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咸水歌--高堂歌歌词
- 2、谁知道什么是水歌??
- 3、什么是咸水歌
- 4、咸水歌叫歌不是歌!
- 5、咸水歌的传承的重要性
- 6、咸水歌的由来与历史文化
咸水歌--高堂歌歌词
咸水歌咸水歌是流行于中山市坦洲镇附近的大沙田区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中山、珠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此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如阳江、电白及香港长洲岛、澳门等地有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渔歌。上述这些地区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咸水歌之得名即与此有关。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
咸水歌,大沙田的活化石
“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大姐放纱小妹上线,渔歌对唱水拨琴弦……”清新自然的水光山色,委婉动人的古筝伴奏,原汁原味的名家对唱,《月下轻舟泛渔歌》让人如痴如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对西方的交响乐和钢琴顶礼膜拜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一首首经典的民歌,犹如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明珠,拂去岁月的轻尘,它们依然摇曳生辉。
由来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谁知道什么是水歌??
中山:飘远的咸水歌
在中山坦洲镇居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往往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咸水歌的传统唱法是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即兴性强,随字求腔等。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广东中山坦洲镇的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往往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
咸水歌是家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家人浮家泛宅,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咸水歌在中山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目前,能唱传统咸水歌的不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一、简介
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
什么是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中山市坦洲镇附近的大沙田区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
咸水歌又称“白话鱼歌”,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是水上居民中的一种歌谣。一般是男女对唱,多属情歌。抗日战争前,中秋之夜,多次在白云山上举行咸水歌大会,战后便停止了。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问答双方的曲式结构是一样的。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的结束句多有“姑妹嘿”一语,女的结束句则多有“兄哥”一词。
咸水歌叫歌不是歌!
娃放学回家跟我说,现在学校音乐课开展咸水歌教学内容,可好听了,然后就自顾自地唱了起来。
作为南粤大地的原居民,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咸水歌叫歌不是歌!
咸水歌在我小时候还耳熟能详,在父辈更是广为流传,但是咸水歌从未进入过我们的教学内容,物是人非(填海建地),水上居民上岸,劳作方式改变,这样说唱的表现方式估计不久就要失传,没想到在娃这辈被搬入教学内容。
其实娃觉得咸水歌熟悉、顺口是有一定因素的(她婴幼儿时期,我会无意地说唱一些平缓的咸水歌哄她入睡,即使她现在已经不记得了,熟悉感还是在的),可是现在把说唱变成歌唱,感觉很奇怪!
咸水歌也叫水上民歌,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故此有人说:“有珠江就有小艇,有小艇就有咸水歌,未有广州建城就已经有咸水歌!”
咸水歌属于我国南粤民间说唱表现手法之一,以前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及沿海地区,包括广州、中山、东莞、珠海等地,是水上人家用本土方言吟唱的歌曲。
广州咸水歌则是指分布在广州地区珠江流域,主要流传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越秀区的二沙岛、荔湾区的沙基涌和芳村东塱、黄埔区渔珠街、白云区流溪河沿岸、番禺区和南沙区等地的水上居民所唱的广州方言歌谣。唱咸水歌是水上居民出海劳作时一种主要的交流方式,他们用咸水歌以宣泄劳作时的辛苦,激发劳动乐趣。
咸水歌的传承的重要性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曾鼎盛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咸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断层对坦洲的咸水歌冲击很大,今目录年七十岁的老人可能还依晰有记忆,而50岁的人只能是会唱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国、全省闻名,一直是咸水歌顶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胜、陈石等相继去世,现今坦洲现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已不会超过10人,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水歌的由来与历史文化
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是一个调。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反映了他们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 咸水歌分“歌堂歌”和“大板歌”。歌堂歌一般在婚礼酒席中或者宴会喜庆场合演唱,大板歌则为日常工作,休息间的娱乐之作,每句的末尾常加入“姑呀妹”等诙谐的点缀。据民俗学家刘大白1926年考证,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此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如阳江、电白及香港长洲岛、澳门等地有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渔歌。上述这些地区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咸水歌之得名即与此有关。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