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告别歌词(告别原唱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告别歌词(告别原唱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告别歌词(告别原唱是)

本文目录一览:

送别原唱是谁?

歌曲送别原唱是谁?哪年的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么个简单的短歌,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么?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

歌曲 《送别》 的原唱是谁?

这首李叔同作词的〈送别〉的曲调是选用美国歌曲作者J·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至于到底谁才是最早的原唱,早已无从考证。《城南旧事》里是合唱版的,上影乐团演奏。

送别这首经典的歌曲原唱是谁啊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原唱不详。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送别

作词:李叔同

作曲:John Pond Ordway

演唱:朴树

发行时间:2013-03-29

所属专辑:《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送别的歌词的原唱是谁

《送别》 陈绮贞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送别》作于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之时,当时是作为音乐教学之用而创作的学堂乐歌。不料却广为传唱,影响深远。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采用它作为插曲或主题曲之后,更使这首歌在几代人口中传唱不衰。其实《送别》的曲子并不是李叔同的原创,它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做《梦见家和母亲》。 多年以后,林海音在创作小说《城南旧事》时写到了这首歌,不过小说中的歌词与李叔同的原词有很大的出入,应该说是逊色了许多。不妨抄录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导演吴贻弓在拍摄影片《城南旧事》的时候,选用了《送别》的主旋律贯穿影片始终,不过,在选择《送别》作为主题歌时,毅然将歌词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显然是很有见地的。 我想大家很多都跟我一样,从《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中听到这首歌,并喜欢上这首歌,继而了解这首歌,知道这首词,知道了李叔同这个人,知道了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这首歌一直影响着我们,也一直喜爱这首歌直至现在!

歌曲送别原唱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么个简单的短歌,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么?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叫什么?原唱是谁?

原唱是英文歌,指路→梦见家和母亲

军歌《送别》的原唱是谁?

这是60年代的电影《怒潮》主题曲。由当时中国四大抒情男高音之一的孟贵彬演唱。 查看更多答案

长亭外 古道边 ..的名字 原唱

“长亭外,古道边”出自歌曲《送别》,原唱是李叔同。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该歌曲的歌词有以下多个版本

1、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5、《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6、朴树版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离别的列车原唱是谁

[00:03.6]离别的车站

[00:07.2]演唱:赵薇 by:陈皓

[00:57.1]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01:02.1]再三说著珍重珍重

[01:07.3]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01:12.3]再三说著别送别送

[01:17.5]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01:22.5]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01:27.6]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01:32.6]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01:40.2]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01:45.6]我的泪早已氾滥氾滥

[01:50.6]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01:55.8]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02:00.6]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02:05.8]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02:11.1]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02:16.1]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02:21.3]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02:26.8]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02:33.0](music)

[03:15.1]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03:20.3]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03:25.1]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03:30.2]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03:37.5]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03:42.7]我的泪早已氾滥氾滥

[03:48.1]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03:53.3]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03:58.2]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04:03.5]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04:08.6]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04:13.5]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04:18.9]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04:23.6]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04:31.5]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04:36.5]我的泪早已氾滥氾滥

[04:41.7]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04:46.8]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04:51.6]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04:56.9]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05:02.1]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05:07.2]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05:12.3]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05:17.9]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05:23.0]

[img]

告别这首歌怎么唱

告别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2个义项

2019年阿悄演唱歌曲

《告别》是由90后女歌手阿悄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告别》中,于2019年1月21日发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告别

音乐公司

极韵文化

演唱者

阿悄

作词者

阿悄

作曲者

阿悄

歌曲歌词

穿过那片白桦林

回忆还盘旋在眼底

你总是 一个人走在风里

不言不语

独自去看一场雨

你的话仿佛在耳际

我恐惧 这种季节和天气

告诫自己

这条路我走得好沉重

放弃也不算是种选择

分分合合也不是结果

只是另个故事的开头

我不怕谁不懂我的痛

只是再没有人能像我

黑夜再来的时候

你会不会想我

这条路我走得好沉重

放弃也不算是种选择

分分合合也不是结果

只是另个故事的开头

我不怕谁不懂我的痛

只是再没有人能像我

黑夜再来的时候

你会不会想我

我不怕谁不懂我的痛

只是再没有人能触碰

黑夜再来的时候

撕扯

我不怕谁不懂我的痛

只是再没有人能像我

黑夜再来的时候

你会不会想我

我不怕谁不懂我的痛

只是再没有人能触碰

黑夜再来的时候

撕扯

告别2019告别你原唱

蒋婴。《告别2019告别你》原唱蒋婴,作词:轻云望月,作曲:望海高歌。部分歌词是:爱情总是一场红梦而已,天涯一个我,海角一个你,天荒地老的誓言就像流水守涟漪,最终难逃命运将彼此拆离。

三毛、夏宇的《告别》

尽管李泰祥大师已经去世两年,但我辈人对台湾民歌运动历史的回顾才刚刚开始。

作为《橄榄树》的原作者,他的故事仿佛是一个配不上在坊间流传的传奇:一生致力于流行音乐新创作形式,古典音乐出生的他,用其专业上的理论实践在了流行音乐的创作上,以中文之“雅”营造了民歌之“风”,将现代歌曲的审美意蕴拔高了一个层次,在七八十年代的台湾乐坛,一手打造出了齐豫、唐晓诗等等空灵的歌坛天籁。

《橄榄树》、《你是我所有的回忆》和《告别》三首歌,是他视为自己创作生涯的代表作,而这曲《告别》背后故事则更能凸显出大师的一生。

它的前身是当年很多人翻唱过的《不要告别》,是1973年李泰祥写给歌林唱片的歌,当年名不经传的三毛只有三十岁,还没有去到撒哈拉沙漠,作出了这样一首“告别”的词。

三毛这样描写告别,仅仅是你在目光里的拥抱,就让“我们的人生已经满盈。”浓情蜜意讲完,只结尾:

“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

没有人会流泪

泪流”

这落差将那夜晚的离别悲怆和不舍,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这首《不要告别》的成曲,虽然一度很流行,但李泰祥认为,被编成东洋腔调的靡靡之音完全不是他想要的。可当年歌曲的版权一旦被买断就无法拿回,这首歌当时被歌林唱片以台币2000元买走,后来当李泰祥想再次编写演唱却涉及版权问题。

等到84年在滚石为唐晓诗做新专辑时,他仍然渴望重新编这首歌,甚至愿意写新曲交换,但歌林唱片不同意。于是有人提议,不如重新找人填词,再用上你的编曲,这样不就绕过了当时的法律吗?

李泰祥同意了。但是找谁填词好呢?便有人推荐了当时在搞剧场工作会写诗的黄庆绮,没错,就是台湾诗坛大名鼎鼎的夏宇。当年她名不见经传,正筹备着《备忘录》的出版,这一次的邀请促成了她开始尝试歌词写作。

其实《告别》这份李格弟的第一次词作并不算得上成功,明明要按照原曲重新押韵填词,但因为没有经验,歌词出来不能无法融入《不要告别》演唱,但是李泰祥觉得新词虽不可唱,但多了一份不同的意境。

为此,李泰祥新写一曲,加入男女合唱,这就有了《告别》。

从《不要告别》到《告别》,夏宇留了三毛填词的第一句,“我醉了 我的爱人”将“在灯火辉煌的夜里”,改作“在你灯火辉煌的眼里”,更有细节特征,更为生动。

层层递进地写一对男女告别的过程,娓娓道来的抒情方式,用“再看一眼/一眼就要老了/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两组对比写出了缠绵悱恻的点点滴滴。

编曲采用古典式的交错,为歌曲增添了一丝庄重,而比起《不要告别》那份简单眷恋的不舍,《告别》却珍藏了一份对离别的尊重。夏宇是这样写:

“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

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

曾经同向的航行,各自曲折寂寞的结束,唯有那大海上空空寻觅彼岸的人才懂得这一份告别的哀而不说。歌曲却用唐晓诗空灵的唱腔和李泰祥沉稳的嗓子将其一一倾露。

而这两首歌的故事,则见证了一段微妙的历史,三毛和夏宇,李泰祥和歌林唱片种种,也同样经历了民歌运动后辉煌的过程。

在那个最好的时代相遇,映刻相照的彼此,竟不知不觉地为台湾的流行乐坛的发展加上烙印,从此以后浓厚的诗意和十足的文学性为台湾的文艺有了自己的风格,为后来流行音乐的辉煌和小众独立音乐的巅峰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的不仅仅是这首歌,只要记得歌坛从此多了一个李格弟,她从连接三毛开始,将流行歌曲变得不一样了。

更多告别歌词(告别原唱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