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读《安娜•卡列尼娜》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来源于高中语文《娜塔莎》一文的学习,该文章选自《战争与和平》,一个青春期活泼可爱的姑娘,初涉贵族交际圈,永远都是那个最耀眼的焦点,美丽大方不失优雅,经过了少女懵懂时期对安德烈公爵一见钟情的狂热,再到与皮埃尔组成家庭。列夫托尔斯泰擅长于写俄国上层社会生活,与他自身的贵族出身密不可分,他看到了农奴制的弊端,致力于农奴制的改革。我在高中毕业前断断续续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又在今年大学毕业时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向往自由,美丽大方,社交圈中游刃有余,热情不失优雅,讲礼节而又不拘谨,举手投足间都是俄国贵妇高贵的写照。安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小说前期,她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贵妇人,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然后到后面,情节反转,她成了别人议论同情批判的对象,最终卧轨自杀以悲剧收场。
小说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安娜在调解哥哥和嫂子多莉的婚姻危机中出场。多莉给丈夫生了一群孩子,几乎每年都在怀孕和生产小孩的痛苦中,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却换来了丈夫对婚姻的背叛。多莉伤心欲绝,心如死灰,只想与这个绝情恶劣的男人离婚,一方面她没有办法再过这样糟心的日子,另一方面她离不开她的孩子们,她的孩子们又离不开她,她离婚只能带着孩子们回娘家,而她娘家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好到足以去支撑她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丈夫。在她发现丈夫的出轨之后,最让她绝望的是他没有一丝悔过的样子,究竟是该冲破这让她感到屈辱的婚姻还是试图去原谅宽恕来修复他们的婚姻成了多莉此时的难题,折磨得她痛苦不堪。安娜作为这个出轨丈夫的亲妹妹出场,聪明理事的她在接到哥哥的来信之后,连忙赶去,显然她是以一个和事佬的身份去的。没有为自己的哥哥辩解,而是以多莉姐妹的立场去帮此时被屈辱冲昏了头脑的多莉全面分析了两种选择的种种利弊。她的优雅和睿智使多莉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结婚这几年来,她为了家庭和丈夫无私地付出,自己面容憔悴,脑子都是哪个孩子还没喝奶哪个孩子又生病了,再也没有了结婚前出入上层社会的优雅,而眼前的安娜,多么让她羡慕,家庭琐事处理的有条不紊,依旧还是社交圈的焦点,永远保持着头脑清楚和口齿清晰。彼时的安娜的确活得太幸福,丈夫卡列宁官居高位,能给安娜充裕的物质生活,也能为她在社交圈赢得一席之地。他们俩育有一个儿子阿廖沙,乖巧可爱,一切看起来都是幸福家庭的样子。
文章基本上有两条主线,安娜与沃伦斯基,列文与基蒂。基蒂是安娜嫂子多莉的妹妹,年轻漂亮的基蒂,情窦初开,充满了对爱情的热情。而沃伦斯基风度翩翩,在官场中能与男人们共进同出,也能在舞会上与女人们谈笑风生,无疑成了很多少女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年轻的基蒂与沃伦斯基理所当然互生好感,他们俩看起来又是多么的般配。列文与基蒂的哥哥是同学,从小接触最多的女性就是多莉、基蒂姐妹们。想法简单纯粹的列文从小就倾慕基蒂,基蒂的单纯善良符合所有列文对未来妻子的想象。要知道列文大学毕业后就继承了家里的农场,他本来有很多机会做官,但是他无比厌恶官场里的虚伪,在他眼里,所谓的公务都是一些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事情,最开始他强迫着自己试图去做这样的事,但总做不了长久。他的兴趣都在经营农业和农场上面,后来他放弃了,安心在乡下做自己的农场主。在当时的俄国社会里,显然一个放弃官位的贵族是没有前途的,就算他追求基蒂,也很难得到基蒂父母的认可。他就这样一直仰望着基蒂,想她又不敢想,总觉得完美的女神基蒂不可能多看自己一眼,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已经卑微到了尘埃里,他就这样在克制和疯狂之间痛苦挣扎。终于有一次,在基蒂家组织的一次晚会上,事情有了一个结束。显然这次舞会是为未出阁的基蒂准备的,为那些追求基蒂的公子哥们准备的。基蒂兴奋而期待,期待着沃伦斯基的求婚。而在舞会开始前,列文先来了。他鼓足了自己所有的勇气向基蒂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却遭到了基蒂的拒绝,还被基蒂的母亲冷嘲热讽了一番,列文心如死灰,尴尬退场。那时候的基蒂根本听不进去列文的告白,一心等着沃伦斯基的求婚。然而舞会上沃伦斯基遇到了成熟知性美的安娜,安娜的出场完全抢了基蒂的风头,这时基蒂这种情窦初开稚嫩羞涩美都不值一提了,安娜的成熟典雅一气呵成的舞姿吸引了在场所有男性的目光,沃伦斯基显眼是被安娜迷住了。而后,沃伦斯基义无反顾移情别恋,明知安娜是有夫之妇,仍跟随其后,基蒂恼怒而难堪,大病一场,去到国外养伤调理身心。在国外和其他病人的相处,以及其他病人的故事分享,她才慢慢体会当时列文的苦心。列文在被拒绝以后,绝望而悲观,回到乡下放弃结婚这一想法,企图通过安排农事管理好自己的农场来平抚自己受伤的心。在列文觉得自己快要放下基蒂以后,基蒂回国了,在乡下避暑,基蒂与列文相逢了。再见后的基蒂在经过了沃伦斯基的抛弃和国外的疗养以后,更加楚楚动人了。经历了风雨的基蒂,才看清了自己的心,发现了自己对列文的感情越发浓烈。两人终于走向了心心相惜,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而另一边的沃伦斯基在放弃基蒂以后,在明知安娜是有夫之妇的情况下,仍然追求安娜,出现在安娜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场合。安娜由最初的有底线到越过底线,他们俩变成了情人关系,他们在各种舞会上不顾旁人的谈笑风生,引起了安娜丈夫的怀疑。丈夫冷嘲热讽希望她恪守道德,不要做给他蒙羞的事,此时的安娜觉得根本与丈夫根本没法交流,只有冷战。这么多年,与沃伦斯基对比后才发现,丈夫是一个不懂风情,眼里只有公务的官僚主义机器。安娜一心想摆脱丈夫,甚至为了自己所谓的“幸福”,放弃了儿子。安娜在告诉了丈夫自己与沃伦斯基感情以后,诞下了一个沃伦斯基的女儿,并携女儿与沃伦斯基去外国散心。回国后,三人暂时居住在乡下,短时间内,聪明能干的安娜把乡下生活安排得得心应手,让沃伦斯基和自己都有时间和心思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时间长了,沃伦斯基发现自己还是渴望交际和官场的,沃伦斯基为了安娜失去了军衔、事业和家族资金的支持,心情十分苦闷,他开始渐渐冷落安娜,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有分歧就有争吵,他甚至开始厌恶安娜,厌恶安娜不约束自己还出去各种交际,引得其他人的议论,也让他蒙羞。安娜也开始怀疑他,迁怒于他。她将自己在莫斯科无奈的境地和自己过的寂寞难挨的日子以及她与儿子的分离都算在沃伦斯基的头上。争吵、冷战、绝望,最终安娜放弃了对沃伦斯基的期待与希望,自己卧轨自杀结束了生命,以此来报复沃伦斯基,让他内疚一辈子。事发后,沃伦斯基悔恨无比,选择参军赎罪。我喜欢安娜的聪明和机智,对于生活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被其他人的看法所约束,不被舆论羁绊,向往自由和幸福,对于她背叛丈夫,一次又一次伤害一个虔诚基督教信仰的人,我也不好做什么评价。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我是不认可安娜不遵守夫妻约定行为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安娜是一个浪漫的有生活品味,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女性,是值得尊重的。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很纯粹的一对夫妻,列文致力于农业改革,一直想处理好农业与劳动力的关系,列文想提高农事的效率和产量,并不认可现在的这种雇佣关系,农民拿固定报酬给农场主干活,而往往农场主布置下来的任务,他们总是拖拉或者大大折扣的完成,明显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产量不高,很多好的资源都白白浪费,这让一心想把农业做好的列文很痛心。后来,列文看了很多农业方面的事,提出了把土地租给农民,盈亏由农民自己负责。对此方案,列文非常有信心,认为今年秋天把种播下去了,一定会大丰收,那时候农民一定会说:老爷,您真明智。而事实上懒散且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农民认为,任何地主都没安好心,无论他们怎么改革,都为了更大限度地剥削农民,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无论列文如何苦口婆心跟他们解释,他们还是无动于衷,导致这样的改革也没有收到多大成效。
我是在边工作边看书的情况下读完的,中间被各种琐屑的事情打断,这篇读后感也写了三天。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我很佩服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置于俄国大历史背景下的宏伟大作,多年后,再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