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商河百度百科(商河的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商河百度百科(商河的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商河百度百科(商河的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鼓子秧歌短句

1.写鼓子秧歌的作文大全

第一篇秧歌的文章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 *** 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第二篇秧歌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充满诗意的国画、有价值连城的陶瓷、还有栩栩如生的剪纸.

在东北最有名的就是秧歌了,它是由人们在田里插秧的动作慢慢演变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非常的大众化,简单易学,可以锻炼身体,是很多老年人首选的锻炼方式,现在的街头巷尾一到傍晚,就会响起咚咚的鼓点声,成群结队的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广场,有序的扭起来!远处散步的人也会不自觉的跟着扭上几步!

传统秧歌的形式有踩高橇、地蹦两种.高橇是经过加工后的木制品.高橇越高,扭起来就越好看,说明人的技艺越高,后来人们嫌麻烦,就改成了地蹦,地蹦就是直接在地上跳.是现在我们常见的一种形式.

扭秧歌时也要有秧歌的服饰.种类也也很多,比如说花冠上面扎很多的小花,彩珠等,还配合有有彩带、扇子等扭起来更好看.

京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其实传统秧歌里也分角色的,比如各种传说里的经典人物,像《白蛇传》里的青、白蛇,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还有像小丑一样的角色但在秧歌里叫“傻柱子”,也是画着滑稽的妆,穿着特殊的衣服,这角色可不要演,需要会几个绝活才能选上,还需要特别的滑稽表演惹人笑,也是传统秧歌里的重要角色!

它的扭法也很讲究,有龙摆尾、别杖子、卷白菜、变大象等.都是特别有看头的!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民族特伟大!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谢谢你刚才选我的,这回还选我的吧!

2.山东秧歌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济阳、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 *** ”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3.介绍山东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 *** 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常。

“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 ——清。吴锡麟:《新年杂咏抄》 1、华夏民间舞蹈奇葩——鼓子秧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风采各异,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乐舞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

至今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地秧歌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则是流传在黄河北岸、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 2、鼓子秧歌产生发展的“劳作说” “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 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不过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的事。

它广泛活跃于山东鲁北地区的商河、济阳、惠民、乐陵、阳信、临邑等县市,其衍变发展历史说法很多,源远流长。 源流说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种观点:劳作说,外来说,祭祀说与巫傩说…… 鼓子秧歌的始发地商河县位于黄河岸边,苍茫浩瀚,沃野千里。

然而,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很少给生活定居在这里的民众带来幸福和安宁,原因就在于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 黄河那善淤、善决、善涉、暴戾多变的性格使它在历史上不断地肆虐、摧残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导致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根本无法长治久安,始终在劳作耕耘的同时,不断抵御抗衡着黄河对他们生活的侵袭与蹂躏。

然而,民生的艰难更加激起了这个地域中人们的生存和反抗欲望,面对着黄河水的泛滥肆虐,奋起抗洪抢险救灾,筑堤固坝,导水排涝,用自己的辛劳与坚韧,顽强的使自己的双脚坚实的站立在这片多灾多难但却一直养育着他们的土地上。而灾后的散墒抢种,辛勤劳作,怎能不让他们用自己的特有方式来庆贺丰收喜悦、表达情感呢? 淳朴贫穷的人们随情而动,随意而发,因陋就简,于是,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锨镢镐锄,手帕雨伞等身边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为他们娱乐方式的借助物,聚集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周而复始,循环劳作的生活,逐渐形成了鲁北黄河两岸人民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民间富有艺术才华艺人们的推波助澜,使着原始形态的秧歌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舞蹈动作在不断地总结归纳、提炼升华,道具则为了审美上的愉悦而逐渐由瓢盆换成鼓子,雨伞换成平顶伞,即兴、随意发挥、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开始有目的的形成了组合……这种自然的形成发展方式,是否可以理解为鼓子秧歌的一种由来原因呢?“劳作说”的主要根据也正在于此。 实际上这不仅是鼓子秧歌的产生源流,可以说一切民间歌舞形式的产生根源,无不如此。

纵览古往中外,那一种民间艺术的萌发成型,能够离开当时人们的劳作生活形态呢? 3、鼓子秧歌“外来说”与形成时间 鲁北地区关于鼓子秧歌源流说中还有两个最为流行的说法:1、宋朝灾荒年时,包公从河南来鲁北地区放粮,其手下人向当地的人们传授鼓子秧歌导致这种民间舞蹈形式在此地扎根、开花、结果;2、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率兵打仗路过鲁北地区时,为了笼络民心,组织军民联欢留下了秧歌舞蹈…… 这两种说法虽无实据而无法论证,但内中隐含着的两个元素却不可忽视:“刘秀屯兵”说可以推断出鼓子秧歌的产生、形成与古代军人、军事有关联;包拯救灾遗留的传说,给我们提示了鼓子秧歌在宋朝时期已经在民间衍有了雏形或者说蛛丝马迹…… 宋代史籍的文字记载似乎是也在论证着这一点:南宋人郑樵曾作《插秧歌》,而大诗人、词人陆游在一首名为《时而》的诗中则描述了百姓们插秧时演唱的“菱歌”。 虽然此时江南的“秧歌”只是一种江南百姓们在插秧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民歌和农歌,属于“演唱秧歌”而不同于现今的舞蹈秧歌,但谁能说这不是秧歌衍变发展中的初始形态呢? 没有开始就没有传承发展。

秧歌的形式名称应该出现在明代以后,也就是说,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各地,乃至延续今日…… 把鼓子秧歌产生、形成初始推断为宋代应该说是可信的。 但这毕竟还仅仅是一种推论。

4、关于鼓子秧歌源于“巫傩”说 巫是原始社会民智未开讲迷信的产物,始盛于官方,后渐渐转向民间,如今在偏远落后地区残留的巫婆、神汉、跳大神等,都是巫的残留形态。 傩是古代驱除恶鬼邪魔疫疠的祭祀,傩分。

4.鼓子秧歌之乡——商河作文500字

第一篇:扭秧歌

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这段交代好奇的原因,引起下文。)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描写介绍扭秧歌的动作惟妙惟肖,这时小作者认真观察的结果。)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语言简洁,概括能力强。)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5.鼓韵 说说商河鼓子秧歌的独特韵味体现在哪些方面

角色构成 1、“十五”博士,简称为博士,目前民间称呼为“秧歌博士”。

“博士”顾名思义即是见多识广、精于秧歌活动和表演的人。十五博士只有年过花甲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多是村里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更高手,曾备受乡里称颂,年事高后专门从事秧歌教练、表演指导工作,为保持本村特有的舞蹈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的工作。

他们有各自的专长绝技,尤其是熟悉秧歌表演的各种“场子”——即队形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调动、训练新手,有条不紊、准确无误的跑出各种场子。十五博士是鼓子秧歌得以继承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深受各村群众的喜爱与拥戴,他们对鼓子秧歌能够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贡献巨大,不可埋没…… 2、大鼓。

鼓子秧歌中的伴奏乐队俗称大鼓,因此有的地区将鼓子秧歌称作“小鼓子”。乐队由大鼓、大锣、钹、铙、镲、旋子组成。

大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总指挥,秧歌舞蹈的一切调度、演出节奏,都是在大鼓的指挥伴奏下完成的。同时,大鼓还是每个鼓子秧歌队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因为大鼓的阵容组织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村、社鼓子秧歌舞蹈水准,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村、社的经济情况; 3、炮手。

秧歌队出村或进村都要鸣炮,以造声势,因此设有专门放炮的人。炮手是秧歌队的开路先锋,一般人员设置为两名。

他们所使用的土炮为铁铳,也有称之为“三眼炮”的。秧歌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炮手将火药填满膛内,点燃芯子引爆,以壮大声势,开路前进。

4、探马。探马是过去负责演出场地的勘察选择和打场子等联络准备工作的人,过去骑着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本秧歌队负责人之间传递信息。

探马人员设置一般也是两人,多由精干的壮年男人担任。当秧歌队伍出村上路后,探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行进的秧歌队伍之间,互通联络;现代农村马匹较少,大多已经改为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了,虽然古风丧失,但古意尚存。

5、背布袋的。负责接受和馈赠糖果纸烟的人。

当地习俗,村与村之间多以秧歌队交换演出,送舞上门,共贺新春。接待一方除备好烟茶糖果热情招待外,还会赠送一些高级烟糖以及其它礼物以表谢意。

背布袋者专门负责收纳礼物,回村后分给所有的表演者。这个职务多由公平朴实的中年人承担,是受秧歌队尊重的无名英雄。

6、伞。伞有头伞与花伞之分,头伞还有个称呼叫“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 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后腿骨“拨子”。

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按传统的规矩和习惯头伞应该设四人,众伞中间有一个“领伞”,负责全场的变化调度; 花伞因其伞装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

花伞的服饰着深色,戴黑白髯口的都有,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作为鼓子秧歌中的道具,牛扇骨、伞、虎撑等,具有风调雨顺、护佑四方的寓意。

7、鼓子。这是秧歌队的主体表演角色,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

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25厘米,宽约8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表演者扮相犹如戏曲中的勇士,扎英雄巾,英俊潇洒。

人数组合上,鼓子一般是“伞”的二倍或三倍; 8、棒槌。演出队员双手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这类角色由青少年扮演,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梁山好汉武松形象的。

棒槌表演者的人员数目一般少于鼓子,为双数设置; 9、花,即秧歌队的女性角色。花有地花和跷花之分,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艳丽服装。

过去,有的还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者更多,以显示其家境富有,被称之为“亮箱”,为当地群众所乐道。 花以前由男人扮演,现在多是年轻姑娘,服饰也更加讲究、规范化了,但在表演方面比过去却大为逊色。

花少则十人,多则百余人,持扇、巾、花枝等道具; 10、外角。系小场歌舞,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

丑角即属于外角之一,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

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

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形式多样 鼓子秧歌演出前,有些地区要先举行一种为了纪念已故父老祭祀仪式,每到正月十五晚上,鼓子秧歌队先去土地庙祭祀。队伍踏着缓慢的节拍,步伐整齐庄重,全体肃穆而行,一路上点着“路灯”从村口到土地庙,摆上供品,祭奠磕头,跳一段秧歌舞蹈,然后回村里才开始正式演出鼓子秧歌。

这个仪式体现的是鼓子秧歌的祭祀、欢娱亡灵功能,现在早已消失了。 串村是鲁北地区的一个风俗,过去从初七、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只要有鼓子秧歌队的村庄就会到周邻的村庄去。

6.山东鼓子秧歌的情感表现形式~

专业舞蹈家与理论家们曾为鼓子秧歌总结出来四个“核心元素”——稳、沉、抻、韧……“稳”即是沉稳,体现了对山东大汉似泰山般伟岸的一种外形上的强化认识;“沉”则是指鼓子秧歌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山东大汉气质的内部认识与概括;“抻”是一种节奏时值的具象表现;而“韧”则体现在鼓子秧歌整个演出的动感韵律之中。

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认识鼓子秧歌价值,则可以发现:鼓子秧歌的动作结构十分严谨,其舞蹈本体特征显露的非常突出而且明显,可以说它自成形式,脱离了一般民间舞的戏曲套路程式,一直保持着舞蹈自身的完美性质,可以说是真正舞蹈中的舞蹈,全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5303563部由严谨的有艺术价值的抽象动作构成,表现了舞蹈最美的一种求索——力的求索;是顽强的人类生命的自我表现。一切生命的情感、力量都融在这样一个抽象的舞蹈形象之中,所以它既单纯而又丰富,有着明显的舞蹈结构特点:即动作幅度大,充分利用人体可能的可塑性;极大的占用空间,具有相当记忆价值;整个舞蹈在圆满中追求挺直和厚敦,既有圆满的东方韵律,又有挺拔厚敦的空间造型,所以它有粗有细,高亢而多情,在高擎低趟恒圆的韵律运动中向前挺进,情感非常饱满。并且在所有舞蹈动作中,它总是那样的充满 *** ,而这种 *** 推动着情感和肌肉不断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好像一部生命力的战车,在连续的舞跳中,无休止地追求一种神圣的虚幻的力。

丰厚齐鲁传统文化的浸润,鲁北地区自然环境的陶冶,铸就了鲁北人强壮的体魄和刚毅威猛的性格,奔放不羁的豪情与所使用的道具融汇成磅礴的气势,形成一种粗犷豪迈、英武矫健的形象和特有的风格韵律,充分展示出山东好汉的雄姿与英雄气概,如泰山般凝重,黄河洪水般之汹涌,信马由缰,一泻千里……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描述,然而,当你站在七十余岁老秧歌们面前观看他们的英姿时,你将会领略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喷薄欲出的张力……这是一种伟岸,一种雄视,一种力量美的展示,一种随意的不羁与潇洒。

7.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

要了解山东鼓子秧歌,首先要了解掌握的是它的组织形式,了解它的角色构成。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们的采访、记录与摸底整理,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有。 丁伞有分伞有“头伞”与“花伞”之分,头伞更常呼作“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

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戴黑白髯口或无髯口的都有,服饰多着深色,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牛肩胛骨“拨子”(此处主要指插伞派和扛伞派)。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按传统的规矩和习惯头伞应该设四人或八

人,众伞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领伞”,负责全场的变化调度。

花伞因其伞装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花伞的服饰一般也比较鲜艳,多无髯口,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即哑铃状铜铃。同一秧歌队中花伞与丑伞数相同。

作为鼓子秧歌中的道具,牛扇骨、伞、虎撑等,具有风调雨顺、护佑四方的寓意。 小鼓这是秧歌队的主体表演角色,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25厘米,宽约8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表演者扮相犹如戏曲中的勇士,扎英雄巾,英俊潇洒。人数组合上,鼓子一般是“伞”的二倍或三倍;8、棒槌。演出队员双手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这类角色由青少年扮演,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梁山好汉武松形象的。

棒槌表演者的人员数目一般少于鼓子,为双数设置,通常也是伞的倍数。 花角,即秧歌队的女性角色。花有地花和跷花之分,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艳丽服装。过去,有的还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者更多,以显示其家境富有,被称之为“亮箱”,为当地群众所乐道。

花以前由男人扮演,现在多是年轻姑娘,服饰也更加讲究、规范化

了,但在表演方面比过去却大为逊色。跷花也多改为地花。

花少则十人,多则百余人,持扇、巾、花枝等道具; 外角系小场歌舞,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丑角即属于外角之

一,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

色的人才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

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8.鼓子秧歌的风格流派

一种民间舞蹈动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心态、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内在因素外,道具的运用和性能,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就鲁北地区鼓子秧歌而言,表面看来在表演风格上似乎是没有什么多大区别,但实际上内在韵律有着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商河地区舞蹈功架大方有力,粗犷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0迈,在伞的运用上喜欢“高架势”,给人开阔大器,威风八面的感觉;而惠民地区则不同,古朴沉稳,动律也比较缓慢,而且在功架上多用“低架势”,棒与花也各有所长,独具看点。

角色所用舞蹈道具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动律差异,而所呈现出来的动律韵致也产生了不同。正如艺人们所言:“一人一个架,一人一个味,一人一个性”。

譬如伞,在舞动方式上就有三种:肩扛、腰插和手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扛伞、插伞、举伞“三个流派”。

表演中伞执法的不同,舞蹈动态和韵味自然就会不同,不同的表演风格自然也就

产生了。 插伞在民间称为架子伞,又称大伞、顶伞。伞头的直径约80公分,长约110公分。插伞又分头伞和花伞,头伞领鼓,花伞领棒花。花伞的动作不多,也非常简单。插伞的动作主要有甩伞、挖伞、跑伞、溜伞、踢伞、蹲伞、翻伞、跳伞、拧伞。

就伞舞的步伐而言,最典型的是扒地步,左手持伞随着鼓点转动,左脚大步近出,右脚在后蹬起,此步伐在跑伞、溜伞中最为突出,一步一拍,步大有力奔放坚实,有着柔中带刚的韧性。蹲伞步“骑马蹲裆”是中国古典武术中常用的健腿、健身的基本动作。伞在秧歌表演过程中,舞者左手持伞,右手从面部前斜方划八字推掌,随鼓点,两脚不断地跺着地,沉重,自然,仿佛是在寻根,它是祖祖辈辈勤劳、勇敢、聪慧的显现。 扛伞的伞头直径和插伞差不多,只不过是扛在肩、伞头向后、伞把

的下头是平的而不是尖的。扛伞的主要动作有蹲伞、跑伞、踢伞、拧伞。 扛伞的蹲伞,要大蹲,两腿一前一后,左手转手,右手幅度小胳膊肘抬起,不停地上下动。“跑手”扛伞的跑伞和插伞的跑伞完全不一样。扛伞的跑伞跑起来两腿弯曲,步大,昂头,左手扛伞,右手不划八字,胳膊端起,上下摆动,两臂的线条表现出直而硬的韵味,似雄鹰展翅,自由而快意。扛伞的踢伞,踢伞起范儿时,双脚同时起,二起跳踢右脚,转身180度,动作起伏大而有力。在鼓子秧歌的表演队伍中,扛伞风格的秧歌队要比插伞和举伞少。 举伞也称小伞。伞的直径约60公分,四周彩绸装饰,伞杆长约70公分,跳举伞风格的村,村与村之间的跳法,伞的拿法也都不一样。有的村是右手举伞,有的村是左手举伞,还有的村是双手举伞。主要动作有举伞,拧伞,扣伞,踢伞,蹲伞,甩伞。举伞的风格特点是,文场节奏快,不击鼓,主要是驳花为主。武场节奏慢,击鼓,铿锵有力。开场精神洒脱,刹场干净利落,具有美、情、神的艺术魅力。

不同的流派其他角色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img]

商河鼓子秧歌的源流剖析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武力取天下,为维护统治都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如周代礼乐制度的“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就是武舞。唐代音乐依附舞蹈流传,唐太宗为秦王时,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又亲制破阵舞图《七德舞》,命大臣吕才等人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宋神宗六年,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讶鼓”,与敌军对垒时,以“讶鼓”振奋自己,震慑敌军。从《大濩》、《大武》、《七德舞》、《讶鼓舞》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其意境、舞技、功利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汉族民间武舞(也可能是宫廷武舞,或是军队武舞),其社会功能无疑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商河地处腹地,更是兵连祸结,饱受兵燹之苦,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汉族民间舞蹈,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长期受孔子、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陶,所编出来的舞蹈就具有“泱泱大风”古齐国的乐舞水平,经过千百次的演出,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这就是山东大汉的气质,也就是舞蹈之魂。作为生命情调和冲动形诸人体律动的商河鼓子秧歌参加者,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力量,在美与力的旋涡里自我陶醉,它忽如猛虎下山,忽如短兵相接,忽如行云流水……但什么也不像,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是一些虚的实体,是力的凝聚所向披靡,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祭祀”和“礼俗”是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殷商以前,人们以目神为万物主宰,朝夕祭之。周代则以天帝为尊,节气(日)受祭,并和神农、后稷并而祭之,一直延续到清末。典仪非常隆重,上至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下至州府县衙,上下一齐搞,最初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后来逐渐变为习惯。《商河县志》记载的县城郊祭活动: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神土牛,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在日出前出东门,朝东南方向顶礼膜拜,日出时看太阳光芒能预知当丰农事好坏。上述可以看出,当政者需要通过“祭祀”、“以驭其民”,芸芸众生也趋于对命运的困惑,企盼神祖赐予幸福。农村的“礼俗”,则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正月初七(人日)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

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成为封建社会惯性运转机制的一部分,这种直接的社会功利性,成了民间舞蹈价值取向的一种恒常因素,也就给了鼓子秧歌以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祭祀驱壤、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自我娱乐转化,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明清时期兴旺发达。

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开始,十七晚上落伞,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为 *** 。《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十五”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重点表演伞鼓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用简单的道具,先人传下来的技巧,把压抑的情感,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将平时说不出来、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重打锣鼓重开张,以期待来年胜今年。 商河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漫长封闭的自然经济,不仅滞缓了生产的发展,也使民间舞蹈带上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舞蹈技巧(尤其是“头伞”领场子)是父教子、子教孙辈辈相传,组织形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因袭,它不仅造成鼓子秧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并因裙带关系的局限性,在全县逐渐形成三种伞鼓流派,尽管各种流派相互渗透,形成各具风格的“一个村一个样”,但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虽然千百年流传下来不走样,但“提高”相当缓慢,粗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并被当政者认为它是民间杂耍不登大雅之堂,任其自生自灭,尤其在日寇入侵的八年里,人民痛苦,秧歌几乎绝迹。1945年商河解放,伴随着发展生产,参军支前,群众性秧歌出现热潮,成了人民获得新生精神风貌的写照。建国后,秧歌活动出现两次 *** ,都与党的政策和农民增收的愉悦心情有关,也是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果。

(1)立足本地,依靠群众,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一些黄色的文化也乘机泛滥,“六害”横生,这种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反渗透、反腐蚀,商河县委、县 *** 坚持立足本地,从民舞切入,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今年已是第22届),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到处鼓声咙咚,到处流光溢彩,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兄弟姐妹争扮角色,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客观上抵御了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贵在继承,重在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文化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长时间、无条件地在“源泉”中向民众学习,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六十年代初,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舞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粗取精,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突出了民族特色,不仅在全国大赛和重大活动中赢得了荣誉,还应各地邀请,秧歌队员的足迹踏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场和舞台,这充分表明,鼓子秧歌与时代碰撞后,更显出本身的光彩和永恒的价值。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如文化部门的付君燕、商玉山、冯鲁沂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编导奖”,商家村的“头鼓子”商玉山获“优秀演员奖”。杨庙村的“头伞”李传桢,五十年秧歌史被拍成电视片《秧歌李》。还有杨庙、商家、三帽、三里庄、魏集等十几个骨干演出队,最近又培育了玉皇庙武校、白集等少儿鼓子秧歌队,在大赛中获奖,更是可喜可贺。

3)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召开

为进一步探索鼓子秧歌源流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由省、市、县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于1992年2月在商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四川、山东等地的音乐舞蹈专家近百名,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王烈、张敬焘、孙常印、李华理等出席了会议,还有13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与会者共260多人。

根据研讨会的命题,收到论文19篇,发言的16人,为研讨会表演流派的秧歌队5个,助兴演出的24个,代表们无不为各流派所呈现的磅礴气势和伟岸气质所折服,被浓郁的时代气息所感染,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激动地不仅下场和群众一起舞跳,还当场挥毫赋诗:黄河文化育中华,齐鲁大地一奇葩,鼓子秧歌震环宇,气壮山河舞天涯。

整个大会由县委副书记陈昌茂主持,学术研讨由潘志涛、孙丽主持。

为了将鼓子秧歌研讨引向深入,大会通过了成立中国商河鼓子秧歌研究会的决议,推举贾作光为会长,省文联副主席金西、市舞协主席孙丽为副会长,县文联主席陈学孟为秘书长,与会者都是会员。这标志着研讨会之后,将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鼓子秧歌对一个民族的勃发奋飞的价值,使齐鲁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开平纪事散文

1

有人说,去了开平而没有去看碉楼,等于白去。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但也算是有道理的。碉楼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有时限的。我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与它们相遇,真可谓是一份缘分。其实,归结起来,也还是人与人的缘分。至少,我与开平的缘分,首先是因为人,缘起于朋友。

坦率地说,开平这个地方,早就听说过,但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要踏足它,原因我想还是基于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的因素。对此,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就我而言,我要是去某地走动,除非是工作需要,否则肯定都基于人的原因,也就是有某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在那个地方。因为思念朋友,怀了某种情感,风尘仆仆而去,仅仅为一夜的抵足相谈,然后怅然离开,返回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喧嚣中,重复那种内心寂寥的生活。

我去开平的原因,大致也是如此这般。因为江门有商河,还不认识他前,就知道他是著名作家,开始在刊物上看见他的作品,以为是个老作家,后来我们同时受聘广东文学院,才有机会认识,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相处起来,他话虽不多,但让我感到舒服。几年前,我有过一次江门之行,两人一起闲游,走的是郊野城角,心情愉快,印象深刻。

后来因为他的原因,我认识了张碧云,那时她还像个小妹妹,没想到几年过后,她成了开平作协的负责人。2005年4月去茂名参加笔会期间,她邀请我去开平游玩。当时我没在意,以为是客套话,这我在场面上见多了。后来我去新西兰探亲,一呆就是几个月,没想到会在那接到她的电话,问我几时回去。我报了归期,然后听到她说,来开平走走吧。商河也说,到江门和他会合,一起走。就这样,我回来出席的第一次公开活动,是去开平。

2

3月3日下午,我从蛇口出发,由于事先没打听好,坐的不是直达车,途中,车子辗转停了几个站接送旅客。我怕商河等得急了,内心焦虑,但又无奈,不断朝外张望,看见拥挤的人群,在车站、街道,涌过来,涌过去,到处都是“发展”的景象。刚从新西兰那个清静的地方回来,一时还没适应过来,有点惶然。折腾到下午6点30分,才到达江门车站。站在车站门口,看着四处乱走的人和车,我给商河打了电话,向他报到。

他开车子和朋友过来接我。后排的是狂子,在网上跟过帖子,第一次见面。副驾座上的男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林永欣,沉默寡言的,似乎满怀心事。一路上,商河话少,将车子开得呼呼跑,偶尔搭几句话。我是个被动的人,要么看车窗外闪过的灯火、人流,要么和狂子搭话。

路似乎漫长。这是奇怪的感觉。我在新西兰时,每晚工作完开车回家,总是觉得路途太短,还没有过够车瘾,就到家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进入开平市,找到了聚会的酒楼,和张碧云等一干人会合了。在座的是江门市的文化名人,彼此都认识,互相打招呼。卢湘兄说在“小众菜园”看过我的文字,这让我有点意外,也很高兴。奇怪的是,张碧云居然没做介绍。事后说起,商河说他去洗手间,没和我同时进去,等他进房间后,他以为我们互相介绍过了。

宴席散后,我们回宾馆休息。 *** 还没坐热,晓平说带我们去泡温泉。于是商河开车,朝锦江温泉开去。夜是黑漆漆的。路是一段好,一段烂,都在“发展”中。似乎长路漫漫,像总也开不到目的地。我们有点担心油箱里的油是否够用。只有商河心里有底,说足够了。车追了车灯光隆隆地赶去,但总落在灯光后面。等进了温泉酒店,一看手表,其实还不晚的,10点多,赶紧进去换好装束,浸泡在热水池里,让自己松弛下来。

许是三月初吧,赤身置身于露天里,被寒冷的风一吹,身体有点发抖。但热水池里的水温有点高,没多久,身体热起来,还流汗了。但一站立起来,被风一吹,也吃不消,只得蹲下去,浸泡在水里。也只有这样才让人有温暖感。不一会,感到了渴。晓平和商河去弄了几杯水回来。喝了,还是觉得渴。水温太热了。放眼望去,四周是飘溢的热水汽,追随风向而去。

晓平提议去另一个水池泡。我们换了个水池,水温刚刚好。还可以站在热水瀑布下,让热水冲击自己的肩颈。在轰鸣声中,到被击打的部位,有种舒服的麻痒感,像有蚂蚁在肌肉里噬咬,这与用人手 *** 的效果一样。我喜欢这样,不用担心 *** 师傅辛苦呢。

在轰轰作响的瀑布下,和晓平一聊天,才知道我有个师兄,竟然是她的同事,这下更让我惊讶于世界真的小。后来,我们去 *** 炕。没叫 *** 师傅,只用毛巾围好身体,平躺在大理石热炕上,静静的感受石头传上来的热力,从后背,慢慢渗进肌肉、五脏六肺。话呢,当然也说。商河问我新西兰的见闻。我说了一通后,他突然说,干脆他也移民去得了。我不知道他说这话的确切意思,但我认为,以他的.性格,我的性格,如果不求在中文写作上取得功名的话,那地方对我们来说,说是桃花源村,也不会为过的。

也不知道躺了多久,我们起来去浴室洗澡。这时夜色下,水汽缭绕的水池里,还是人影绰绰。回国后的几天,我见到的,都是匆忙中的人群,也只有这时候,我才看见懒洋洋休憩的人,心中无端发出无声的叹息。

又是在路上,还是商河开车。返回开平市区后,又转去江边一家夜店,在露天座就坐,叫了饭菜,吃夜宵。商河拿出车里的酒,和晓平对饮。我、狂子、永欣没喝,就只吃菜。永欣还是老样子,沉默地看四周,若有所思。商河说,别看他这样,年少可是个轻狂人,骑车走遍大江南北,在那个年代,名气冲天。永欣抬头一笑,说,要是彼时换此时,他也许早出去了。现在呢,他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也许什么都不是,生活就是这样,让人越活越内敛,越往自己的内心去。其实,也只有那个地方,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最让人放心的。

我也说起自己多年前,和文朋诗友狂欢的情景。彻夜长谈,对酒当歌,指点江山,这些都是年少时生活的主题。现在,那些朋友,四散在城市的角落,被柴米油盐折腾得了无情趣,生活让他们缩了回去,却找不回从前的 *** 。狂子话少,她说有点困了,要是在家里,早睡觉了。

商河端了酒杯,和晓平碰杯。一杯又一杯,最后,那瓶酒换了去处,流落到两人的肚子,游走在身体,直奔心头。商河摇头说,身体真的不行了。但散席后,仍是他开车,边说笑,边往宾馆开。这是凌晨的4点钟了。但刚进门,还没坐下,商河又过去永欣的房间,和晓平聊天。我洗澡后躺到床上,开灯迷糊着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商河才回来,熄了灯躺下。

3

第二天,商河说是6点才睡的。在车上,商河、永欣,狂子,睡眼惺忪,一路少话,到了参观地无人村,才打起精神来,随大伙进村。一座村子,除了一座高大坚固的碉楼,所有的房子,都破败了。村里一片荒芜。走在残砖碎瓦上,脚下嘎嘎作响。地上随处可见的,是被丢弃而未被人偷取走的家什。

卢湘看中几只瓷碗,拣起捧在手上。据商河说,其中的一只还有点价值。商河是学考古的,他的话有点道理。你想啊,丢这么多年了,要是真古董,那也说不过去。据说,原先村里的人都移民到国外去了,后来有人在这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丢荒成了无人村。由于多年没人居住,榕树的籽掉在屋顶上,经年月久,渐渐长大,成了一棵根须茂密的大树,并将屋顶和墙壁都挤破了,在屋里走动,仰头可以望见树荫缝隙漏下的天空。走到村子的尾部,竟然发现有一间书屋,让人惊讶那时候对教育的重视。

穿过杨桃林返回泊车点后,对于未能进入那座完好的碉楼,大家有点遗憾。文联的李主席指了对面的碉楼,说主人临走前,用水泥将门洞封死,防止贼人进入。说实话,我觉得这样的开局有点闷。上车走一程后,等去了三门里村看迎龙楼,才找到一点点感觉,毕竟这是第一次进入碉楼的内部。

这座由关兴徒兴建的碉楼,自明朝后期到现在,有四百多年了,与后面看过的碉楼相比,迎龙楼有点独特,一是历史最久,算是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二是建筑的材料怪,不但墙体很厚,且一、二层的墙体建筑用料是红砖,后来加建的第三层,则在民国时期,材料却是青砖。至于碉楼的功用,则大致与后来的碉楼一致,主要是防匪患、避水灾。要是单独将迎龙楼放在某处,我想我不会将它与碉楼联系起来,因为它与我之前所见碉楼照片,相距太大。

走在碉楼阴暗的楼梯,角落里,听着嘎嘎作响的木地板,我有点担心,这古旧的楼板,是否承担得起走动的人的重量。从各处的了望孔和射击孔望出去,下面的屋顶,像有向碉楼包围之势,有种紧迫感。凑近孔洞,楼下围观的孩子的喧闹声,猛地冲进来。我稍感呼吸困难。下得楼来,看见光猛的光线,呼吸一下子畅顺起来了。

我看过许多文章,说看这些古迹时,会浮想联翩,我是不会有的了,说实话,我更愿意做一个简单的旅行者,每走过一处地方,就更换一种心情,我不关心过去,那与我没多少关系,但我关心未来,因为是前去的路途。否则,看到这座碉楼,我的心情是阴暗的,压抑的,这让我如何办呢?

转去看马降龙的碉楼群后,才算是大开眼界。我大大舒一口气。也许源于文字和想象,这与我所想象的碉楼村,比较接近,村子修整过,显得整洁,墙体的青砖,质地细腻。登上最具代表性的天禄楼,发现这的地板,和楼体是一致的,都是水泥加钢筋建筑的,踩在上面,我没有登上迎龙楼时的那种忐忑。窗子一律是厚铁板做的。二楼客厅中央地板,开了个方洞,用活动的铁栏封住,移开它可以将东西吊上来,具有实用功能。看那个供奉祖先的神笼时,开始没看出什么不同,后经提醒,才注意到,神笼下面,狮子脚踩的是个地球,寓意一烧香,五湖四海的先人,都会收到此份心意。

登上楼顶,放眼四望,这村子是背靠百足山,一边临近潭江水,四周缭绕的,是竹林、荔枝、杨桃林等,远处的几座碉楼,掩隐在其中,风景可谓优美。我有点雀跃,狂子一喊照相,我马上呼应。商河更是难得地有热情,照了好几张合影。

下得楼来,我们转去杨桃林,这是另一片天地,修整过的林子,居然有好几张石凳,静静的立在树下。据说有的杨桃树龄上百年了。听这么一说,又看见头顶上或青或金黄的杨桃,大家兴致高起来,要么跳起来用手,要么拿竹竿,摘起杨桃。吃到甜的,就高声向人推荐,吃到酸的,脸猛地皱起。狂子抓拍了商河、永欣等人的酸样子。

看着这片杨桃林,我对商河说,他的形象和气质,很适合演一个碉楼的少爷,忧郁而书卷气。而这片林子,也适合他和某小姐谈情说爱。商河听了,手拿杨桃,一边吃,一边笑。商河能笑,还是难得的。在这清净的林子里,我忽然有种困惑,我看碉楼里的照片,主人们都是一副儒雅的摸样,而现在的人,怎么都没那股雅气呢?在这林子里,我终于找到了一点南方耕读文明的痕迹。但只是痕迹而已。

4

赤坎是古镇,事先我并不知道。车子进去后,望见河的两岸,有一溜骑楼,外墙是淡黄色,斑驳,有种古旧感。下车过桥前,看见桥头的一块碑,走过去看了,才知道这叫赤坎古镇,迄今有350年历史。那些骑楼,高两三层,多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建筑,材料是青砖、水泥。由于是侨乡,形式有中西韵味。这些骑楼的下面是商铺,上面可住家,人在骑楼下走动,即使雨天,也不用带雨具,特别适合南方多雨的气候。

我们走过桥去,看见骑楼前,是一溜小摊,卖些花生或芝麻糖,现做现卖,小巧的葫芦也就五元一只,要是挂在家里,会有乡村的野趣。当然,还有其他旅游纪念品,但我没心思细看。往镇左手边一去,看到一家图书馆,有点兴奋,一是亲切,二是好奇,这小镇,居然有此等好去处。和商河,永欣转过去。一看门口的说明,才知道是旧时镇上一个大家族集资兴办的,叫关族图书馆。大门前的两棵盘龙树,真的奇特,身子是弯着长上去的。可惜去的时间不巧,管理员告诉我们,刚到闭馆时间。只有带了遗憾,转去旁边的一处影视片拍摄地,草草看了,对此仿造的东西,我没有兴趣。

出来后,站在河边四下张望,我们驻足的这边,近处的骑楼保护得较好,还有点古镇的韵味,要是转望两岸,却有点败兴,古旧的骑楼之间, *** 了几栋后来建的楼房,摸样丑陋。而穿镇而过的河呢,缓慢流动的河水,是浑浊的,石堤下的河边,生满了草,几条大货船胡乱横在河边。对此等景象,我有点见怪不怪了,好象早就料到了。

我对永欣说,这与我的故乡有点相似。2005年10月,我回粤北的故乡重阳镇,本想怀旧一番,没想却是败兴而回。原先的小镇街道,由于乱建房子,都往街道的中心推进,变窄了,人走在其中,有种紧迫感。那条清澈穿镇而过的河呢,河道变得窄了不说,水还浅了,两岸芳草茂盛。沿河岸的居民,都将垃圾,往河边乱倒,一堆一堆的,红的,白的,五颜六色,其中蚊虫乱飞。转去母校看,原先满是参天大树的小学校园,没剩下一棵大树了,都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居住。那曾经的乐园,恍惚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整个小镇,给我一种荒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人的想法,和朋友说起,我说自己对这种“发展”,有种触目惊心的惊惶。

稍后,我们转去镇的另一头,看见有另一座图书馆。我觉得奇怪,小小的一个镇,怎么会有两座图书馆呢。一问之下,才明白这是镇上另一大家族集资造的,叫司徒氏图书馆。据说,两座图书馆,是两大家族比斗的结果。这个镇上就两大家族,彼此竞争,这个镇也因此慢慢发展起来。这样的比斗故事,和当今人们比斗的方式相比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这家图书馆也有两棵盘龙树,蜿蜒着朝上去。里面正装修,但管理员很热情,拿钥匙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其中一层正在搞书法作品展,而藏书室的书架都用报纸遮盖。细看之下,发现这有不少是捐献者的专架,连研究甲骨文这样的专著,都有呢,让人惊讶之余,会往别的地方想。

5

晚上的饭局上,因为高兴,就要了酒,是稻花香,凤教授开瓶,运气好,得了一张一元美圆钞票,给碧云做了生日礼物。凤教授高兴啊,几杯酒下去,兴致起来了,不谈耕读文明,只谈风月,渐渐话题集中到白教授身上,几个回合之后,他们成了饭局的主角。两人都讲同一个爱情故事,一经妙嘴,顿时生花,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把大家都逗乐了。

按凤教授的说法,白教授净身出门,初来W大学,和远在外地的龙小姐联络感情,只得通过电话联络。而白教授为了省钱,没装电话,总是叫龙小姐在凤教授值班的时候打来,让凤教授通传,一段时间往来后,此段情缘不了了之。

而白教授的说法是另一个版本。当初龙小姐来电话,凤教授一接,就会问,你贵姓?龙小姐答,我姓龙。凤教授就说,我姓凤,你姓龙,龙凤配啊。所以白教授的好事,就被凤教授和龙小姐一来一回的对答,给搅了。

两人就某个细节,互相争辩,不断衍生出更有意思的细节。他们一边斗酒,一边妙语连珠斗嘴。最后也许白教授喝高了,坦白起来,我们才明白,原来龙小姐又喜欢上了某男士,当白教授质问她时,她倒也坦率承认了。不过,她说白教授在她喜欢的人当中,是排第一的位置。白教授当然不干,彼此的恋情于是结束。但白教授说,其中凤教授是个因素,不断质问他,干吗要说“龙凤配”呢?正争执不下,商河插话,说龙小姐也对他说了类似的话。大家一阵轰笑,都说这样的男士,恐怕不只一两个,白教授走得聪明。

只有永欣不笑。凤教授逗他,说永欣是高仓健呢。永欣淡淡一笑,没多回话。我不是个幽默的人,却也笑疼了肚子,都流眼泪了。笑过后,就笑不动了,也觉得没意思了。什么话题都是,重复多了,就没意思了。

酒一喝起来总是不够的。又叫了一瓶,还是稻花香,风教授一开,还是一张美圆钞票,这张他自己要了。第二瓶喝光后,有人又喊再来一瓶。还要风教授开封,说得了美圆钞票,该给晓平了。风教授不肯动手,说估计没美圆钞票了。但白教授一再怂恿,风教授只得开了。结果真的没美圆钞票。两个人又为这话题斗开了,场面又热闹起来。最后,凤教授说他不说了,保持沉默。白教授似乎赢了,一脸的笑,酒也喝多了好几杯。

上车回去的路上,永欣说他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商河说,场面上都这样的。回去后,我们还去唱卡拉OK。他们连连点歌,唱得很尽兴。我呢,都好多年没唱过了,不想唱。商河怂恿我来一首,给我点了《敖包相会》,一曲唱下来,自己都觉得没了乐感。

碧云、商河,卢湘、晓平、凤教授、李教授、白教授等,情绪高涨,又唱有跳。在这样的场合,我更愿意看人跳舞,听人唱歌,不累,是种享受。晓平倒是热情,拉我上去跳舞,可惜我实在迈不成象样的舞步,被动地被她带了一曲,就赶紧逃回沙发上。晓平就自己跳起了独舞。这才知道,她原先是读幼师的。虽多年不从事幼教,但还有基础。

接近午夜,商河凑在我耳边,说先走吧。等我们起身这样一说,其余的人也都马上表示,一起走吧。回到宾馆的房间,商河说,也许该悄悄地走。

6

第三天,去自力村,那的状况,与前一天看见的也差不多。我们去了铭石楼。一进门,有大户人家的架势,保存的家具较多,看上去像个家。门口放的两个青花瓶,看牌子写的,比较吓人。商河笑笑,说真的,好几百万呢。几百万放这,蛮吓人的。上得楼去看,家具比较全。商河来过,知道有些新添的。凤教授也说,上次他来,某某家具没有的。我有点好笑,搞这些假古董来干吗啊?不过,我喜欢它的整洁干净,这比天禄楼好多了。等上楼顶一望,四下是整齐的农田,视野十分开阔,邻近的几座碉楼,互成呼应的态势。一看之下,我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下楼后,我和商河,碧云坐在石阶上,等后上的人下来。闲聊中,碧云问我,夫人在新西兰读什么。我说读园艺。她有点奇怪。我解释说,她做过白领,后烦了人际关系,就只想与花草打交道。商河表示赞同,说花草不会发表意见。谈到申请“世遗”的事,碧云有点担心,要是碉楼真的申请“世遗”成功的话,旅游一旺起来,来的人多了,钱肯定会多的,但环境的破坏,接待的任务,等等,怕牵涉到的人,都吃不消的。其实,这样的话题,对我们来说,只是纸上谈兵,人微言轻嘛。退回去是不可能了,但前进呢,也许走得 *** ,丢掉的东西太多。一路带了困惑,一路走。

狂子下来后,端了相机给我们照相,但我们都没兴致。

午饭是去一处路边店吃的。据说,这个叫“方光”的小店,厨师在星级酒店做过,菜做得好。等菜上来,一尝,果然真的。这的拿手菜是咕老肉,进口一咬,里面不像以前吃过的,有瘦肉的,而是像流质般,进口就化,味道真好。还有就是鱼片卷,吃起来是脆韧的,十分爽口。至于狗肉,没吃出什么特别来。猛吃一阵后,我饱了,看商河出去,我也出去。

餐厅外面是一口大塘,不远的塘边有个厕所。近我们这边,一只铁笼里,关了一只狗,旁边有一口正在烧水的大铁锅,看来是要杀只狗或鸡什么的。商河从厕所那边踱过来。这时永欣和卢湘也出来了,我们站在塘边聊天,慢慢等其余的人吃完。

7

立园本来不在参观计划中,因为他们都去过,只有我没去过。商河对碧云建议,说还是去去吧,否则我会感到遗憾的。我没想到,去了,更是遗憾!那的前门,已经是一个和国内许多地方一样的公园,几座碉楼被铁围栏围起来,没了一丝田园的气息,像个被围困住的孤岛。

永欣对商河谈起,以前他们来的时候,是从旁边的小路进去的。旁边那座小山,也被修整得平整光鲜,用植物修剪成的“立园”两字,占去了半个山坡。进去后发现,人流滚滚,导游小姐身挎小型喇叭,在嘈杂的游人中做讲解。本来还以为,就我一个人会进去。后来大家都进去了,说是既然来了,就不要闲着。

我上楼不久,商河、永欣也上来了。我们随了人流,在梯间滚上滚下,专拣没人或少人的地方钻,我不需要讲解,我需要体验的,反倒是那份寂静或安静。但,这是奢望了。下了立萍楼,我们去后花园转了转,这才找到点乡村的野趣。

在花笼亭,永欣扶了栏杆,说,要是在这读书,该是件爽心悦目的事。

但是,该是而不是,就是件伤感的事了。

我是下午3点20分的坐车返回深圳的。一路上,天还是灰蒙蒙的,不见太阳。沿途不断有建筑从地上冒起。一路上,我在想,有人说,去了开平而没有去看碉楼,等于白去。这下,我算是没白去开平了吧?

急求山东商河鼓子秧歌唱词,新年好!

祝愿家乡更辉煌!更辉煌!

共发展,共创业,创辉煌!

赞齐鲁 美家乡,更辉煌!

更多商河百度百科(商河的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