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旗袍赋舞蹈(旗袍赋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旗袍赋舞蹈(旗袍赋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旗袍赋舞蹈(旗袍赋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我心中最赞的歌手】| 野草闲花逢春生,花香自知总无争 —— 小虫

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你最爱听谁唱的歌?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是谁,唱尽世间爱恨痴缠,让你体会人生百味……

2017年12月 《我心中最赞的歌手》征文  

【娱乐八卦】 专题: 最赞歌手征文评选公布   (获奖者: @素素书 @不不不不不不热 @ @大力稳重 @_红豆 @墨下 @火小奂 )

注:阮玲玉1934年无声电影《神女》蓝光修复版为黑白片,彩色上色效果为红豆PS上色效果。

有人说,最懂女人的作家是男人。这话,似乎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残忍,毕竟,没有人说过最懂男人的作家是女人……

看懂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看懂这个女人的前世今生,读出她身后流芳百代的旷世风华,的确不是单凭“才华”所能尽善的事。就如那些星海沉浮中的红尘旧影,那些因爱成痴为爱沉湮的名伶香魂,虽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总有一份留待后世品味的幽渺散落人间,而那不甘寂寞的文人墨客,也总是写不尽追思的闲愁,不断赋予这往事更多新的意蕴。

野草闲花逢春生……

—一《葬心》的前世今生

街头月,月如钩,几家欢喜几家愁。孤清寒冷的一隅,你瑟缩着扣紧阴丹士林旗袍单薄的盘花襟襻,眼神低微地打量着周围穿行的西服革履或是落拓粗衣。带着柔媚惨淡的浅笑,尽量让苍白的脸上看上去有点生气。你循着灯影走近每一串匆促的脚步,对每一个走过的男人伸出探寻的手,却又总是仓惶地退回灯影照不到的暗角。

你怕,怕再被 *** 地推搡,你恨,恨总被轻蔑地唾骂。而你,依旧一次次从黑暗中伸出你的手,因为,你,是一个卑微的神女;因为,你,是一个为奴隶的母亲。你纤柔的腰肢,因为饥饿,变成男人手中最柔软的片刻温存……

黯哑的留声机里忧伤的歌声,从街角的那头幽幽地传来,那歌声里女人长长的叹息,让那调子更加冰冷透骨…… 而你,依旧衣衫单薄。刺目的街灯渗出惨白的光,打在你失落疲惫的背影上,你像一条离了水的鱼儿,挣扎着朝着黑暗的尽头踯躅而去。天边,似乎有了些许月色的冷白,而城市黑漆的弄堂里,是你绝望的低泣……

一个男人,挡住你的去路。你惊恐,你退缩,你纤瘦的双手紧紧攥紧襟襻。但还是被那男人粗暴地把冰冷的手伸进了你襟襻扣住的带着些微暖气的胸口。那里有你这一夜挣得的一点点钱,而他却要用这钱去 *** 赌盘子。

你是抗不过他,是的,你是这样的一个弱女子,怎么能抗得住一个男人冷漠的暴戾?只是,你爱他,你依赖着他,而他却把你当成可以随便丢弃的抹布,只因,你是一个卖笑的神女……

神女生涯原是梦,未妨惆怅是清狂。你这寂寞又悲哀的女子,生存于你已是万般煎熬,更奈何遇人不淑。芳心空付只换来他和世人鄙弃的眼神。

你这孤傲又端洁的女子,细弯的冷黛似描不尽纸碎金迷中清彻的魂灵,却奈何风华总被雨打风吹去。你终究用野草闲花的生命,成泥一树寒梅白玉条的零落沉香。你的故事,也成就了一段“葬心”的清奇哀婉,让民国的旧影,不再是划痕斑驳的旧片。

“民国”,这个带点“文艺”的时代符号,过了半个多世纪,似乎仍总是被那似梦似幻的繁烟袅娜传奇着。于是太多的奇思妙想不断在解构着那些黑白影像后面隐藏的人世悲欢。

民国的上海滩,车水马龙的街场,清泥石板的弄堂,灯红酒绿的 *** ,纸碎金迷的十里洋场…… 那绝代的佳人,裹在丝绣旗袍里的妙曼身姿,犹若摇曳在黑天堂里醉生梦死的 *** 花,消磨着梧桐树下美丽的时光……

那袅娜里,有张爱玲,有陆小曼,更有一个同样在爱恨绞缠中零落成泥的女子,她的短暂芳华,无人企及,亦奇崛难料。虽后世多有追记,但总觉未及深透,难抵内心,那些文字往往流于表面,欠缺深入灵魂的共鸣。

但有一个叫小虫的人,用他深刻的历史视角,用他天才的诗意文笔,更用他优美动人的音乐,让歌声穿越了时光的浮沉,走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民国奇女子——阮玲玉。

我们追记着民国的风华,我们在无人的夜晚聆听“葬心”,我们在数字修复的4K默片中欣赏阮玲玉演绎的《神女》,缘于我们的内心还有一种叫文艺的情愫,还有一份饱暖之余仍渴望排遣的内心的某些柔软。

这个世界不仅止需要励志豪言,有时候也需要一点优雅的淡静,一种岁月沉淀的审美,一份与时俱进的心灵彻悟。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真正的大师来为我们开启穿越的重门去触摸尘封的经典,因为所有的沉淀,都需要时间……

这一次,他要用歌声诠释不一样的“同一首歌”,把那些他写的歌,用自己的理解和感觉揉和成属于他的音乐…… 这一次,他重新审视着民国的风华绝代,也重新诠释着《葬心》的时代根由。

阮玲玉时代的民国,不像你想象的华丽,也不止你知道的颓靡,那种懒散优雅的脂粉香气里,常媾和着吃人的血腥味。这个世界,原本是金钱打造的食物链,弱肉强食的人间天堂,女人,不过是这个链条里最微不足道却又最引人注目的“诱惑”。

就如,这个叫阮玲玉的女孩,她从贫困的家乡来到上海,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在上海滩的电影时光,她由一个不闻其名的龙套小角,进阶为一颗悲剧电影的耀眼明星。“野草闲花逢春生”,或许就是对她最准确的描画。

悲剧仿佛就是专为她而写,亦只有她才能让无声的胶片“说出”所有的怨懑和挣扎,而她则是悲剧的化身。她的魅力是无法描述的,因为,她就是为电影,为悲剧而生的,只不过,她终究用年轻的生命成就了她演绎过的《神女》。“葬心”,可以说是小虫对这场悲剧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而半个世纪之后,一首《葬心》完美揭示了那段美丽却凄婉的霎那芳华。华语乐坛,至今没有第二个腕级女歌手翻唱过黄莺莺首版演绎的电影《阮玲玉》插曲《葬心》。曾荣获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和1992年“台湾流行音乐金曲奖”的《葬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被誉为是华语文艺电影插曲中词曲音乐与主题人物无缝衔接的经典范例。

或许可以说黄莺莺演绎的“葬心”,是一种唯一性,是一种诗画与人生与音乐配成的“高度”,也是阮玲玉的一个当代化的“标签”。但二十年之后,终于有一个男人,挑战了这个高度,用男人的声音,重新诠释了《葬心》。他,就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小虫。

2013年,小虫继翻唱专辑《与世无争》大获好评之后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张翻唱专辑《有你真好》,这些“翻唱”,都是小虫重新用自己的声音演绎那些被黄莺莺、潘越云等歌手演绎过的自己的作品。其中,就有歌迷期盼已久的大师演绎版《葬心》……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悲剧,就是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在你面前毁灭。” 但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这种毁灭,我们需要的是在毁灭中反思悲剧,从悲剧中把握一些美好的东西,在生命的运程中靠近光明,看到更多的希望。没有人喜欢凄凄惨惨戚戚,只有震撼心灵的人生启发,才是凄美所应表达的生命概念。

于是,听惯了黄莺莺长叹版的《葬心》,再听小虫重新演绎的男声“油腻”版,你会被感动,也会被另一种沉淀感征服。只有那种音乐大师级的“过来人”,只有那种细致深沉的理性与感性重合的男人才能唱出的断舍离让这首歌跳出了哀婉凄清的云泥之别,释放出一种重生的希望和悟彻的坦然。

小虫的声音太有磁性了,那是一种直击心灵软肋的温存和关爱,当你在烦嚣中想要独享一刻安闲的时候,当你想在雨夜独品一盏茉莉香片的当口,当你翻开《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时刻,小虫的翻唱的《葬心》或许是最熨帖的音乐陪伴,因为, 它不再只是悲伤的旋律。

阮玲玉如野草的坚强和如闲花的妩媚,让她在默片时代成为中国电影的审美标志,她因“贪点依赖,贪一点爱”,在事业巅峰遭遇情感颠覆,不堪“人言汇成愁海”的“心酸难捱”而香消玉殒,留下“人言可畏”的无声慨叹。《葬心》写的是阮玲玉的那段“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只有香如故”,小虫的歌词,寥寥数笔已经把一个美丽却残缺的生命揭示得淋漓尽致。 这种笔力,来自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感知,非浮躁的胡言乱语可以同比。

没有哪一首文艺片的主题曲,会有《葬心》那么耐人寻味,也没有哪一种忧伤哀婉,比得了《葬心》释放的民国岁月里的调子更加动人,这就是大师的魅力,是岁月磨出的人性思考的光泽。几行歌词便写照出阮玲玉最根源的命运伏笔,这种透视的角度和深刻在当今的流行乐坛或许只有香港的林夕才可与之比肩。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沉落往往是从没有音乐和诗人开始的,于是,我们不能没有音乐和诗人,我们更不能缺失真正的大师。

大师级的音乐人,他们用音乐和诗句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渗透在 “风景看透,细水长流” 中的哲理,是 “挥别红尘不过问,学会了与世无争” 的顿悟。那种喧喧扰扰的浮躁吼叫和不知所谓的励志口号,不是这个年代需要的本质,这个时代,你若能感悟出快中的慢,才算是懂得了得失。而此刻,我们依然能听到小虫醇厚的声音,这或许也是一种福分,值得珍惜。

小虫,用他的理解,描述了那个叫阮玲玉的女子,用一种摇曳的曲风,用一篇绝美的歌词,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女人“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故事,也让张曼玉的《阮玲玉》,成为标志性的文艺经典。而这种诗意化的审美,这种对人生深切的关注,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深刻态度,也是我们值得重新审视的生命张力。

小虫的音乐,是切入故事的音乐,有强烈的画面感,因此更加动人,他的作品,可以豪放如《爱江山更爱美人》,也可以幽惋如《葬心》,小虫的音乐世界里,不仅有与众不同的音韵,还有对世态人生及至某一个人物独到的理解。二十年后小虫重新用声情演绎的《葬心》,旋律和配器不再幽怨缠绵,而是一种厚重的温润,结尾的曲风也采用了清亮的风格,这种全新的温度, 让悲剧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审美,而真诚的音乐必将照亮悟彻的人生。

一个女性的悲剧故事,一个男人,如何能唱出那种凄美的绝调呢?黄莺莺的演唱几乎可以用“绝美”来形容了,之后也没有其他歌手翻唱,毕竟黄莺莺的声情气韵,也是无法超越的那种独一份。不过,当你听了小虫的演唱,就会发现,真正理解女人的,其实是男人。

那种岁月的磨砺,在他的声音里有特别的韵味,给人一种透彻的共鸣,一如他演绎的《与世无争》,那是沉淀的芳华,是一种有力度的美。我喜欢的歌手太多,我心中最赞的歌手甚至数不胜数,但此刻,我只想听到小虫……

我喜欢小虫的“油腻”。 因为那里面,沉淀了更多的 *** ,凝聚了更多的深情,声音更富有情感的穿透力,唱法更多随情而遇的理解与诠释,与原唱歌手的演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不会让你感觉陌生。

我喜欢小虫的翻唱。 因为,那本身就是小虫的音乐,只是,换了一个声音,只是,变了一种情绪,也许,又多了一些悟,於是,也少了一些俗,一些可以延伸的想像力,在这样富於感情的深沉厚重中与你内心的感动不期而遇……

我喜欢小虫的音乐。 小虫,这位台湾流行乐坛名冠遐迩的音乐大师,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歌手。从1980年以歌手身份出道,到2000年代晋身“大师之旅”,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其中《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葬心》、《心太软》、《亲密爱人》、《爱江山更爱美人》早已让人们记住了演绎那些经典的歌手的名字,只是,有谁知道幕后的小虫?

我喜欢小虫的为人。 他与世无争,尽心竭力地为每位歌手“量声打造”属于他和他们的歌曲,歌手的个人才华及特质由此被充分发掘,即便如浑金璞玉,小虫也能雕琢出他们耀眼的光芒。其实,小虫更是一位教父级的大师歌手,他的音色沉实饱满,声音充满张力和磁性,他的歌,有一种“过来人”的成熟味道,会给你一种慰藉和鼓励,更带给你心灵的启迪。

我喜欢小虫的声音。 也许有人会觉得小虫的演唱并没有太过突出的炫技,但他的歌声胜在演绎自然,情感拿捏得当,特别是演唱某些抒情的作品尤为动人,听过他的专辑《与世无争》,你会发现一个深情又懂味的小虫,只有经过岁月的打磨,一个男人的才华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他演绎的《心太软》,又有另一番淡定的缓释,让你更加体会到该放就放的宽豁和释然,这与任贤齐的表达有情绪和思想层面的不同,于是,小虫的声音,更多的属于那些想要停泊的心境和回望的青春……

《葬心》的重释,让我们发现《有你真好》。这一次,经过不算太过于漫长的等待,小虫再次用自己的声音翻唱自己的作品,这些各路巨星不同时期的经典首本原唱,都是小虫对生活对情感的提炼和丰富,都是与时光一起流转的风景,记载着值得隽永的情与爱……

他所唱的已经不只是经典,更是属于他回忆,他的情怀,他的感悟。一个一生都在用音乐生活的天才,看尽繁花落下,感受冬风拂面,再度站在春雨中,相信夏日暖阳终会到来,一如当初不悔这美丽的爱与痛。

小虫的每一首歌,都是一次爱的纪念,如果没有音乐,我们的世界会寂寞,如果没有爱情,我们内心的声音或许不会被听见,因为音乐,所以我们懂得相爱,懂得去用爱爱和被爱。

就如梅艳芳的《亲密爱人》,那种爱意缠绵的悱恻,梅艳芳用磁性的声音演绎出一种过来人的轻松和依恋。而在小虫的演绎里,又有一番不同的声情塑造,那是对梅艳芳飘逝的风华绝代的追忆,也是对一个流行音乐时代的祭奠……

真的,我们值得需要这样的音乐,值得喜欢这样的声情,值得与他共享一份生命的感悟。值得庆幸爱乐的世界里,有小虫,有小虫的音乐,有小虫的声音,真的真好……

《有你真好》,是一次与“情”相遇的拥抱,亲情,友情,爱情…… 世间情都包涵于小虫“爱与情”的理念里,他又将这理念尽情倾注到他的音乐中,教人们真心去爱,用心珍惜爱,即使爱已不在,也要懂得感恩。

与小虫演绎的《请你记得我的好》比起来,各路女歌手的原唱抑或翻唱都显得有点缺少深度和韵味,也许,这是一首男人的内心歌,本来就该由小虫这样的男人来演绎,而由作词作曲者自己来唱,那种味道自然是花香自知,余韵绵长……

小虫的音乐,虽然种类繁复,却无一不表达着这世间无上的大爱,触动着听者心灵最深处柔软的感动。 小虫,期待你下一次的翻唱,因为每一次,都是感动。

本文正在参与《我心中最赞的歌手》征文活动,你也来吧!

赞美旗袍的诗句有哪些?

1、《旗袍》

高贵恬静,彰显丽人的绰约。

多彩细腻的旗袍,

充溢灵性,温婉闲适。

从春秋开始,

款款流芳,

布满东方女子的神韵。

中国旗袍,一脉传承的美,

婀娜春光外泄,

旗袍,将唐文化的精髓,

一个王朝的丰硕,

雍容华贵,大气端庄,

如织如缕地,

盛放在历史的情深处。

玫瑰的绚烂,

江南的婉约,

暗香浅流,曲线毕露。

从妖艳妩媚,

到内敛的淑女风范。

不同的女子,

赋予旗袍,不同的气质。

轻裹一袭旗袍,

旗袍如花,妆点女人生活。

旗袍如梦,演绎诗意人生。

旗袍如泉,从容滋养爱情。

一抹云烟,一泓彩霞。

女性成就了旗袍,

旗袍落户这里,

姹紫嫣红,轻舞起中国风。

矜持和高贵,

美总是如影随形,贴紧女人。

尝遍人间冷暖,

历经时代沉浮,

抚琴通情,穿袍知性。

冬色难抑民国风,

每一款旗袍,无不浸透。

东方女性的神韵,

在盛开和凋零之间,

旗袍盛装清风和明月,

也传递着流云和知音,

像水中的明月,

像隐秘的花朵,

永驻女人身体,永藏男人灵魂。

时光逆袭,

女神优雅地慢慢变老,

不同的旗袍,

不同的时代,

玲珑的旗袍,联袂演绎。

东风女性的魅力,

*** 美在中国,

那一份端庄,

浸透生命价值的精彩。

2、《身着旗袍的女子》

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

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 。

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

身着旗袍的女子,

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扩展资料: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 *** 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袍

[img]

李香兰是谁啊?还有,详细介绍以下川岛芳子.

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说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冻/雨点透射到/照片中/回头似是梦无法弹动/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虽未红……”

张学友的这首歌演绎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对于中国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

李香兰。40岁以下的人很难感受其中以慢板带出的既痴情又忧伤的氛围,因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一个在文化感情上从来未曾有过的缺口。蜂拥而至的舶来文化和中国的新文化都在这里碰撞冲击。然而,透过这位红极一时的歌手,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当时一些耐人寻味的情境。

生于中国的日本人

为了在上海走红,李香兰很早就已经找到并且认定属于自己的那份闪烁气质。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称她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奉天(今沈阳)附近的北烟台,不久举家迁往抚顺。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爱汉学,仰慕古老的中国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6年)从故乡佐贺县来到中国,并长久地居住下来。她出生之时,伪满洲国打着“五族协和”的建国旗号成立了,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可事实却相反。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是伪满洲国的元首,实际上却只是个傀儡,实权则由日本关东军掌握着,他们虐杀无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着中国大地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惨状,在沈阳铁路局工作的父亲山口文雄和同样崇拜中国文化的母亲石桥爱十分哀痛却满是无奈,他们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出生在中国的女儿身上。他们将她许给当时任沈阳银行总裁的好友李际春将军做养女,李香兰这个名字就是李际春起的,“香兰”是他自己曾经用过的笔名,后来李香兰就以此作为自己的艺名。

1943年,年轻幼稚的李香兰满怀着对中国和日本的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到北平,以“潘淑华”这个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书。“潘”是她的另一个义父——她父亲的结拜兄弟,当时任天津市长的潘政声的姓;“淑”是源于山口淑子之名;而“华”,则是出生于中国之意。这个名字当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两国友好共处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学,是一所高、初中完备的女子中学。正是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基础。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中记载了当时学习的情况:“我从东北来投亲,作为一个中国人——潘家的干女儿——上了翊教女子学校,名叫潘淑华……上学时三人同路,放学时有时只剩我一个人。那时候,我常顺路去北海公园,在无人的小岛上练习汉语发音或查字典,也曾去过远处的太庙。”

由于她从小天生丽质,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当“李家有女初长成”时,她的艺术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纵策划的伪“满洲电影协会”相中。他们动员她入会,并决定将她大力包装,作为中国歌星推出,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无知的她心中满怀对伪“满洲国”的无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歌曲,更以一曲《夜来香》而声名大噪。于是,“歌星李香兰”就这样被推上前台,并且迅速在歌坛和影坛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大红大紫之后,李香兰还陆续演了一些替日军宣传,或者粉饰日本侵略战争的电影。当时谁都以为她是中国人,这也为她带来了以后的不幸。

随着日寇侵华战争不断升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英两国对日宣战。日本成为世界人民的敌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杀气腾腾,一面是歌舞升平,在刀光剑影中,她的歌声像搀和了 *** 的葡萄酒,在抚慰人心灵的同时也消磨其旺盛的斗志。虽然身处乱世,她受欢迎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期,她在“日本剧场”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情捧场,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围在她身边,发生了混乱,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的长子松岗谦一郎的来信。信上说:“人的价值不能用有无名气来衡量。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人的表面,你应该珍重自己。现在是个人价值被愚弄的时代,你必须更加尊重自己,否则只能被国家时局摆布。希望你永远自尊自爱。” 这些话是耐人寻味的。在日本历史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战后被定为战犯的松岗外相之子,给一个冒充中国人(或“满洲人”),为日本的远东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写这样的信。这既让人感受到了自由主义的力量,又让人感受到自由主义的软弱。它只能作为一种 *** ,是不会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惊艳的外貌,以及犹如当时好莱坞玉女红星狄安娜·杜萍的欧洲声乐唱腔,完全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中国女人的理想憧憬。就这样,李香兰成了关东军推行战争政策中的“糖衣炮弹”。

歌者岁月

李香兰的经历是独特的。虽然她是日本人一手制造的伪中国演员,拍摄宣传日本的远东政策的影片来慰问日军,成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伪满、中国的对日亲善使者,但这些却不

足以抹杀她在艺术上的全部成就。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歌唱造诣高深。学生时代,她曾经跟随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学习花腔女高音,后来就在广播电台担任歌手,这是她的歌坛生涯的起点。她的一生演唱了无数经典情歌,据她自己在回忆录《我的半生》中说,最受听众欢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和《夜来香》。《何日君再来》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虽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却别具另种风情。就如她的几幅老照片,艳而媚的脸,穿着旗袍,是东方但又不是中国的,眉眼间有一丝暧昧。《苏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国的旋律为基础,参考了美国的爱情歌曲,专门为她编写的。

《夜来香》恐怕最为大家所熟知,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锦光参考中国民间小调为她谱写的,但其中旋律和节奏完全采用了欧美风格,谱成了轻快的慢伦巴,传遍了灯红酒绿的沦陷区。可惜这却是一首至今没有开禁的歌,虽然很好听,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为自己写的自传中说:“尽管这首歌很受欢迎,但流行的时间不长,后来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国的软绵绵的情歌都会使风纪紊乱。”不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这首歌还受到工部局的传讯。她说:“他们怀疑我唱这首歌是期望

重庆 *** 或 *** *** 回来。” 直到后半生,她还念念不忘这首歌的词作者黎锦光。1981年,她特地邀请他访日,他们在鸡尾酒会上登台高唱《夜来香》,一群“夜来香”迷则边唱边绕场一圈。

在自传中,她还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责为“颓废且挫伤士气的敌国音乐”而被禁的歌曲——《离别的布鲁斯》。这首歌深受日军士兵的欢迎,当演员应要求演唱这首歌时,军官虽假装有事离开会场,却也流着泪,躲在一边悄悄欣赏。她的《三年》、《一夜风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时》更是令歌迷听后眷恋不已。1945年6月,当她在上海演唱会表演此曲时,处于战争对立状态下的中、日歌迷都对她如痴如狂。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上海的公开演出,两个月之后,大战结束,她就因“勾结日军”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还曾经在伪“满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摄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亲自挑选了自己拍摄的七部影片,参加香港电影节展映。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赛昂的钟》、《我的夜莺》、《我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在拂晓里 *** 》、《丑闻》、《白夫人之妖恋》。其中,《我的夜莺》是她在伪“满映”时代拍摄的片子,这部影片花了近两年时间才拍成,耗资25万日元,相当于一般电影投资的五倍。影片描写的是父女二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她自己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乐片,也是日本电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乐片。”《我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是她于战后回到日本后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摄制,描写一个 *** 爱上了杀死她父亲的仇人,曾被评选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晓里 *** 》是由黑泽明编剧的一出爱情悲剧,曾被评为当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恋》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改编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给观众的印象则是一个美艳的中国女性及其甜美的歌声。

她的歌声给人们以梦想,她出演的电影也轰动一时。她拍摄了《木兰从军》与《万世流芳》,在《万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则徐的女儿而蜚声中国影坛。她对这两部电影有不同的解释,她认为它们完全可以被中国观众从爱国抗敌——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说这是中、日双方都能接受的电影。不过,她真正的红火却是上世纪50年代继演出好莱坞电影及百老汇歌剧后,应香港电影公司之邀拍摄的几部电影,有《 *** 》、《一夜风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亲自演绎并灌成唱片。虽然有人指责她出演的电影充满日本军国主义色彩,但是,艺术不可能完全成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此外,她还参与拍摄了“纪实性艺术片”《黄河》和俄罗斯风格的音乐片《我的黄莺》,并因后者而被苏、日两国的间谍跟踪调查。对于这些,她说:“日本肯定战败,但正因为战败,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艺术电影。当美军占领日本时,可以证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战争影片,也拍了不亚于欧美名片的优秀的艺术影片……”

爱情和友情

在一次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学刊物《杂志》举办的纳凉晚会上,李香兰与张爱玲曾有过这样一段交谈。张爱玲说:“您就是到了30岁,一定还像个小女孩那样活泼吧!”她

说:“也是啊,这些年老演浅薄的纯情戏实在没多大意思,我倒想演点不平凡的 *** 戏!”于是,张爱玲后来说道:“她不要那种太平凡的、公式化的爱,而要‘ *** ’的。”

据陈歌辛的儿子陈钢回忆,她与他的父亲或许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充满 *** 的上海之恋。陈歌辛为她创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渔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时》、《忘忧草》及专为她写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海燕》等。当时, 上海交响乐团负责人草刈义夫先生和日本电视台访问上海时,她曾告诉电视台的记者,当年她差一点嫁给了陈歌辛。而当记者问她为何在出版的自传中只字未提时,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写在书上的。”

1992年,当她再次来到上海时,陈歌辛已经去世。她一见陈钢的面就迫切地询问陈歌辛在世时的情况,追忆他们47年前深深的情意。临别时,她对着陈钢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后来在东京再次见到陈钢时,她还对他说:“你爸爸是个美男子,要不是因为有了你妈妈和你们,我就嫁给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轻轻哼唱着陈歌辛为她写的《忘忧草》:“爱人哟,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边,我便不知道寂寞。爱人哟,世界已经入梦,有你在身边,我就不觉得空虚。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这烦忧的日子。爱人哟,虽然那似水流年无情,有你在梦里我的叶便长青。”

不管怎样,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伪满洲国,以中国女演员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顺的她,绝对不可能成为爱情的咏叹调。1952年回到日本后,她嫁给一位比她大15岁的美籍雕刻家诺古其,4年后分手。谈到分手的原因,她说:“既不是因为第三者的问题,也没有经济问题,只是时间老不能凑在一起,才导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实,他们在结婚前就约定了所谓的“离婚条件”:互相尊重对方,不影响对方的工作,一旦发生矛盾时,像朋友那样和睦地分手。而结婚的四年里,他们实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年。

和诺古其离婚后,她应邀赴纽约演出歌剧《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间,她结识了日本派往联合国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鹰弘。这位年仅28岁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给她送一束鲜艳的玫瑰,还接连数次到后台来看望她。在如此大胆、热烈的求爱下,他们很快就双双堕入爱河,最终结为佳偶。为珍惜这份难得的感情,和大鹰弘结婚后,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大鹰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坛,成为日本国会议员(自民党参议员),并连任18年之久。

虽然感情生活几经波折,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拥有一份珍贵的友谊。10岁时,在抚顺小学读三年级的她,在去沈阳秋游的火车上,结识了一位与她同岁的、住在沈阳的俄罗斯犹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视这个朋友,她说:“柳芭是我最珍贵的朋友。我之所以成为歌唱的李香兰,是因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为活着的李香兰,也是因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护身符,有时像太阳,有时像月亮,她永远伴随着我。”在柳芭的帮助下,她开始向苏联大剧院的著名歌剧演员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学习花腔女高音。正由于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馆举行独唱音乐会,“奉天广播电台”的科长东敬三才发现了她,将她录用为电台新节目的专职歌手,使她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回顾这一切,她感慨万分地说:“不是吗? 没有柳芭,我不会去学唱,也就没有唱歌的李香兰!”不仅如此,柳芭对她还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兰被囚禁且即将被枪毙后,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为她弄来了属于山口家的日本户籍证明,才使她免去了汉奸罪。

并不完美的爱情加上完美的事业和完美的友谊,就这样,她为自己的前半生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归去来兮

历史常常使人变得尴尬,使人感到一种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岛海战后,日本节节败退。随着日本战败日的来临,日本帝国所操纵的“伪满洲国”13年虚幻的历史也随之落幕,

“伪满洲国”灭亡,全国上下一时兴起了讨伐汉奸的行动。李香兰这位红极一时的影星、歌星,也被押上了审判台。

1946年2月,作为伪满洲电影协会的主要演员,她被大家认定有协助日本侵略者作宣传的罪行。检察官最后判处她枪决,罪名是“身为中国人,却和日本人共同拍摄冒充中国的电影,协助日本的大陆政策,背叛了中国”和“使用中日两国语言,利用朋友关系搞间谍活动”。然而她心里清楚自己从未从事过间谍活动,更未协助过日本的大陆政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证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无罪释放。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使法庭上的人们愤怒了。面对大家的怒吼,她流泪唱起了歌,用歌声表达对养育自己的中国的一片深情,同时对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忏悔。歌声引起共鸣,所有的人也用歌声告诉她:“让我们以德报怨。”

追踪她的一生,人们难以理解为何她仅仅由于不自觉地唱歌和表演就险些被判处死刑。她本人单纯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却被人利用、愚弄,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由此看来,她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牺牲者,后来的种种遭际,皆因时代所致。“一个被时代、被一种虚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梦醒来后,能够有机会对当时的行为反思,或者加以解释说明,也是幸福的。”她对伪满“宫廷挂”兼关东军参谋长吉岗中将说的这些话,也可以作为她对于自己前半生的说明。

1946年2月29日,她含泪挥别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后,她开始以日本女演员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坛上继续发展事业,并给自己起了个“香兰山口”的名字。她自称这个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国的“精神混血儿”。这期间,她在导演黑泽明的指导下,再创个人影剧事业的新高峰,在美国的电影及音乐剧里扮演多个角色。1974年,她被选为日本的参议员,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舞台。同时她还与新闻撰稿人藤原作弥共同执笔写作《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通过这本自传,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的和平挚愿。作为历史的牺牲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记:“这全都是事实呀!” 1989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了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再见,李香兰》。随后,浅利庆太先生又成功改编了音乐剧《李香兰》。自1991年1月在东京的青山剧场首演以来,该音乐剧已经演出了184场,观众人数超过18万。一个17岁的日本高中生高桥雅弘还曾写信给浅利庆太道:“音乐剧《李香兰》不仅告诉我历史上的事件和时代背景,还告诉我战争的事实并给我怎样与邻国——中国一起开拓未来的启示。”

1974年到1992年期间,李香兰连续获选担任国会议员,协助日本与中国重修旧好。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后期思想提出之后,中国 *** 对她展开了欢迎的双臂。而随着她的自传的发表以及经典专辑的复刻发行,她在新一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又重新获得了倾睐。

两个祖国,两个母亲

李香兰称日本为祖国,中国为故国。她说,她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她有一颗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国。生活、历史,包括关于中日关系的那一段回

忆,并不因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为乌有。中国对她有养育之恩,而日本国籍对于她又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处于矛盾之中。

1937年,她以中国人的身份随同学到 *** 参加一个为纪念“一二·九”死难同胞而举行的默祷会。会上大家纷纷表决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国民 *** ,有的要去陕北参加红军,还有人表示要留下来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当被问及“假如有日本军侵入北京,该怎么办”时,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我,站在北京的城墙上。”对于既爱祖国,又爱自己故国的她,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站在北京的城墙上”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正如她在自传中写的,“我只能这样说” 。站在城墙上,从外面飞来的是日本炮火,从城墙里面打来的是中国铅弹,不管被哪一方打中,双方的子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

这种情绪困扰了她很久,她在自传中曾描述过面对这种自相矛盾的无能为力和无比痛苦:“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骗了中国人。一种罪恶感缠绕着我的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陷入了绝境。”她自己也几次下决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但都没有勇气去做。尽管如此,由于从小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的感情还是十分真实的。她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人。她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目睹了“平顶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认这段罪恶历史的时候,她敢于在日本右翼的重压下郑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应该向中国人民谢罪!在自传里,她的语言表达也经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国了”。

1987年,她终于如愿以偿,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寻找她那散发着夜来香的中国心和魂系梦牵的故国、故土、故人。1992年11月,她又应邀来华参加在桂林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年逾古稀的她虽生活在日本,却依然说着一口京片子。在北京逗留期间,她寻访了当年的故居,虽然早已“旧貌变新颜”,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认出来。她还品尝了北京的小吃,满足了自己的浓浓思乡情。随后,她回到上海,在花园饭店再次见到了黎锦光,叙述起旧日情谊,两位老人都泪流不止。会晤完毕后,她小心地搀扶着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饭店。谁知这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谢世了。

同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剧团的负责人浅利庆太先生也率剧团继1988年首次访华后,携音乐剧《李香兰》再度访华。在“李香兰”故事发生过的地方——北京、长春、沈阳、大连公演15场。这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出面邀请的演出活动受到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还专程到大连参加《李香兰》的首演式。四季剧团也派出最佳阵容,在战争结束47年后,又将“李香兰”送回了她的故国。

该剧描写了她波澜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现了那段日本侵华战争史,以此告诫人们莫忘战争,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剧团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盛赞,累计已经公演了近500场。

东方魔女——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又名金壁辉),这个被称为东方魔女的“男装女谍”,作为日本策动伪满独立、与 *** 居间调停、互相勾结的“秘密武器”,在日本侵华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曾参与“皇姑屯事件”、“9·18事变”、“满洲独立”等重大秘密活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1.28”事变及营救秋鸿皇后等臭名昭著的卖国活动,成为日本谍报机关的“一枝花”,受到特务头子田中隆吉、土肥原贤二等的大加赞赏。

纵观川岛芳子的一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间谍、大汉奸, *** 必得把她作为第一号女汉奸处决,方泄国愤!

女子学校的神秘公主

70年前,松本高等女子学校的林荫大道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子扬鞭策马,绝尘而去。这位骑马上课.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经常在上课时溜出去玩的女学生,就是日后作乱满蒙、声名狼籍的没有日本国籍的日本人——川岛芳子。

对女子学校的师生们来说,川岛芳子的身世就好象远隔日本海的“支那国”(支那是日本对中国的卑称)一样神秘。人们只知道她是日本著名的军国主义者、浪人川岛浪速的养女;只知道她来自一衣带水的中国;只知道她是一个十分可爱又十分富有挑逗性的“新女性”——在松本高校的纪念册上,曾有一篇题为“川岛芳子小姐的裸体照”的文章。

川岛芳子那种极具女性之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表情,以及放浪不羁、横蛮任性的作风,不禁使人们对她充满了与日俱增的好奇感:她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到这里要干些什么?她和川岛浪速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直到川岛芳子在中国的北京被处以极刑后,才为那些同情她、怜爱她或憎恨她、唾弃她的人们拨开重雾,才大白于天下。

昔日那位独领 *** 、为许多男性心折的“马背公主”,真名叫爱新觉罗·显纾,是满清皇室肃亲王善春的第十四位公主、生于1906年,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继承皇位的前2年。

字东珍的显纾公主出身具有高贵血统的名门望族。其生父肃亲王家在清王朝的八大世袭皇族中乃是“泰山北斗”,独占鳖头。肃亲王的曾祖是武肃亲王豪格,乃皇太极的第一王子,是开创200年大清基业的元勋。由此,可以想象川岛芳子家世的显赫与权势。身为肃亲王第十四公主的芳子,为亲王的第四侧妃所生。在小东珍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革命风潮骤起、清室统治摇摇欲堕的多事之秋。身为股肱大臣的肃亲王,眼看着老祖宗的社稷不保,心中五内俱焚。他在联络日本浪人川岛浪速游说日本军部出兵干涉南方革命党“叛乱”的同时,又策动蒙古王公喀喇沁王与惯匪巴布扎布组织蒙古义勇军,企图制造“满蒙独立”的既成事实。然而,排山倒海般的辛亥革命使肃亲王的美梦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为了实现“匡复清室”,的夙愿,肃亲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遣满洲、蒙古和日本,让他们伺机而动,为满洲独立而“殚其力,尽其心”;甚至不借将自己最钟爱的显纾也送给川岛浪速作养女,以图日后“有所作为”。于是,作为东方公主的爱新觉罗·显舒便于1912年跟随养父飘洋过海,来到一个原本陌生、但却造就了她的一切的国度——日本,开始了具有特殊目的——匡复清室——的特殊教育——日本军国主义教育。

为了适应日本的生活,川岛浪速不仅给显舒起了一个日本名字——川岛芳子(这个名字在全日本乃至整个远东地区可谓闻名遐二迩以至于世人知其本名者屈指可数。至于其字“东珍”,更是鲜为人知),而且还专门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帮助她学习日语以及日本的各种风俗习惯。

一恍5、6年过去了,昔日因为不想离开父亲身居异乡而痛哭流涕的中国公主显舒,已长成身穿和服,口操地道日语、见人即大大方方地打躬作札的日本姑娘川岛芳子了。此时的芳子,在松本高等女子学校中因面容佼美、行为开放而著称。她常穿水兵式服装,头发有时梳成辫发,有时又随意飘散在两肩。由于年龄渐长,加之其生父和养父的事业急需有才华的后备军,川岛芳子开始接受有关政治事务、军事技能、情报与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这种“额外”的学习使芳子不得不经常性地休学一二个月,以至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对芳子来说,非但没有任何失落感,反而使她能无所顾忌,投入那种令她痴迷且疯狂的“男人的运动”中,川岛芳子首先下定决心剪去一头青丝,女扮男装,用她的话来说,这是“永远清算了女性”。接着,这位身穿黑色礼服,头戴太阳帽并戴着墨镜的女中“豪杰”,便开始和养父的徒弟们一道,学习骑马、击剑、柔道、射击。据说芳子的骑术精湛,枪法超群,她策马疾驰中连续击落百步开外的苹果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就在这时,早已发现芳子作为一名优秀间谍所具备的天生禀赋的川岛浪速,开始着手训练芳子收集资料、使用谍报通讯器材、制造阴谋。散布谣言以及利用美色获取情报等技巧,为她日后成为全日本“军中之花”般的超级间谍作必要的准备。面对养父的悉心栽培,芳子的心中早已种下了“成大业、立殊功”的日本武士道思想的种子。很快,一个如鲜花般娇艳美丽的天真少女用纤嫩的双手敲开了日本谍报机关的大门。

东方的玛塔·哈丽

留着男人头、行事果敢谨慎、为人颇有手腕的川岛芳子,在其养父和军界朋友的保荐下,快获得日军特务机关的重视。恰逢东北巨枭——奉系军阀张作霖由于自己在东北三省的利益受损,而同日本关东军屡屡发生磨擦;而且日方担心张作霖与北伐军作战失利退守关外,会把北伐军的势力引到满蒙,从而破坏日本对满蒙乃至全中国的侵略计划。于是,日本军部派员到东北集结,着手准备暗杀张作霖。由于行动不便,急需有中国国籍的可靠人士“协力共进”,于是驻扎在东北三省的日本关东军特务处便派与川岛浪速有师生之谊的倔田正胜少佐回国,游说川岛,希望他为了日本国的利益派养女芳子

歌词中有看天看我是什么歌?

歌词中有看天看我,是陈明演唱的歌曲《旗袍赋》。

歌词大意:

花开花落几度秋

还娇艳 在枝头

一袭风韵 尽渲染

女子爱美 摇曳生姿

任人说风流

谁在回忆那时候

如今美色不胜收

且撑把花伞

雨中走走

看天看地 不如看我

一片江山 一身锦绣

姐妹相约 相约在那

烟雨名楼聚首

流年似水 烟雨名楼

沏一壶名茶

听几首名曲

把那岁月参透

花开花落几度秋

还娇艳 在枝头

一袭风韵 尽渲染

女子爱美 摇曳生姿

任人说风流

谁在回忆那时候

如今美色不胜收

且拿把香扇

里弄走走

似曾相识 却是朋友

琴棋书画 水调歌头

姐妹携手 携手在那

舞榭歌台秀秀

佳期如约 舞榭歌台

穿一身旗袍

摆一道风景

赢得无数回眸

回眸

佳期如约 舞榭歌台

穿一身旗袍

摆一道风景

赢得无数回眸

回眸

更多旗袍赋舞蹈(旗袍赋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