提一下这首歌的词。
这里曾是小饭馆
常来朋友两三三
从前的巷子,现在不宽
你我正好肩并肩
老的酒馆,新人攀谈
堤岸杨柳刚落完
秋高气爽天变天
从前故事现在慢
江里的小船在打转
水里的鱼儿在撒欢
从那座老桥往那看
浮云在晚霞里斑斓
车水马龙过桑田
绕不过这时代的弯
路的尽头回忆散
看哪只风筝飞的慢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
不修不修
身在徽州
来了以后
不愿回头这首歌曲名字《不修》和其中两句是出自我们家乡徽州的一首人尽皆知的民谣。
其中著名的四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如果只看这首歌曲的词,会觉得是在着重描写徽州的朴实和美,最后总结——因为人文淳朴,因为美,不愿离开。
这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确实是这样,很符合他们的感受。
然而原版这首民谣,有很多的版本,但无一不是在描述身为徽州人的悲惨与拼搏,是那种穷山恶水,土地稀少,耕种困难,无奈外出经商讨生活的悲惨和凄苦,这是属于徽州人才能理解的精神内核。
这方面我就不具体赘述了,网上随便查查两句,就有相对详细的解释。
虽然提了这么一嘴民谣本身的典故,但现在已然不是当年那么悲惨的年代,我们徽州地区面临更多的是经济落后,产业缺失,人才外流,不管是为了财富还是求学,徽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古代一样离开的事实,并没有改变,甚至在加剧,但有所区别的是,古代徽商们发家致富,光耀门楣后,会有回乡造福乡里,兴办教育的传统。
而这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徽州人.....还会回来吗?
徽州今年也是,多灾多难——新冠疫情,旅游业大受打击;不久前皖南暴雨连绵,新安江下游千岛湖水库九孔泄洪;徽州老府城歙县高考甚至因为洪水延后,上了全国新闻;屯溪几百年的老大桥(镇海桥)被洪水冲垮......
这位歌手我查了下,是黄山学院毕业的学生,也是中国好声音黄山赛区出去的选手,你说他不了解这背后的含义,应该是不会的。我觉得,作者本人可能是想用出处的这首民谣烘托自己不为名利,愿意留在这篇淳朴艰苦的土地的这样的心意和情怀,不然为什么要用”不修不修,身在徽州,来了以后,不愿回头“来点题收尾呢?
说了这么些,其实源于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首歌的评论,大众普遍觉得一个字好,写的很美唱的很美,真的仅此而已吗?
当我听到这首歌,听到”往外一丢“,听到”老桥“的时候,更多是悲伤,而不是一种文化自信,这种心情可能是外地的朋友们无法理解的。
希望大家在评论的时候,可以对这首歌曲背靠的城市有一些更多的了解,而不要局限在单一的视角,既然知道了这首典故,不妨多了解一些。不然就和《成都》一样,永远只是外地人眼里的成都了。
最后,关于这首民谣,我推荐另一首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歌曲,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了解一下所谓”前世不修”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味道。
这种味道并没有《不修》里面那么轻松,惬意,甚至沉重,悲惨。
未命名music.163.com/#/song?id=413074045未命名
词曲:大圣 专辑:《徽州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之苦,拼搏出头
发达是爷,落魄歙狗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儿时的歌谣,宛如细水流传
思乡的人呐,唱到肝肠寸断
前世不曾修,因为出生在徽州
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
雨伞挑冷饭,晒得黑溜秋
过山又越岭,一脚到杭州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
大半年一过,办得新行头
逢年过节时,寄钱回徽州
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儿时的歌谣,宛如细水流传
思乡的人呐,唱到肝肠寸断总结:
说这些,不是为了说这首歌哪里不好,只是想作为一个扩展阅读给大家多了解一点东西,算是小知识吧。
于我本人而言,这是一首不错的城市文化歌曲,和《厦门亲像一首歌》《西安人的歌》《成都》《苏州好风光》一样,是宣传,描写,歌颂一片土地的作品,然而却很容易带来误解。
但作为一个徽州人,对这首歌并没有感觉。辞藻的堆砌太多,却很难道出这个不修背后的原因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