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秋望月思故乡简谱视唱(中秋望月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秋望月思故乡简谱视唱(中秋望月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秋望月思故乡简谱视唱(中秋望月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望月的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这里指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思:思绪。

【大意】中秋节的夜晚,万籁俱寂,圆圆的月亮显得格外的皎洁。银白色的月 光泻落在庭院中,仿佛在地面上铺了一层雪白的霜雪。浓密的树阴中,

栖息着的乌鸦已静静地进入了梦乡。清冷的露珠,默默地湿润着庭院中 散发清香的桂花树。今夜,无数的人都在仰望着团团明月,神驰广寒宫。

宫中的嫦娥面对这凄清的夜晚,不由得引发了感秋怀人的愁思,可是,不 知道这茫茫的思绪,会飞落在人间的哪一方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解释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意思是: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想象和俊逸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形象和清朗空明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中秋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传统的节日寄托了人们对亲人、故乡无限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中秋皓月就唯美的诠释。

等月亮

我是客家人,客家人特别重视中秋节,每到八月十五,便要举行隆重的拜月仪式。

小时候,特别喜欢八月十五这一天的夜晚。夕阳西下,天色渐蒙时,小伙伴们就会跑出家门,仰起小脑袋,睁大眼睛寻找月亮的踪影。若是见着漫天云霞,便会嘟囔一句:“希望云快点散了,好让月亮出来啊!”若是见着透着蓝光的穹顶,洁净无闲云,便会满足地笑起来,想“今晚的月亮肯定又大又圆。”

那一天小孩子会早早地洗澡,换上整洁的衣服,走出各家大门,到围龙屋的大门坪 *** ,等待夜色的真正降临,等待月亮娘娘露出美丽的脸庞,照亮我们童年的八月十五。

秋风微凉,小伙伴们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坐在围龙屋的大门坪石阶上,晃着洁白的小脚丫,摇着头说话聊天,不时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见着月亮出来了,便会伸直了小胳膊高兴地叫唤:“月亮娘娘来了,快看,快看……”小伙伴们便跳下石阶,在大门坪上东奔西跑,像一条条欢快的小鱼儿在水里畅游。一边跑,一边抬头看月亮娘娘,一边大叫:“看,月亮在跟着我,我跑它也跑,哈哈哈……”

拜月亮

在我们等月亮的时候,大人们都在忙碌。他们忙着把过年祭祀用的长桌从储物间里搬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在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上香炉、点上象征兴旺发达、平安健康的香烛。各家各户把拜月亮的祭品分类摆放好:自家果园里摘的最大最重的柚子;客家特色中秋甜品猪肠糕、甜糕、五仁月饼;新鲜的葡萄、桔子;小孩喜欢的饼干、糖果等等,像一排排站队整齐的列兵,井然有序地摆放在长桌拼成的祭台上。

祭台一旁的地板上,是一包包写满祈祷、祝福的纸宝和一串串殷红的大鞭炮。小时候,我们的手都很巧,在临近八月十五的那几天便会帮着大人们叠纸宝:金元宝、金塔、金砖、花边等等,就像做手工一样。见着自己家的纸宝,我们还会向小伙伴炫耀:“看,这个金塔是我亲手叠的哦,月亮娘娘收到了会很高兴的。”

一切准备活动就绪,大人们就会招呼满场子跑的小孩们来拜月亮。大家自觉地以家庭为单位,恭恭敬敬地站在祭台前面,每人手里拿上一只青烟袅袅的香,向着月亮的方向默念祈祷祝福的话,祈福完毕再向月亮鞠三躬,拜三下。年老的长辈还会在年轻人的搀扶下双膝跪地,向月亮娘娘磕头,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我们小孩儿大多求的是学习进步、快点长大吧!

拜完月亮,就要等月亮娘娘来享用祭品了。大人小孩各自围成一团,大人拉拉家常、小孩儿围着祭台欢快地转,眼睛不停地看着自己家的祭品,想着“月亮娘娘,你快来吃,你吃完了就轮到我们吃了。”

老人说,等香炉里的大烛点完了,说明月亮娘娘就吃完了。小孩子们便紧紧地盯着大烛看,见着大烛烧到底部了,便去告诉聊天的长辈们。长辈们见大烛点地差不多,便开始烧纸宝。

纸宝中的颜料,让燃烧的火焰变换着各种不同的颜色,小孩子们总是盯着那些彩色的火焰看,看得那么出神,心想:“月亮娘娘,你收到我给你叠的金元宝了吗?”

纸宝燃烧殆尽,纸灰在火堆的余热中冉冉升起,飘向天空。

“点鞭炮了”,一声响起,大家伙赶紧找个墙角挤在一起,双手捂进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起,大家伙专注地看着鞭炮炸出的火花,时不时要躲避一下从鞭炮堆里炸出来的火药。

“哎呀”,这是小伙伴被四溅的火药弹到了裤腿,惊了一声。

鞭炮点完了,大家伙重新回到祭台前面,双手合十,虔诚地向月亮娘娘拜三拜。拜月仪式结束了,各家各花有序地收拾好自家的祭品,小孩子们围在大人身边,迫不及待地要吃那些期待已久的糕点糖果了……

望月亮

成年以后,离家越来越远,远嫁他乡以后更是难有机会再回娘家拜月。每到八月十五,我便站在月亮底下,痴痴地望上一望。

想着,妈妈和叔婆伯姆们肯定又在摆放祭品了吧,只是她们的身边再没有欢快奔跑、满心期待吃甜品的小孩儿了。当年的小馋猫们都已长大成人,分散各地,各自谋生去了。长辈们在等月亮娘娘享用祭品的时间里,是在说我们这一群已经长大飘散各地的孩子吧,她们一定会祈祷月亮娘娘保佑我们工作顺利、平安幸福的!

我痴痴仰望月亮时,嘴里便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光阴流逝,物转星移,游子思乡的情愫却是千百年不会变的。诗词流行的年代,人们没有即时联系的工具,只好寄思乡之情于那一轮皓月,那是与亲人唯一相连的物象。

如今,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即使是相隔半个地球也能马上“见上一面”。可是关了视频以后,思念之情愈来愈浓,便也只能寄托那一轮明月了。

望月早已刻入了人类的基因里。

今年中秋想必又是在他乡,作《中秋小诗一首》,寄予故乡。

《中秋小诗一首》

月入金秋,家家团聚菜肴香。

今日中秋,遥寄乡愁向南方:

未在双亲旁,把酒祝健康。

但愿人长久,岁岁共月光。

中秋望月诗词是哪两首?

《中秋月》诗意: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月》 宋代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中秋思乡原唱

您是想问中秋思乡原唱是谁吗?中秋思乡原唱是韩俊林,中秋思乡发行于2020年9月25日,原唱为韩俊林,片段歌词为中秋桂花香,望月生惆怅,离人独在它乡,临风常思量,千里故乡遥望,游子泪满衣裳。

[img]
更多中秋望月思故乡简谱视唱(中秋望月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