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提到“潘”姓,众所周知。但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狮山镇官窑沙头海念村,“潘”字有了变化,它的上部少了一撇。尽管貌似错字,它却仍被当地村民拜祭并使用了700余年。
南宋时期,始祖海念在这里扎根开村。当地的老人介绍,老祖宗当年上京赴考获进士,准备授官“翰林”,结果仕俊签名时同样把自己的姓氏故意漏写了一撇,结果皇帝命主考官询问仕俊姓氏是潘还是非潘?如果姓名不符则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以及翰林。
仕俊一听,便毫不含糊地给主考官说:“我的姓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全村都是这个姓,如若不信,可到老家查个究竟。”随后就马上命随行的书童,快马加鞭赶回家里,把宗祠牌匾上的“潘”上的一撇给铲掉,并把祖宗神位上的字改过来。
后来,当然是仕俊顺利授衔并封官,自此,开启了海念村的无撇“潘”历史。
官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先建官窑,后有佛山”。据历史记载和官窑窑址的考证,唐末五代梁朝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王,占据了现在的广东和广西的南部。
南汉王在位期间,得知官窑一带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业相当发达,于是派官员到属官窑地界的镇龙圩(即现和顺逢涌)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由官宦人家管控,列入陶瓷贡品产地。因是官府所办,故名官窑,并称当地圩市为官窑圩,后来沿用圩名。
现当地镇龙圩旧址尚存有陶瓷残迹,官窑历史文物馆亦保存有古窑所烧制的陶瓷器皿可供考证,碟底刻有“官窑内造”字样,由此推算官窑有1100多年历史。
来源:看得见的声音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