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小沈阳抽签招亲台词
- 2、猪八戒背媳妇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 3、求豫剧名曲唱段。谢谢了
- 4、黄梅戏吹鼓手招亲
小沈阳抽签招亲台词
出场
大哥:嘿
观众:(唱歌)
老二(老大附和着唱):朋友们今天心情好吗?我想听听你们的的回答(唱词)
老二:心情好吗?(对着台下观众问)
老二:来!来! 我喊一你们喊二我喊三你们喊四
老二:来! 一 三
观众:二 四
老二:谁有钱那谁有钱
观众:我有钱呀我有钱
老二:谁有病啊谁有病
观众:你有病呀你有病
老大:停停停!! 众位乡亲父老 此言差矣,他们两位除了精神身体哪都正常
观众:(笑)
老三:没毛病
老大:嘿嘿,二位贤弟今日为何如此开心哪(儿话音)
老二:大哥呀,我实在按奈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大:嘿嘿
老二:你说就沈家举行的这次抽奖活动,咱们哥仨一人就抽了一张,就那么一张,全中了一等奖,我能不开心吗?
老大:兄弟,这叫有好事呀,啥都挡不住
老二:大哥,此时此刻贤弟想吟诗一首呀
老大:吟来
老二:恩(感叹词) 今天的奖项真奇妙
老三:哥仨好事要来到
老二:为何手气这么好 啊(感叹词)
老大:只因你带了个小绿帽
观众:欢呼
老大:什么诗呀这是!别说那没用的抓经时间领奖去 走
老二:走
老大:哎呀,这位仁兄您这是从哪来呀?
二等奖获得者:上沈府领奖去了 二等奖 五百两银子
老二:哎呀我去 哎呀我去
观众:笑
老二:哎呀(大声感叹词)
老大:他这不像领奖,好像偷钱的这是 啊(疑问感叹词)兄弟们听见没,二等奖就五百两银子 这一等奖还不得一千两
老二:那可不一定呀
老大:为啥?
老二:大哥你想啊,沈家是开武馆的,万一他们耍赖不给咱们钱,那咋整
老大:咱三弟武功盖世 还怕他吗?
老三:没毛病
老二:对呀
老大:领奖出发
老二 老三:走
(背景音乐)
丫鬟:停 停 停! 你们真行 啊(批评语气) 今天是我们沈府抽奖,折磨重要的日子,你们打打杀杀的,这一天也真奇怪了,你说二等奖都让人兑走了,这一等奖怎么还没来呢?
广播:一等奖获奖人,前来领奖
丫鬟:来了!
老大:哈哈哈!
老二:唔呼呼哈哈哈 呜呼呼哈
老大:恩,哈哈哈
丫鬟:哎呀,三位呢
老大:谁是管事的
丫鬟:恭喜三位公子
老二:把这袋子给我装满
观众:大笑
丫鬟:请问三位工子,哪位得了一等奖啊?
老大:不好意思,(哈哈)我们哥仨全是一等奖 哈哈哈
丫鬟:呀,那三位都是呀
老大:请问一下刚才我看那个二等奖,得了五百两银子,这个一等奖,不只是多少钱哪?
丫鬟:一等奖可厉害了,一等奖就是成为我们沈府的大老爷
老二:哎呀我去
观众:笑
老大:不是,你们这么大个沈府,没有老爷吗?
丫鬟:我们大老爷英年早逝了所以呀就留下这房屋千间,但是又留下了可怜的大奶奶我们大老爷跟大奶奶的感情啊,恩恩爱爱 情投意合所以大奶奶不好意思嫁出去呀,就寻思准备个抽奖活动把自己抽出取得了
观众:笑
老大:原来如此 还有这么好的事
老二:掏上了
老大:那个,你们家老爷走多长时间了
丫鬟:哎(感叹词)昨天没的
观众:笑
丫鬟:你们那,就是来的巧 你要是昨天来都没有这好事
老大:是,赶得巧 赶得巧 那既然这样就赶紧请你们家大奶奶出来让我们看看
丫鬟:这着急 有请大奶奶(长高音)
背景音乐(大奶奶出场)
观众:欢呼
丫鬟:停 哎呀(感叹词)
大奶奶:没整完呢 嗯哼(感叹词)
丫鬟:大奶奶 你怎么又漂亮了呢
大奶奶:恩(长音)
观众:笑
大奶奶:小春子
丫鬟:哎
大奶奶:奖兑得怎么样了
丫鬟:回大奶奶 这二等奖啊已经都兑出去了 而且呀一等奖 三个人
观众:笑
大奶奶:这三人好哇 看着就硬实
观众:笑
大奶奶:一看就能活到死
观众:笑
丫鬟:是 大奶奶
老大:请问您就是沈府的大奶奶?
大奶奶:恩(长音)
老大:恩(清嗓子) 恩,咱这样哈 商量点事你看看,能不能把我们这个一等奖,换成二等奖,就是每人给我们五百两,哪怕三百两呢也行,然后我们就走了,一等奖我们就不要了 (嘿嘿)
大奶奶:那能行吗(长音)
观众:笑
大奶奶:二等奖就一张 多不好抽哇 我们就拿这二等奖啊 吊这一等奖呢
观众:笑
丫鬟:我们大奶奶老聪明了
大奶奶:哎呀 你们仨人呀
丫鬟:哎
老大:嘿嘿(尴尬的笑)这个其实我们中的是三等奖(哈哈)
大奶奶:三等奖也是我
观众:笑
大奶奶:除了二等奖不是,剩下都是我(哈哈)
大奶奶:你仨人我还挺难选呢 要不你们仨挣我得了,你们用力挣,我就喜欢有存在感
丫鬟:哎呀 大奶奶
大奶奶:别拽我呀
丫鬟:大奶奶
大奶奶:哎
观众:欢呼
丫鬟:大奶奶你得矜持点
老大:大奶奶 那个 啥 我们那没 *** ,多有打扰,告辞告辞
大奶奶:你站那 想弃奖啊 那能好使吗 拿我们武馆当什么了 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呀
观众:笑
大奶奶:你拿我当人物了吗?你
丫鬟:哎呀,大奶奶别生气
大奶奶:我觉得特别生气
丫鬟:别生气大奶奶
大奶奶:非得逼着我发功呀
丫鬟:哎呀,大奶奶
大奶奶:哎呀我的妈呀
丫鬟:大奶奶这么大喜的日子
大奶奶:这给我气的
丫鬟:发功干啥呀
大奶奶:哎呀
老大:哎呀呀呀
大奶奶:哎呀
老大:哈哈呀哎呀哈哈
大奶奶:呀哈
所有人:哎呀
丫鬟:胡 哎呀 大奶奶
老二:这功夫 哎呀
大奶奶:小春子
丫鬟:啊
大奶奶,我发现我的功力好像倒退了呢
丫鬟:怎么了
大奶奶:他们都没有蹦起来呢
丫鬟:啊
大奶奶:我是离得远了还是怎么的
丫鬟:对 你近点试试
大奶奶:嗨(喊)
所有人:hou
大奶奶:真好玩
大奶奶:嗨
大奶奶:嗨嗨
丫鬟:行了 行了 大奶奶 别玩了 别玩了
大奶奶:我还要
丫鬟:别玩了 哈哈 正事 正事
大奶奶:你们仨人看到我的厉害了吧
老大:啊
老二:看到了
大奶奶:三局两胜 只要能把我打赢了 你们就走 打不赢就得娶我
丫鬟:哎呀 行了大奶奶这怎么软骨症了呢
老大:怎么打
老二:咋整呀
老大:兄弟们,看见没 今天算是遇上硬茬了 三弟呀 多亏带你来了 你武功高强啊 全靠你了 啊 你给我露两手
老三:相信我的实力 没毛病
老二:上
丫鬟:哎呀,大奶奶 你小心点
老二:上 一个(跟头) 两个
老大:三个 四个 五个 六个 七个
所有人:八个 九个 十个 十一个
老三:谁行
观众:笑 欢呼
大奶奶:你打就打,你翻什么跟头 我就烦别人翻跟头
丫鬟:咦 大奶奶 大奶奶
大奶奶:掐死你
丫鬟:大奶奶最烦翻跟头
老大:你说我这让你打仗 你翻什么跟头啊你呀
老三:我寻思翻翻个跟头吓唬吓唬他
老大:吓唬谁呀
老二:三弟 别怕,有大哥呢
大奶奶:谁是大哥 出来 来 出来
老大:大哥 你不能冲动啊 大哥
老二:我老二
老大:你还要给人下腿绊 啊
丫鬟:下腿拌?
老二:你说啥我不知道
老大:你还会金钟罩? 哎呀我天
丫鬟:大奶奶,他还穿金钟罩了
大奶奶:没事 大奶奶穿铁裤衩了
老二:三弟呀
老三:大哥 没毛病 上
大奶奶:你过来 你穿的像根黄瓜似的 怎么的
老二:这位怎么称呼
丫鬟:大奶奶
老二:老奶奶
丫鬟:大奶奶
老二:大老奶奶 今天我把话说清楚 接下来我们比下气功 就是你踢我三脚 我踢你三脚 看谁能挺住 至于谁先踢谁 你看着办吧
大奶奶:大奶奶我没有那么小气,你们是客人 那我先踢你
观众:笑
老二:运功 运气
丫鬟:大奶奶 加油
老二:哎呀 你能不能赶在我不漏气的时候踢我
大奶奶:重来
老二:哎呀
丫鬟·老二:哎呀
丫鬟:行 大奶奶 这三脚踢的
老大:挺住没
老二:挺住了
老大:踢她
老二:我踢你的了
大奶奶:不用踢了,我认输了
观众:笑
老二:大哥
大奶奶:三局两胜啊 这就算平手
老二:这老太太太坏了 你上
老大:我算看出来了 今天我要不露一手 哥仨还走不了了呢 哼 我觉得这样啊 咱别再提来踢去 没意思 是不
大奶奶:嘿嘿(自信的笑)
老大:用用兵器 行不
大奶奶:行拿着
老大:宝剑我练的出神入化 人中有剑 剑中有人 人送外号 我叫“小剑人”
观众:笑
丫鬟:还有我大奶奶贱呢
老大:哼 看剑
观众:笑
老大:这个
大奶奶:这是匕首剑
老大:不是,你这这 你这个太短了
大奶奶:换个长的
老大:嘿 你真瞧不起我,这长啊
丫鬟:对
观众:笑
丫鬟:老长了
老大:来你给我拽这点 来你拽这点 来
丫鬟:好
老大:这是跳绳啊这是
大奶奶:你别忙活了 我不跟你打了 我要跟你打的话 算我欺负你 台上台下你随便选 你只要打赢一个 你就走
老大:哎呀 这可是你说的奥
大奶奶:恩
老大:随便选
大奶奶:恩
老大:这个最大的 你 你来 你这小玩意
老大:哎呀 嘿嘿 你这小样的 跟我俩呜呜渣渣的 这是你说的对不对
大奶奶:对
老大:我只要打赢一个 我就可以走 对不对
大奶奶:对
老大:小玩意,真有意思
小孩:哈
老大: 哎呀
观众:欢呼
小孩:哈
观众:好(欢呼)
丫鬟:嘿嘿
老大:你今年多大了
小孩:八十二
观众:笑
大奶奶:这是我姥爷
观众:笑
大奶奶:把我姥爷整上来了? 我姥爷长得一点也不显老,回去吧
老大:哎呀 不能找了 在找就是太姥爷了 嘿 这样,大奶奶我觉得呀 我们那对武术说实话一窍不通 对不对 你们家专业是开武馆的 你把我们打赢了 你也不光彩 咱这样 比比文 你看如何
大奶奶:比文你更不是我对手了
老大:哎呀
大奶奶:我见单考你一个
老大:你随便
大奶奶:蹲下 起来 蹲下 起来 打一个中药材的名字
老大:人参
大奶奶:错了 是枸杞
观众:笑
丫鬟:哈哈哈(大笑)
观众:欢呼
老二:大哥,我听出来了 他骂你是狗
观众:大笑
大奶奶:我骂他都不用那个字
老二:你要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你急跳墙 鸡飞你跳 是你改不了吃他
观众:欢呼 笑
(大奶奶没坐稳)
丫鬟:哎呀,大奶奶
老二:大哥,他说你吃我 我到底是啥
老大:你是好吃的,你是啥
观众:笑
老二:那还行
大奶奶:还比什么
老大:我看出来了 今天我们哥仨 要不拿出点绝招 还真就走不了了呢(大声)
老二:绝招
老大:摆阵
老二:好
老三:走 摆阵
老大:虎拳
老二:蛇拳
老三:鹤
老大:你们俩这咋这么糊涂呢 这位置对吗 大哥不在这边吗
老二:对对对对 你在这呢 我在边上
老三:不对不对
老二:老三在边上
老三:我老三 对对
老大:你看你这什么记性啊 我不在这吗
老二:整八百遍 我还不知道我本来就在这
老三:这么乱呢
老大:这整的, 这不这不 这不就跑了嘛 还等啥呀
观众:欢呼 掌声
丫鬟:那个 大奶奶 他们仨好像跑了
大奶奶:恩
观众:笑
丫鬟:你现在嗯啥呀
大奶奶:没有事
丫鬟:怎么的呢
大奶奶 :我们还有一张奖票呢
丫鬟:你可拉倒吧
大奶奶:我估计这个来兑奖的 一定是很帅的一个人
丫鬟:你尽做美梦吧 大奶奶 就在帅的话 还能帅过本镇的黄教主哇
大奶奶:没准就是他呢
广播:请一等奖获奖者黄晓明 前来领奖
观众:欢呼
丫鬟:啊(大声欢呼) 哎呀 哎呀我去 啊
黄晓明:别吵吵 今儿个我是来领奖的 请问 我这一等奖的奖品在哪呢?
丫鬟:我(兴奋) 是我
大奶奶:哼 明明
黄晓明:奶奶
大奶奶:明明
黄晓明:恩 奶奶
大奶奶:今天晚上我就是你的baby
观众:欢呼
黄晓明:你不是我的baby,你是真卑鄙
大奶奶:嗯(撒娇) 你得夸我好看嘛
黄晓明:唉呀妈呀 你长得真的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出水芙蓉 车毁人亡啊
大奶奶:那你不喜欢我了
黄晓明:我喜欢你呀
小沈阳:你喜欢我哪一点
黄晓明: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那
小沈阳:你坏嘛(撒娇)
观众欢呼
结束
猪八戒背媳妇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背景音乐名为《猪八戒背媳妇》。
是电视剧《西游记》第7集《计收猪八戒》插曲 歌词诙谐,曲调优美。
歌曲原唱:贾斌
填 词:阎肃
谱 曲:许镜清
猪八戒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登场的虚拟角色。又名猪刚鬣,法号悟能(观音取),浑名八戒(唐僧取),是唐僧的二徒弟,会天罡数的三十六般变化,所持武器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亲赐的上宝沁金钯(俗称九齿钉耙)。
猪八戒前世为执掌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一直倾慕容貌过人的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是对月府所有仙女的称呼。并非民间传说里的羿妻嫦娥)。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基本借鉴了正统道教神仙录,由高老庄一集猪八戒提及可见,猪八戒的前世天蓬元帅即是水神天河宪节。
因调戏霓裳仙子并且惹来纠察灵官后,又拱倒 *** 宫被贬下凡尘,却又错投猪胎,后受观音点化,成为唐僧的弟子,与孙悟空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扩展资料:
猪八戒的原型
鲁迅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更接近猪八戒。
吴自牧《梦梁录》曾提到“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
陈寅恪又说:“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猪八戒
[img]求豫剧名曲唱段。谢谢了
《当初他甜言蜜语将我骗》出自《泪洒相思地》李金枝演唱、
《斩驸马本是把孤王来欺》出自《打金枝》刘忠河演唱、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出自《花木兰》常香玉演唱、
《老身家住南阳地》出自《对花枪》马金凤演唱、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出自《朝阳沟》魏云演唱、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出自《朝阳沟》王善朴演唱、
《摔碗》出自《卖苗郎》张宝英演唱、
《出征》出自《穆桂英挂帅》王慧演唱、
《作画》出自《风流才子》王希玲演唱、
《小苍娃我离了登丰小县》出自《卷席筒》海莲池演唱、
《听罢奶奶说红灯》出自《红灯记》虎美玲演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出自《大祭庄》王清芬演唱、
《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出自《七品芝麻官》牛得草演唱、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出自《花木兰》常香玉演唱、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出自《春秋配》田敏演唱、
《九尽春回杏花开》出自《桃花庵》张宝英演唱、
《劝驸马休要性情急》出自《包青天》吴心平演唱、
《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出自《断桥》常香玉演唱、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出自《朝阳沟》魏云演唱、
《我家住山东》出自《穆桂英挂帅》马金凤演唱、
黄梅戏吹鼓手招亲
巢湖风俗习惯
一、岁时节令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又称“过年”。
本市城乡,在腊月(农历十二月)中、下旬,就开始筹备过节。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西天的日子。为了祈求“灶神”“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天晚上,要敬送“灶神”。人们用碟子盛着“灶糖”和“灶神马”所吃的饲料(黄豆、草料),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举行祭祀。
送灶日期也有所区别。旧社会有这样的说法:“君三、民四、贫穷‘光蛋’二十五”。习俗规定富绅豪门与“贫贱”之人是不能同一天送“灶神”的。
巢南习俗,在送“灶神”的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米粉包肉馅或菜焰做“送灶耙耙”,来祭祀“灶神”,并互相用耙耙馈赠四邻或亲友。送过“灶神”以后,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七、八两日都要“掸尘”(打扫卫生),叫“七掸金、八掸银”,“有钱无钱,打扫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的晚上,接过“灶神”,祭过祖先,全家一起吃年饭。外出人口都要赶回家吃年饭,以求合家团聚。饭前要贴上春联,燃放鞭炮。在吃饭桌上,任何人不得讲“破话”(不吉利的话)。还有的人忌讳怕招不利,便用红纸写上:“童言妇语,一概不忌”,贴在墙上。吃罢年饭,用两条红纸写上:“封门大吉,开门大发”的封条,十字交叉地把大门封起来。封后,全家人不得外出,外来人也不得进家。全家人彻夜不眠,坐守长夜,称作“守岁”。这时,晚辈们换上新衣向长辈磕头“辞岁”。长辈用红纸包着押岁钱散发给每一个子孙,并说上一些吉祥的话,如:“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等。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先给自家长辈拜年,再出门互相道贺新年。每家都备有糕点、香蛋、茶等招待拜年的客人,客人吃鸡蛋通称“拿元宝”。
初一早晨,家家都争先开大门(俗称“开财门”),放鞭炮,意思是,谁家新年开门早,谁家就大吉大利,最能得到“财气”。大门开过后,挂上灯笼,表示给门第增光。
旧社会,穷人躲债,有这样一条谚语:“二十八把嘴答,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拱拱手。”除夕晚,贴春联最早的,往往是债台高筑的人,因为贴了春联,债主就不登门逼债了。
建国后,春节沿袭过去良俗,破除了封建迷信的旧俗。每逢春节,机关单位组织“团拜”。地方行政部门组织文艺队伍敲锣打鼓给军、烈属拜年,送光荣牌。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小年”。夜晚,花灯闹市,歌舞升平,男女老少相携观灯,以为乐趣。
“灯节”自正月十三日试灯起至十五日辞灯止,共有三夕。这三夜大放花灯,丰富多彩。有龙灯、狮子灯、花船和花挑等。
灯节的夜晚,焰火冲天。管弦丝竹合奏,锣鼓鞭炮齐鸣。观灯者熙熙攘攘,密集如云。
(三)夏至节
夏至节,一说是纪念“牛王”,一说是“放牛节”。过去,这一天耕牛受”优待”,可以散放不受拘束。放牛娃也可以得到一份犒赏,养牛户奖励放牛娃一顶草帽、一条家织布大手巾、一些豆类和水果,另外还要请放牛娃吃野餐。
巢北沿山一带,夏至前几天,放牛娃在山岗上挑一个大土墩,墩上插满对枝,系上五颜六色的纸条彩绳,并在墩子周围堆放干柴草,象征着丰收的谷墩。到了夜晚,放牛娃掌着火把燃烧“谷墩”,尽情狂欢,这叫“炼谷墩”,火焰熊熊,预示五谷丰登。
“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枪先。”夏天是人们吃大苦、流大汗、精力高度消耗的季节,故此,人们认为夏至这一天过得好坏,对整个夏季都是个预兆。为了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家运亨通,农村对夏至节比较重视。
夏至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到岳父母家过节,除了大吃大喝之外,还与放牛娃在山岗上“打棍球”。节后女儿女婿回家,岳父母要做“洗脚粑粑”给女儿带回去,散给左邻右舍。“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这条农谚给“洗脚粑粑”作了注脚,意思是:夏至以后,水田生活告一段落,要穿鞋子下旱田了。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前,家家户户用新鲜芦叶包糯米粽子。
端午清晨,家家门楣上都要挂菖蒲草制成的剑(名曰驱邪剑),插上艾叶。午饭前要打扫卫生,堂前屋后、里里外外、猪圈鸡笼,都要清除垃圾尘土,洒雄黄酒以消虫毒。吃午饭时每人都要喝几口雄黄酒(据传,喝了雄黄酒,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不染“时灾”)。另外,每人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果,民谚:“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疮。”还有煮咸鸭蛋给孩子们孵肚子,可以不闹肚痛病。
端午这天,孩子们除了吃喝玩耍以外,最感兴趣的是挂“端午锦”。这种“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绒线织成的锦囊,内装驱除五毒的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这些锦袋各色各样,挂在孩子们的胸前,香气四溢,用以避“邪”,图个“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的好兆头。有的人家为了“镇邪压怪”,用雄黄在孩子的头上画个“王”字,或给孩子的鞋上缝制一个虎头(叫虎头鞋),兜兜上画上“五毒”。清末、民国期间,端午节时,城镇居民和农民家中普遍悬挂钟馗画像。民间俗语说:“钟馗开店,鬼不上门”,意思是,鬼最伯钟馗。每家中堂挂上钟馗,便可以御邪。
端午节划龙船,是一项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竞渡之兴,众说纷坛:一说是纪念屈原,一说是纪念伍子胥。巢湖地处吴头楚尾,两种传说均与地舆有关联。当今已演化为民间文艺、体育活动。
清末、民国期间,巢城南门外裕溪河中,竞渡之日,城乡居民倾家而出,争先恐后,十分热闹。竞渡船只都刻画有龙形,或用稻草扎成龙头龙尾,有的船上悬挂很多写有吉语的三角小旗。每船10对或20对桡手,身穿同一种颜色的背心、短裤,荡桨竞渡。有红、黄、白、黑、青5种龙舟。舟上还有1人执旗击鼓,舞旗呼号,鸣鼓助威。桡手以旗为眼,以鼓为令,一鼓一桨,飞舟夺标。两岸,悬挂彩红,燃放鞭炮,迎接胜利者。获胜龙舟,绕行水面,挠旗高举,收下彩红,连鸣战鼓,向道贺者频频致谢。
建国后,端午竞渡一度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列为“四旧”而遭取缔。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民间文体活动加以提倡。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本市中秋节有“贡月”、“赏月”之风俗习惯。“贡月”即挑选秋季最佳果品,如柿子、石榴、菱角、芋子、月饼等,用碟子盛好摆在贡桌上,等候月亮东升,燃放鞭炮,燃香拜月。贡月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明月之下,共尝新秋果实,分食月饼,名曰“赏月”。晚间,有的庭院用瓦片垒成宝塔,每层点燃四盏荷花灯;有的用芦柴扎成剖面宝塔,用纸裱糊,中间点燃蜡烛,宝塔正面,多以彩笔描绘神话人物和翎毛花卉。
民谚:“云雾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中秋佳节,一般除赏月外,还存看天的用意。
二、婚姻嫁娶
(一)订婚
清朝、民国期间,沿袭婚姻旧制,求婚者必须先请媒人说合,经男女双方同意后,由父母将子女“庚八”(即生辰)用红纸(庚帖)合写在一起。名曰“传庚八”。这一天男方要送订婚礼。礼品由媒人征得双方意见,确定多少,一般有“押庚钱”、衣服、金银首饰、肉蛋糕点等。
(二)择吉迎娶
俗语叫“送日子”(即选择结婚的日期)。这一天除了食品、花红礼品以外,还要送上彩礼和代礼(代礼:与女方父母同辈的亲属都要送上一份食品、花红礼品),女方接到“日子”后便给女儿办嫁妆。富家爱女,陪嫁十分讲究,结婚的衣服、首饰、家具,一一配套齐全,应有尽有。还有的甚至将女儿长期生活乃至后的安排都考虑得很周全,如房屋、庄田、老衣(后穿的衣服)、棺材等都作为陪嫁。贫家小户只能陪一些日用小件家具和衣服被褥等。有的经济条件差的,事先讲定不陪嫁。
结婚这一天,男方要迎娶、宴客、谢媒等,都要大摆酒席。
迎娶时,要用花轿相接,并请吹鼓手。夜晚发轿后一路鞭炮相随,轿子到了女家门前停下,鸣放鞭炮告知亲家轿子到了,第二天一早等着新娘梳洗打扮完毕上轿。如果时间很久新人不上轿,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门内也放鞭炮表示庆贺。男方催一次,必须敲一次大门,女方稍将门拉开,男方便递上“催门包”(用红纸包上钱币)。有的很快就能开门上轿,有的则关开大门多次,甚至达数十次,借以推迟上轿时间。
新娘上轿前,必须梳洗装饰。全身里外都要穿婆家的衣服,把自己原来的衣服丢下来,父母盛一碗饭菜,递到新娘手里,但不能吃,由新人的同辈兄弟接下饭碗,意思是将她的衣服饭碗丢下来,不给带到婆家。然后,新人站在盛满稻谷的斛上,由同辈兄弟背着上轿,不给她带走娘家的地皮。
新娘到了婆家,将轿子抬到大门前歇下,新娘坐在轿内,需要很长时间才给下轿,这种做法,习俗叫“冷性格”,意在压压新娘子的脾气。
新娘下轿时,由娘家人背下轿,脚不沾地。另有“全人”(夫妇双全、儿女满堂的人)在脚下传袋,新娘在袋上向前走,走完一袋又传一袋(意为“传代”),一直传到堂前红毡毯上,与新郎拜堂。拜堂后送入洞房。新娘进洞房时,要抬头仰面,这叫“抬头”,“不受气”。
进入洞房以后,晚间众亲友都来闹房,热闹非凡。习俗规定“三天无大小”,在新婚三日内不管同辈、晚辈或长辈都可以取闹。闹新房必须“说好”、不准“说坏”。
新婚夫妇入寝时,双方都要争先问话,说是这时谁先说话,将来谁就能在家庭说话算数。习俗上还规定新婚一个月不“空床”,新婚夫妇在这一个月内不准单宿。结婚的头一个月叫“蜜月”。
结婚喜期,男方要大摆酒宴酬谢贺客。酬谢过贺客以后,还要将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以及同辈兄弟姐妹接到家中赴宴,这叫“会亲”。
满月后,新婚夫妇要“回门”。新女婿“回门”,娘家也要请客陪新女婿。
辛亥革命后,自由恋爱“文明结婚”在城市逐渐流行。按旧规矩办婚事也多少受其影响而有所改变,女家也有不收聘礼的,通常女家除了给女儿办点衣饰妆奁外,只办床上帐被用品。新房家具、摆设等一应费用都归男家承担。而且女家一般也不宴客,婚嫁喜事全由男家操办。
民国期间,民间嫁娶出现了几种婚配方式:
包办婚姻。子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凭媒正娶,以宿命定终身。
买卖婚姻。把妇女当作商品,可以买卖。父母可以卖自己的女儿给有钱的人做妾,丈夫可以卖自己的妻子给别人作配偶,公婆可以卖守寡媳妇给他人做妻室。
换亲。男女双方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娶亲,经过双方协商,各以同辈姐妹易嫁。
招亲。男方由于经济困难,弟兄多,取妻难,女方父母膝下无子,招来其中一男,继承女家香火、繁衍后代。生下子女可随母姓、或用父母双姓,名曰“双联香火”。
抢亲。由于男方贫穷、丑陋、年龄过大等原因,难娶妻室,采取抢亲,强迫婚配。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许多官僚、乡绅、富户大都娶妻纳妾,一夫多妻。而很多穷人无钱婚娶,孤身一辈子。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婚姻法》,取缔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三)朝节
在结婚当年,端午、中秋节都要朝节,向女方赠送礼品,根据男方经济条件,礼品轻重不一。朝节一般根据节日习俗确定礼品。
三 生辰寿庆
妇女生了孩子,要向娘婆两家近亲好友“报喜”(尤以第一胎为隆重),报喜礼品有欢团、面条、红鸡蛋、枣子或红糖等。收到喜礼的人都要送贺礼,送的礼物有三类:孩子穿戴的装饰品;母亲坐月子吃的东西;给婴儿的见面钱(或叫“百岁钱”)。送礼的人不能空着篮子回去,每个礼篮内部要放上红鸡蛋,也有的放上面条(长寿面)和鸡蛋,有的人家还要放上米粉做的寿桃粑粑压篮底。一般关系的亲友也散喜蛋。这种蛋是香蛋,不染红,不散红蛋就是无须送礼的意思。贺喜送礼的日期有的在“洗三”,有的在“九朝”,也有的在半月。受礼之后,都要大摆筵席答谢。
孩子生下三天,给孩子洗澡,叫做“洗三”。这一天,大人抱着孩子出门拜天地,托天地之灵大喜大庆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孩子拜天地时要给他打伞遮天。一种说法是打伞孩子身上的“血腥秽气”就冲不到天上的神灵,可以免遭灾祸;另一种说法伞是驱邪的,妖魔鬼怪见到伞就不敢接近孩子的身体,可以四季保平安。
“九朝”,是孩子落地后的大喜日子。过去由于妇幼保健条件差,医学不发达,往往生下孩子感染破伤风,七天内就会亡,叫“七脐风”。如七天后不,那就托天之灵大喜大庆了,故当地有“做九朝”的习俗。这一天。亲友都要为孩子祝贺、送情,受礼人家要大摆喜筵招待来客。
“周岁”,盈周这一天,外婆家给外孙“抓周”,送礼品。这些礼物,不外是孩子穿戴装饰之物。礼物中有头上戴的狗头帽,帽上装有银质十八罗汉。装饰品有“项圈”、“长命锁”,以及手镯或脚镯,这些装饰品大都是银质的,有长命富贵之意。送给孩子的兜兜要画上八卦,鞋子要绣上虎头,另外还要送给孩子四季穿的衣服。外婆给外孙“抓周”,是让外孙坐在桌上,用筛镜(即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盛上各种物品给孩子用手抓。一般放置的物品有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针线、花绷等等。以孩子第一次拿的物品作为预示孩子长大以后发展的趋向。
生日,分大生日和小生日。每年的诞生日为小生日。小生日这一天,母亲给过生日的孩子打蛋下面条。大生日,即每逢十的寿期都要庆贺。虽十年一次庆寿,习惯是做九不做十,一般都要扣一岁,这表示寿无尽头之意。又传30岁不做寿,倘若做了,用当地土话叫“做三”(就是挨打的意思),故当地不做三。寿庆之日,诸亲六眷都要贺礼,一般礼品有衣料、钱币、鞋子、肉、蛋、挂面、寿联、糕点之类。寿期将至的头一天晚上,全家设筵聚餐,这叫“暖寿”;第二天正期才酬外客。讲究的人家,寿期要用米粉和糖做“寿桃粑粑”散给亲友。
四、丧葬、祭祀
(一)丧葬
清袭明礼,传承旧俗。人穿的寿衣、寿帽、寿鞋,以及子孙居丧用的麻衣、芒鞋、三梁冠仍然按照明朝服制。
人穿寿衣“五领”、“三腰”(即上衣五件、下衣三条)。有的小户人家,家境贫寒,做不起寿衣,为了不违习俗,用“假领”、“假腰”配足五、三之数。
后一般停尸三日,者亲属日夜看护,名为“冷尸”,必须使者尸体冷却后方能进入棺材,防止而复活。进棺以后,盖棺封殓时,要进行一次遗体告别。
人棺柩的停放也有规定,者必须超过60岁(花甲)以上才能停放堂屋正中,这叫“寿终正寝”。60岁以下叫“夭折”,棺柩只能停放堂屋居中略偏,还有男左女右之别。
从设灵堂以后,定期“堂奠”或开悼,孝子日夜守护灵柩,亲友悼孝送祭席、丧帐、挽联、香烛纸码等。悼孝时,者家属请吹鼓手,吹吹打打,以示隆重。有的大户人家逢“七”都要请和尚做斋;但穷家只得从简,少做几“七”斋,或不做斋。
出葬时,诸亲六眷,随柩送葬,都要戴孝手巾,以示对者的敬意,城市一般送到城门返回。丧家眷属,望城而返。农村一般送出村口,也有送至坟地的。出殡时,棺材停放门前,名为“发引”。民间只用山人送煞,不举祭祀仪式,山人于棺柩前念念有词,拿起菜刀戮杀备用的公鸡,再用染血的菜刀将事先摆在棺材盖上饭碗砸烂,这叫“破煞”。“破煞”以后,发引人鸣放鞭炮,者家属“嚎丧”痛哭,抬棺众人一声吆呼,将棺柩抬上肩头,奔向坟地殡葬。棺柩在路上不得落地,抬棺众人如需休息,只得用撑杆撑住“龙杠”。
殡葬时,帮助殡葬的人,等孝子在选定的地上挖三锹土以后,一齐打“井”(坑)。打好井,孝子要在“井堂”内睡一下,这叫“孵坑”,表示孝子尽孝。落棺以后,拢成坟堆。三日后,居孝子孙亲眷都要上坟祭祀,叫“复山”。
除灵(即将以芦柴扎架用纸糊成的灵屋焚化),一般在棺柩殡葬后进行,也有的在“六七”或“尽七”进行。
当地习俗,丧事为黑白喜事:其家居丧,以素为本。孝期,家人服装市着黑青蓝素服,装饰均以白色为主,禁忌朱红。门联用蓝色或黄色纸张。
建国以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除民间仍承部分旧俗,机关干部职工后,由单位主持追悼会,并安慰和安置遗属,以表关怀。关系较好的同志,敬献花圈或丧帐,以表情谊。从70年代开始提倡火葬,一般丧事从简,又在火化前进行遗体告别。
(二)祭祀
祭神,除年节祭灶神、奉门神、请财神外;还有以庙会为祭期,如二月二的“土地会”,二月初八的“辞寒会”,三月的“清明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即生日、忌日、出家日)的“观音会。”以及六月初六的“关帝会”等。祭祀活动,一般风俗都以礼神拜佛、烧香还愿为主要内容。庙会活动都以集市贸易为主,祭神次之。
本市在清朝、民国期间庙会活动比较活跃的有“一殿”、“一山”、“一城”、“一镇”。
一殿,即辞寒殿。依山傍湖,交通便利,年年农历二月初八唱庙戏、买卖农副产品。
一山,即浮槎山。过去誉为“北九华”,风光一时,称为“佛国仙境”。年年农历正月定为朝圣月。两个庙会广场,香客云集,游人不绝,商贩赶场,顿成闹市,会场周围临时搭盖铺棚,进行买卖,饭桌、酒摊星罗棋布。辞寒殿广场边缘搭台唱戏,乐声人声相互嘈杂,扮演角色粉墨登场,观戏人流随波逐浪。
巢城和柘皋镇的“城隍会”会期不定,一般由于当地流行瘟疫或水旱灾情严重,地方不够安宁,由地方绅士牵头捐资,组织香会活动。城镇两地活动大同小异,出会时,以街坊为单位,抬着牌楼、平台、香亭,演出各种民间文艺节目,热闹非凡。家家门前张灯摆香案接驾。
祭祖。除夕晚上必须祭祖以后才能吃“年饭”。吃年饭前摆设香案,点燃香烛,敬酒、焚纸钱等。大户人家,祭品还用公鸡、鲤鱼、猪头“三牲”。除夕祭祖以外,“清明”、“冬至”两个时节也有祭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