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玉蟾山主要景观(玉蟾山游记作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玉蟾山主要景观(玉蟾山游记作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玉蟾山主要景观(玉蟾山游记作文)

引言—名字由来

南朝梁大同中置泸州,治江阳县。远取泸水( *** 江)为名。隋大业元年(605年)江阳改名泸川县。三年改泸州为泸川郡。唐复泸州,治泸川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县入州。1913年废州,改为泸县。

泸县今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在泸县东南角边界流过。

川南明珠—玉蟾山

玉蟾山位于泸县县城旁,距泸州市区33公里,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海拔548米,森林覆盖面积8000余亩,景区规划面积为49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7.8℃。

山下有九曲河、濑溪河和马溪河。主要景点有塔林、双蟾对鸣、九龙浴太子图、千手观音、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流民图》浮雕等。

玉蟾山山间怪石嶙峋,皆形似蟾蜍,故有“遍山皆玉,无石不蟾”的美誉,且历来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被誉为“川南明珠”。玉蟾山以千手观音为核心的摩崖造像群,是历代能工巧匠雕刻的精美佛教摩崖造像,现存四百余尊。

多为明代的摩崖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满尺,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其中“千手观音”、“悟道图”、“刘禅戏海”、“十八罗汉飘海”等,雕刻精细,技艺娴熟,形态自然,堪称艺术精品。

《流民图》是由泸县籍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在上海创作。它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艺术长卷。原作高2米,长26米,现在的浮雕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三分之一倍,高3米,长40米。

这幅画卷重点刻画了在日机的狂轰滥炸后,沦陷区人民背井离乡、弃儿卖女、上吊寻死等各种悲惨景象。

从唐至清,从圆通寺到玉蟾寺,皆为一方丛林,僧侣众多,曾设僧宫于此,俗称“和尚坟”,约20余座。玉蟾山石质细腻如玉,山石状似蟾蜍,故得名“玉蟾”。形似蟾蜍的石头遍山皆是,尤以“双蟾对鸣”闻名遐迩。

高洞瀑布

高洞瀑布旅游风景区位于距泸州市区36公里的泸县百和镇境内,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神话传奇,清澈见底的大鹿溪河横穿其中。

瀑布由大鹿溪河河床突然断裂而形成,整个瀑布高77米,比贵州黄果树瀑布还高2米,宽44米,在方圆30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瀑布气势磅礴的巨大轰鸣。瀑布内水帘洞天,能容纳上千人,冬暖夏凉;瀑布下龙潭虎穴,深不可知。

在瀑布周边有斩龙剑、天鸡冠石、望夫台、上天梯、小金龙、小金龟、猫纤、打儿岩、石牛栏等众多的自然景点;沿河而下,河床平坦开阔,波澜不兴,两岸高山峡谷,原始树木植被保存完好,遮天蔽日。整个区域内有王母娘娘怒斩小金龙、李七吃仙桃、田二木匠遇神仙、鲁班赶石修桥等众多美妙的民间传说。

玉龙湖

玉龙湖山青水秀景美。湖西山脉连绵起伏,远峰如黛、近山苍翠、岸柳成荫、花果飘香,景色宜人。湖岸农户依山傍水建起幢幢新楼,处处洋溢着希望田野上的浓浓乡情。林间珍禽候鸟常年栖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湖水清澈透明,波光鳞鳞,岛屿遍布、湖叉纵横、荡漾湖面,飞鸟在空中欢歌,鱼儿在水里雀跃,山水相映,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景。

立石古镇

立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立石栈,是始建于唐朝末年,年间的古代驿站,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泸县志》记载,立石在明朝永乐年间更名为立石市,设立石马驿站,因场后壁陡崖峭,巨石矗立,故改名为立石镇。

镇内古风古韵流淌,灵山灵水精华,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川南。古驿站记载了立石战略交通的重要区位优势;古建筑展示了立石人民勤劳的风范和聪明的才智;古文化诠译了立石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有“千年古镇”、“长寿之乡”的美称。古街、古庙、古戏楼、古文化、还有古代官人府邸,这些都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得以延伸。

东林观

东林观位于泸县东部百和镇,古名“小峨山”,又名“胜景山”,海拔502米,地形奇特,风景优美。七朵莲花、金鸭儿、卧牛石、凤凰石、猴山洞、三仙洞、石罐等天然奇石点缀其间,美不胜收。登高放眼,层峦叠嶂,万山朝拱,令人心旷神怡。

东林观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三教堂”建于唐代,位于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内。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释迦牟尼、老君塑像庄严肃穆,各有2米,分别有二伺者立于左右。于下洞相距约100米的中洞是观音堂,石窟壁上雕刻观音、送子观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侧大殿已毁,留有残存的石刻。玉皇殿建于凤凰窝,前系文昌,后系经楼,两侧乃厢房,李晶沧桑变化,几废几兴,历来系道教活动重要之地。

龙桥群

泸县龙桥已考证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在官道所跨经的主要河流上,由官方主持、民间参与;民间募资多在一般乡道等必经溪流上修建龙桥。

泸县龙桥长则有100余米、宽约10米;短有的仅有长1米左右、宽约40厘米。桥墩在河流的上游一侧雕有龙。圆雕龙与桥体大小相符,和谐统一。

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40多座。泸县龙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数量多且雕刻精美,桥梁建筑与龙雕造像构成了和谐的艺术美。这一地域文化现象有史可证由宋至今绵延近1000年不断,在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

泸县龙桥的建设与民族的融合、信仰的碰撞统一、风俗的交融延续有关,是多元素地域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泸县龙桥同时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现象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耀眼的一页。龙桥之兴建与修葺,反映了龙桥所在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以及当地城镇、村落的历史状况。

目前保护的龙桥有苦桥子桥、旧桥、石鸭滩万寿桥、水口寺桥、仙济桥、江安桥、五子凼桥、栏湾桥、三元桥、狮洞子桥、梨园桥、金罡桥、龙洞桥、顺对大桥、小龙桥、永济桥、新桥、铁垆滩桥、济众桥、高桥、高阁桥、万寿桥、杨湾桥、白鹤桥、白鹤村观音桥、白思桥、薄刀桥、双龙桥、子母桥、翘墩桥、玉带桥、墩河桥、狮子桥、母猪桥、福水桥、观音桥、蜘蛛桥、龙凤桥、桂花坝桥、保寿桥、如此桥、龙岩新桥、风水桥、金龙桥、鸿雁桥、龙灯桥等。

屈氏庄园

泸县屈氏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09-1845)。民国1912年—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解放后,庄园作为粮站使用,1972年将庄园的一部分作为阶级教育展馆。1981年,泸县人民 *** 公布屈氏庄园为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屈氏庄园占地30亩,现存部分占地12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恢弘壮观。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

正门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谐音衣禄繁华)的石刻牌坊。大门正中是前清翰林御史、伪总统顾问高蔚然书写的“醒庐”二字;两边是大军阀潭颜楷书写的“入和出明辉光照国、执义秉德安息康居”对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其继大邑刘文彩“收租院”之后成为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而名扬巴蜀,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

泸县屈氏庄园是我国民间建筑高墙文化在川南地区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是泸县一带数十座庄园的典型代表。

泸县屈氏庄园是川南一处具有中国南北民居风格、同时又兼备中欧风韵的民居群,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民俗、地方历史和当时历史时期的变迁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非遗文化—雨坛彩龙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端,或脱衣,或翻滚,或叹气,或擦痒,极显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如龙出洞、龙抢宝、龙脱衣、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

地方特产—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黄亮,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咸度适中,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色、香、味、形质优的“五绝”特点。素称筵席中的“夺魁名菜”,是宾馆、酒店、农家乐、食堂、家庭四季必备之上品。

食用时,温水洗涤或用淘米水浸泡2-6小时(根据个人口感),去掉过多盐份后,可蒸食,可煮食,还可配以蛋、禽、水产品、蔬菜制作不同风味的菜肴。猪火腿中含有19种氨基酸,9种微量元素,5种维生素,故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老少皆宜,是佐酒下饭之高档补品,也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后序

泸县又称龙城,公元前135年设立县治,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美誉。泸县凭借长沱两江之利,历史上就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即是中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泸县宋墓、光明茶马古道、圆通寺、奇峰渡槽、“川南小九寨”道林沟、长江古埠文化地新溪古街、宋代石刻博物馆、无不体现泸县人文璀璨。

大美四川、大美泸州、大美泸县欢迎您!

更多玉蟾山主要景观(玉蟾山游记作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