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查干湖的白鱼(查干湖有机大白鱼),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查干湖的白鱼(查干湖有机大白鱼)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查干湖的白鱼(查干湖有机大白鱼)

查干湖醒了!开渔!

清晨,阳光穿过寒雾,洒满冰封的湖面,古老的“祭湖醒网”仪式开启,取“圣火”、祭“湖神”、诵祭湖词、诵醒网词……和着人嘶马鸣,在“鱼把头”的号子声指挥下,千米大网被拉起,以万斤计的大胖头鱼、鲇鱼等在冰面上腾跃起舞!

查干湖,醒了!

凿冰布网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马拉绞盘,冰下走网,冰湖腾鱼……年末,冰封的查干湖上,此刻人头攒动,热情似火。各地的游客因冬捕而来,观冬捕盛况,赏冰湖雪景,品美味湖鱼。

2021年12月28日,查干湖第二十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正式开幕。

事实上,从12月初,冬捕即已开始。“查干湖冰层现在有45-50公分”查干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闫来锁介绍:截至12月28日开幕式前,已打46网,总产量116万斤,最多的一网20万斤。

冬捕出鱼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查干湖,蒙古语称为查干淖尔,即“白色圣洁的湖泊”之意,大部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至今还保持着延续千年的冬捕习俗。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捕期,冰已冻实、鱼正肥美,恰是捕捞的好时机。

冬捕期间,天还未亮,渔猎人便在冰面上活动,选址、凿冰、布网,为收网时的丰收做准备。

“冬捕就是冬季捕鱼,是生存在这里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这种盛大的场面,这种盛大的规模,其实是记载了北方民族渔猎文化最重要和最鲜明的历程。回想起来,30多年前,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只是有一个一般的渔猎队在上冰捕鱼,后来我根据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写出了《最后的渔猎部落》。”

“这种巨大的变化,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我清晰地见证了它的传承过程,由过去的单一到今天文化遗产的整体的复合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都体现了吉林查干淖尔渔猎文化的特征性,那就是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和鲜明的特色,而且为了达到这种遗产正确保护这样一种规范,多年来,查干湖渔猎文化很主动地在梳理着自己的过程,使得查干湖的传统渔猎文化始终按照自己的传统来走,没走样儿,因此才形成今天百姓所热爱的程度。”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马拉绞盘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今天,冬捕几乎耳熟能详。那么到底冬捕是怎样进行的,它的历史是什么,它的独特的地方在哪里?曹保明介绍:

历史上北方交通就不便,一到冬季,许多封冻的大江大河便成了爬道。如果渔民们在江上凿冰捕鱼,往往会使爬犁和大车不便通行。北方人心是善良的。冬天,他们不在大车和爬犁行走的冰道上打冰眼,于是便选择在泊泡湖一类的水域上凿冰捕鱼,这样查干淖尔就成了北方冬天最热闹的天然捕鱼场。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

捺钵,契丹语,是“行在之意”,指辽帝出行所在地。

“祭湖·醒网”仪式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凿冰眼又称凿冰窟窿,下“串联网”,打水中鱼,这活是最难干的。凿冰洞、下网、起网,一溅一身水,冰上的水也有半尺厚(这是打眼时咕咚筢子打出来的),所以冬天打鱼人身上一身水,衣裳里一身汗,北风像刀子一样,往人身上一“扎”,转眼给你穿个透。江水给衣裳“挂了一层甲”(冻了一层冰),里边汗水也结了一层冰,人在冰上一走,里里外外“咔嚓咔嚓”直响。

冬捕与平时捕鱼活动的不同是,这是一项集体活动。冬捕就是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去凿冰捕鱼。为了冬捕,各行各业都开工作业,木匠打爬犁,车匠造大车,皮匠做皮袄,鞋铺做靰鞡,编匠编渔具,麻绳铺打绳织网,割苇的人也忙着编鱼囤子……

甚至在冬捕的日子里,动物也得到了重视。马要顶一个“股”到冰上的捕鱼场“拉马轮”;狗要看网房子;牛要拉鱼、运鱼。冬季的捕鱼活动,使人和动物亲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融合。

落网得鱼,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冬季,北风一起,茫茫冰面上灰蒙蒙一片,一网下去,要准确对应鱼群位置,需要“知鱼性”。

最知鱼性的当数“鱼把头”。

“鱼把头”,是冬捕的领头人。有经验的“鱼把头”,先要会“识冰”,只要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就能分辨出鱼群的位置。其次要会看“鱼花”,冬天,鱼喘出的气会在冰中形成一层一层的泡——“鱼花”,说明冰底下有鱼。“鱼花”还分“新花”和“旧花”。“新花”是鱼刚吐的,或是昨晚上吐的,特征是这些花还在冰水里晃动,说明有鱼群,可以凿冰下网。“旧花”,则是指已冻结在冰层里的泡泡,说明鱼群已过去了。还有“草花”,冬天一冻,水里的草也会吐气泡。

冰上渔猎人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传统的东西没丢失,一直传承到现在。”站在凛凛朔风中,第二十代“鱼把头”传承人张文穿得不多,特别扛冻的感觉,他深感责任在肩,“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把传统冬捕方式传承下去,守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每年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时,最吸引眼球的估计是头鱼公益拍卖环节。来自各地的个体户、企业代表、商会组织等齐聚冰湖之上,参与头鱼拍卖,为来年讨个 *** 头。

湖面上寒风凛冽,湖边的饭馆里却热气腾腾。出鱼收网多在中午时分,饭馆早已坐满。灶台上香气氤氲,冰湖里捕上来的大胖头鱼填满大锅,使用传统的做法精心烹制,最后再加上一勺秘制大酱,味道十足。香气氤氲在寒冷的日子里,令人心生暖意。无数个小幸福就蕴藏在这人间烟火中,触手可及,温热可感。

冬捕让古老的渔猎文化得到了全面展示和传承。今年,以冬捕为主体,查干湖“上新”了全新冰雪玩法,今日冰湖,活力满满。

本届“旅游节”由“冰湖渔猎季”“冰雪嘉年华”“文旅商贸汇”三个主题板块共计18项系列活动构成。

冬捕出网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冰面之上已搭起千顶帐篷,帐篷外寒风凛冽,帐篷内取暖设施一应俱全,游客可在小小帐篷内充分体验冰钓之乐。此外,还有“冰下盲盒”、越野滑雪等全新体验。

“查干湖冬捕使人们充分的看到它发展的创新性,现在在冰上出现的许多冰帐篷实际就是延续了1200年前的辽金时期的春捺钵。”曹保明说:所以查干湖冬捕的历史是非常清晰的,而且保护传承人的这种历程始终在这里实施着。我们在保护传承人的同时,还充分的保护查干湖整个的传统手艺。因为查干湖冬捕,整体来说是一个工匠文化,皮匠、铁匠,木匠、绳匠,它是一种综合的集体性的遗产类别,所以必须保护好这些类别,为了保护好这些类别,这里已经把西山外屯变成了最后的渔猎部落。这里除了要建网房子,还有建把头胡同、铁匠胡同、木匠胡同、皮匠胡同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查干淖尔渔猎文化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曾经,查干湖畔人家曾深深体会到失去一湖清水的痛楚,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于气候干旱、拦河筑坝和掠夺式捕鱼等原因,查干湖风光不再,曾经的水草丰美、“棒打狍子瓢舀鱼”成了传说,面积锐减,一度由近500平方公里缩小到50多平方公里,被当地群众称为“北旱河”。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如今,水草丰美,鱼跃粮丰的查干湖深深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着这里的生态。

现在,查干湖冬捕使用特制的渔网,网眼在六寸左右,留下大鱼,放走小鱼,平衡好生态,可持续发展。

查干湖核心湖区外,一个致力于实现“零排放”的生态小镇近日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景区内做减法、景区外做加法,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文字:孟海鹰 郑智文

视频素材:松原市夫余国文化传媒

策划:孟海鹰 祝大伟 刘以晴

统筹:朱思雄

更多查干湖的白鱼(查干湖有机大白鱼)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