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作文,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作文,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作文,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意思

#1

“双减”

成败关键在于校内教育能否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这是一个对教育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向性文件。

在某种程度上,此次双减,首先是做加法,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让学生不必去校外培训机构,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的目标。因此,与以往把学生赶出校园不同,这次我们也大幅度纠偏:采取了各种措施把学生留在校园,比如课后延时服务,比如寒暑假托管服务等等,核心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因此,双减的成败就在于如何在校内最大程度满足差异化教育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家长与学生仍会走出校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双减的失败。对此,所有人都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双减,不简单是减负,更是做好加法。

在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上,需要各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实事求是,作出必要的妥协。在治理思路上,需要筑底,即拉低最低要求,但不能封顶,给有更高教育追求的学生与家长足够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做减法。否则必然再次把学生与家长逼出校园,重演过去减负的错误,也将必然迎来再次的纠偏。

#2

校外培训

禁止上市,转设非营利机构,教育必须回归公益属性

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严管校外培训机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禁止资本介入,禁止上市,即便已经上市的,也需要转设为非营利机构。换句话说,已上市的校外培训机构,退市或者业务转型也是必然。一夜之间,好未来、新东方市值大跌90%以上,最高达95%。好未来、新东方也陆续关闭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业务。

双减措施之严厉超过了多数人的预料。

此次双减政策应该说更着眼于第二个100年目标的实现,即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躺平,还要努力奋斗,但我们必须解决起点公平的问题,教育就是众多起点中最重要的。

当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刚需”,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式私立学校”,在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也正因为此,此次双减对校外培训机构下了狠手,核心目的就是“不能让高质量教育成为富人的特区”。

为此,教育部专门组建了校外监管司,也实现了持证执法人员“零”的突破,足见对校外培训监管的重视。

此次双减政策再次强 *** 育要回归公益属性,对此我们需要有深刻认识。2018年学前教育机构禁止上市,此番是校外培训机构禁止上市。无论哪个阶段,哪种属性的教育,最后都必须回归公益属性,比如鼓励社会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但绝不是鼓励牟利,否则也必将迎来雷霆手段。

#3

“双一流”

第二期悄然启动

今年4月,清华大学120周年校庆, *** 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12月,深改委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种种迹象都表明,双一流建设在一期的基础上,第二期已经悄然在建设中。

双一流建设是目前高校最重要的主题词。2016年到2020年,第一个5年建设周期结束,今年应该开启第二个周期。根据双一流当初的制度设计,每5年一个周期,有进有出,这是与此前985、211完全不同的。双一流本来只是高校建设项目,但却成为事实上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尺子,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名单,也给高校与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名单什么时候公布?可能不重要,核心是干好!

#4

高考改革

第三批改革平稳落地,第四批7省启动,理工科专业提高选科要求

9月15日,甘肃等7省分别宣布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是时隔2年后,再次大范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仍然为“3+1+2”,并未因为部分地区化学选考人数下降做进一步方案调整,预示着未来新高考改革方案基本稳定为“3+1+2”模式。

此前,第三批高考改革地区平稳落地,这也代表着高考改革大规模推行至中西部与考生大省。与第一批、第二批不同,第三批改革方案已经调整为“3+1+2”。为有效解决功利选科造成的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将物理与历史设置为限选科目,2选1后,才能在剩余四科中选择2科。

第四批乃至未来仍然坚持“3+1+2”模式,并不意味着无视化学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早在7月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这就意味着,未来新高考改革,无论是“3+3”,还是“3+1+2”,新高考改革地区都将执行这个文件。根据这份文件,大学根据培养要求,进一步收紧了学生的选考要求,理工农医等61个学科门类中,55个需要同时选考物理+化学,即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原则上都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因此有人评论说,新的指引目录让多数理工科事实上变成了“3+2+1”。

中美博弈,技术背后就是人才。什么人才?首先是理工科人才!

#5

艺考

公平公正仍然是招生第一诉求

9月24日,教育部宣布艺术与高水平运动员招考新政。这是继3年前推出艺考新政后,再次推出新的改革措施。考虑到高考政策3年早知道,这等于是连续推出艺考新政。

艺考新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在2019年给艺考设置文化课门槛要求(75%或70%)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在录取中,文化课占比不能低于50%,彻底改变了专业测试为王的录取规则。第二,在力推省级专业课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专业课校考。所有考生都需要先参加省级统考,然后有校考资格的学校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4-6倍于招生计划的考生参加校测。第三,进一步加强考务管理,取消了跨省校考。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显然是在全面严管压缩高校在专业测试上的自由裁量权,而目的,则是最大程度保障公平。当然,提高文化课的要求,也是从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出发。

从招生改革上讲,目前的招生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应该推行综合评价,即需要扩大学校自由裁量权。但从招生实践上讲,一旦偏离统考与文化课考试,公平公正就成为招生的第一诉求,于是不得不压缩和管控高校的自由裁量权。

#6

体育中考

体育提高分值,美育进中考引争议

去年10月,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落实新课改,新课纲,近年中考改革中,普遍增加了体育分值,比如云南体育分值达到100分,但物理仅有50分。近期北京的中考体育改革也把体育分值提高到70分。为提高学生与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提出,希望在中高考中增加美育考试科目。

提高体育分值、增加美育考试,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核心的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美育个体差异较大,并不合适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否则会存在公平的问题。第二,重视体育、美育,绝不是通过考试这种功利的手段去引导,容易产生新的应试教育。

在中国国情文化下,不考试,就不重视。因此进中考也是迫不得已。

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落实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体育、美育作为引导性考试的定位,不宜强化区分度的定位。换句话说,需要让大多数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平均分逼近满分,这是和其他文化课完全不同的,家长也不必太焦虑。

#7

家教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减负也需要家长归位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家教”的重要性首次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其实家教一直是孩子成长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作为双减综合施策的方向之一,家庭教育认知与水平的提高,也一直是双减成功的重要一面。

“学区房”这个词是美国的舶来品,为什么好学校要用房子来衡量?其实学区房背后反映的是优秀家长的聚集。一方面是遗传,但更重要的是家教,是对孩子从小良好行为习惯与三观的培养,比如用心、认真、自律等等。面对一个自律的孩子,我们还需要担心他的学习吗?

疯狂的生源大战背后,也直白地告诉我们:虽然不能否定老师与学校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但决定性的,还是家长,是家教。

但是,这个家教,不是教孩子知识,是对孩子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三观的养成,这些绝不是学校老师可以替代并完成的,首先是家长的责任,需要“扣好第一粒扣子”。

从这个角度,与其拼命择校,拼命上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一个好家长。

当然,我们同时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是有差异的,需要有合理合适的期望与定位,否则为难孩子的同时,也是为难自己。

#8

职业教育

把类型定位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职教体系

4月,高规格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10月,中央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

一是强调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类型定位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三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与社会舆论更关注中职分流与职教本科不同,专业领域更关注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定位。有人评价说,按这一定位,医科大学都应该归为职业教育了。

很多的措施都在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定位,包括学历层次上,甚至要构建专门的职教高考。但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不仅仅是社会与家长的观念问题,不仅是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职业教育地位不高,固然有质量问题,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相关产业水平不够高,门槛太低。一旦相关产业水平提高了,比如真正成为高端制造业,用人门槛提高,薪酬待遇与社会待遇必然提升,我们还需要操心社会歧视的问题吗?

#9

留学

出国留学人数出现一定下降,但大方向未改

根据11月发布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生31.7万,同比上年下降了14.8%,但中国留学生人数占在美国际生总数的比例仍达到了34.7%,甚至比去年还有略微的提升。考虑到赴美国际留学生总量也下降了15%,显然影响是整体的,不仅仅是中国。

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专业加强了管控,拒签率上升。

在美国的“作妖”下,留学的溢出效应显现,中国留学生开始向英国转移。特朗普上台第二年,即2018年开始,赴美留学就已显示出增长乏力的态势,201 *** 年仅增长0.8%,但赴英留学一改停滞状态,出现两位数增长。

根据英国 *** 《英国学生签证统计报告》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的一年中,英国向大陆公民发放学生签证数量13.5万,比疫情前增长了13%,占英国发放学生签证总量的32%。

显然,受疫情与美国遏制中国战略影响,出国留学出现了一些波动,但在强劲的需求驱动下,出国留学的大势并未改变。

出国留学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短期影响不大,但从长远看,这一系列事件对出国留学的热情与信心还是有影响的。最近两年,公办中学高中国际部录取分数与报名人数均出现了下滑。未来出国留学将出现一些波动,在所难免。小留学生弊端较多,在疫情与政治因素冲击下,会显著下降,但研究生层面的,反而会因为国内就业竞争的加剧而有所增加。

留学是否安全,是否还要去?我的答案很明确,留学只是成长路径的选择,该去还要去,总体是安全的。

#10

就业

大学毕业生首次破千万,就业难催生考研、考公人数再创新高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大涨167万,达到1076万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00万人。与往年净增长40万左右不同,2022年大学毕业生净增长人数是往年的4倍。

大学毕业生数首次突破100万,正好是20年前的2001年。20年间,大学毕业生增长10倍。如果再加上留学回国的近60万人,那么今年大学毕业生大约在1130万人左右,这几乎是近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2021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劳动力也仅有1207万人。

也就是说,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新增城镇劳动力,几乎人人都是大学毕业生。

一方面,就业供给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受疫情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对就业需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关,2022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净增80万,达到457万,增幅与总量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公务员报考人数也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达到212万人,报名录取比高达68:1。

当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主体,相关的管理也应该做必要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但事实上高校与教育部门承担着实际的责任与工作,相关国家资源需要向学校与教育部门倾斜。

人人都是大学生,就意味着,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已经失去了特殊标签价值,这是很多人都需要认识到的。但失去标签价值并不等于知识不会改变命运。再艰难的就业,对于优秀的人,永远都处于选择的位置,而不是被选择。

#11

三孩

新生儿快速下降,三孩政策出台,生源危机已经在路上

伴随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三孩政策正式落地。普查表明,2020年全年新生儿仅1200万,比上年大减260万,也是连续第四年下降。2015年的二孩政策仅在2016年形成短暂的增长后,新生儿人数就快速下降。根据人口专家的预计,未来新生儿还将进入深度下跌区间。

根据去年的下降速度,2021年新生儿大概率将降至1000万左右。目前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大约在1000万,如果按目前的下跌速度,中国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来。三孩政策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学生人数与新生儿呈完全的正比关系。上世纪末,我国新生儿高达2400万人,但最近10余年仅维持在1700万上下,这也导致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与20多年相比,减少了1/3。如果新生儿继续快速下降,生源危机也迫在眉睫了。2022年以后,各级生源总量上都将进入一个逐渐快速减少的时期。

最近两年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总量约1000万人左右。如果2020年出生的孩子全部健康成长,也不再分流,到了2038年,充其量也只有1000万考生。

各级教育与学校的布局调整需要未雨绸缪,绝不能重复“新学校建成之日,就是废弃之时”的错误。

#12

研考

和疫情撞个满怀,史上最难研考在疫情下实现“应考尽考”

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457万人,创造历史最高纪录。研究生招生考试前夕,陕西、浙江局部出现疫情,尤其是陕西西安疫情严重。但因为疫情暴发时已临近开考时间,无法作出延期等其他调整措施,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和疫情撞了一个满怀,疫情地区考生和相关部门被迫来了一次疫情下的研考实战演练。

陕西是教育大省,也是研考大省,西安更是高校云集。今年陕西省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近17万人,其中在西安市参加考试的考生约13.5万人。同时,西安疫情快速发展时期与研究生考试时间重叠,个别高校本身是疫情暴发点,这些都增加了此次疫情下考试的难度。孙春兰副总理明确要求确保2022研究生招生考试顺利进行,“应考尽考”。

在封城的西安,研究生准考证变成了“通行证”;这张准考证也变成了“万能”的准考证:考生能赶到哪个考场,就在哪里借考,成为2022年研招考试特殊的一幕。开考的凌晨一点,陕西省教育考试院还给考生发出了最后一个通知。

2022研招考试在陕西等局部地区如上演了一场“谍报大片”。在陕西省相关部门、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圆满完成了这次与疫情防控赛跑的招生考试,实现了“应考尽考”的目标,为未来疫情下的考务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限于我的能力与水平,同时,每个人的兴趣与价值观不同,因此对重大事件的判断也不同,仅供参考。”

更多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作文,我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