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九月的歌词是什么意思呢?
描绘的画面是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中,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九月》这首歌曲来自于诗人海子的诗《九月》,全文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扩展资料:
周云蓬演唱的的《九月》,优美、孤寂、悲壮、忧伤。他写歌、写诗,他的歌里没有悲伤,充满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执爱。哪怕是这首有着两位亡灵气息的《九月》,除了其中原始的苍凉感,他的歌中还有一种莫名的向上的东西。
周云蓬九月表达的是什么寓意?画面感么?
寓意:优美、孤寂、悲壮、忧伤。我仿佛看到了海子走过草原孤独的身影,马头琴声在草原的天空飘荡着,飘向远方。草原野花一片,生机勃勃。时间与空间交错,生死纠结。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
这首歌改编自海子的《九月》,叫九月是因为这首诗是写的九月初秋的。
全诗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扩展资料: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经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此时的作者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
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
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
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赠白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苏东坡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沁园春》)。
多少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出了关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海子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只不过他在传统诗思中添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掺杂了中国传统的诗思,他的诗歌体现出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歌手。1970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9岁失明,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以弹唱为生,目前暂居浙江绍兴。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
[img]怎样理解周云蓬的《九月》?
周云蓬演唱的《九月》的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海子的作品,曲作者是张慧生,由周云蓬重新编曲进行演绎。整首歌曲听来悠远、悲伤,就像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马头琴的琴声从远处传来,让人感觉空旷、寂寥而忧伤。
这首歌有着最特殊的创作背景,词作诗人海子死于卧轨自杀,曲作张慧生也自杀身亡,而周云蓬是一个在9岁失明,24岁开始便过着流浪歌手的生活。所以这首歌里带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海子和张慧生对生命和希望的绝望,用周云蓬的沧桑演绎出了苍凉和悲怆的味道。
无论是词曲都放在了意境辽阔、悠远的草原上,马头琴作为草原的象征,不仅出现在乐曲中,也出现在歌词中,更加加重了无边草原带来的苍凉和孤寂,看不到边际的草原就像看不到苦难尽头的生命,就如同歌中所唱“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一遍又一遍的周而复始,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周云蓬在海子的诗中增加了描写汉朝少数游牧民族匈奴被霍去病打败,驱赶至焉支山外时的哀歌的念白: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游牧民族匈奴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经年流转随草而居,这样的生活本就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却还要面对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这句诗歌的增加让整首歌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对死亡和绝望的看法和感知上,而是上升至用历史少数民族战败后的无奈和悲痛来映照,表达了个人对于历史的渺小和对命运的无奈感。
“人生总是一直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总是如此。”
生命有太多的坎坷、挫折与无奈,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去做生命的逃兵,也许在关键时刻多坚持一秒,就会看到你所不曾见到的青鸟。
民谣《九月》歌曲歌词
九月
曲:张慧生
词:海子
演唱:周云蓬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在草原,映照千年的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扩展资料:
周云鹏演唱歌曲《九月》,根据海子的改编,原作曲张惠生。盲人歌手周云鹏的解释《九月》,美丽的孤独的悲惨的伤心。
创作背景:
《九月》原来是海子的一首诗。后来,一个名叫张惠生的人发了一首歌。像海子一样,张惠生也自杀了。现在,周云鹏唱了他一声。我惊讶地发现原始的诗歌和歌曲可以如此融合。或者可以说周云鹏本身就是一位诗人。
他用低沉的声音演唱《九月》,并反复演唱,“一个被称为马,一个马尾。”这是马头琴的不断谈论。海子和周云鹏对马头琴有着真挚的情感,伴随着悠扬的钢琴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