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陈廷敬、张廷玉、刘统勋、阿桂、曾国藩、左宗棠等,这些都是清代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臣、重臣。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不是权臣,有清一代,可以称得上权臣的为数不多。
清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其政治土壤不适合权臣的生存。只有在皇帝年幼、昏聩,或是无主见的时候,权臣才会出现。清代为数不多的几个权臣,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的。笔者从权力大小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一个清代权臣的排行榜。
第一名鳌拜
鳌拜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康熙早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顺治帝临终前,被钦定为辅政大臣。从辅政大臣的排名来看,鳌拜排在了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之后。
四辅臣之中,首辅索尼年纪较大,锋芒不再,加上他在多尔衮时期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城府颇深不轻易发表意见,更不愿得罪人;遏必隆的背景最硬,但向来缺少主见,属于墙头草两边倒的人物;苏克萨哈虽然有才,可他却是正白旗人,与其他三位不在一个阵营,属于典型的孤家寡人。
索尼去世之后,鳌拜俨然成了首辅,军国大政一把抓,与幼年的康熙帝形成了对立。虽然与多尔衮时期肆意践踏皇权不同,但鳌拜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皇权,逼迫康熙帝不得不出手将其除掉。
可以说,鳌拜作为满族异姓贵族,是清代最接近皇权的权臣,他巅峰时期的权力远远超过后来雍正朝的怡亲王和同治朝的恭亲王,稳稳坐实了清代权臣第一的位置。
第二名肃顺
肃顺本是远支宗室,是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在道光时期他连个爵位也没有,官职也是一个小小的侍卫,属于闲散宗室。咸丰继位后,肃顺扶摇直上,官至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
肃顺的能力在当时的满洲贵族中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以勇于任事而闻名。咸丰帝即位时已经成年,不像顺治、康熙那样为人所制。
但咸丰帝很不幸,他即位后内有太平天国作乱,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咸丰帝的才智平平,如果是在太平时期,勉强还能应付。可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咸丰帝显然是左支右绌,没有主见。
肃顺的出现刚好弥补了咸丰帝的不足,可以说咸丰帝宠信肃顺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军国重事皆仰仗肃顺一人,从而也为肃顺奠定了权臣的地位。可以说肃顺的崛起,完全是由于咸丰帝才力不济的结果,让他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
第三名明珠
明珠是康熙中期的权臣,在索额图被罢免之后,明珠一党势力遍布朝野。据说当时在求见明珠的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明珠府比紫禁城还热闹。
康熙帝是一代名君,但从他的执政特点上来看,却是过于仁慈宽容。明珠得势时大植党羽,掌控了朝廷的人事权,还堵塞了言路。可即便如此,康熙帝也仅仅是发出警告,没有对明珠加以惩戒。
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帝是有能力驾驭明珠的,但从客观事实来看,明珠也的确有侵蚀皇权之嫌,因此明珠是康熙朝仅次于鳌拜的第二权臣。
第四名是索额图
索额图也是康熙中期著名的权臣,相比与明珠,他的家族背景更为优越,其父索尼是元老功臣,侄女又是康熙帝的嫡皇后。正是由于这样的出身,才让索额图在短短的时间内跻身首辅。
索额图大力培植党羽,与太子一党交往过深,甚至染指皇权。康熙帝可以容忍明珠却不能容忍索额图,因为他们的性质不同,过于忠诚太子就是背叛皇上,这一点康熙帝是很有原则的。
可以说,索额图是在康熙不认同的情况下威胁皇权的,因此他的结局比明珠要惨很多,不仅被革职终生囚禁,还得了个“本朝第一罪人”的荣誉称号。
第五名是和珅
和上面四位权臣比起来,和珅一无背景二无资历,仅仅是靠着运气赢得了乾隆帝的赏识。但同时也要承认和珅确实有才,尤其是在理财方面,堪称大清第一。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最重集权,即便是皇太后也不能从他的手指缝中分享一丁点皇权。可对于和珅,乾隆帝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几乎将朝廷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和珅。
说到底,乾隆看中的就是和珅办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不敢有任何的造次。乾隆晚年,乾隆帝挥霍无度,满朝文武大臣只有和珅能帮他捞钱,他从来没有为钱而发过愁。适当地给和珅一些权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
当然以乾隆之强势,和珅再怎么蹦跶也逃不过他的手掌心,临死也没有给和珅留下一道遗诏保其后路,因为他明白,他能用和珅,而自己的儿子嘉庆不能再用和珅。说白了,和珅就是一个棋子,用时是皇权的代言人,不用时就是随时可以丢弃的奴才。
第六名是穆彰阿
穆彰阿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权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奸臣。从权力的角度而言,他在道光朝也算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穆彰阿在道光一朝极受宠信,他的门生遍布天下,据统计多达数千人之多,就连后来的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穆彰阿主政期间,党同伐异、打击异己,且不思进取,迷惑道光帝。
他与同时期的另一位大臣曹振墉一唱一和,致使官场 *** 丛生,不思进取。在 *** 战争期间,他又极力主和,诬陷林则徐,让本来意志坚定的道光帝心生摇摆,最终败给了英国人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清代的权臣大致就以上几位,像睿亲王多尔衮、恭亲王奕䜣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他们的身份特殊,不是一般的臣子,且有摄政王、议政王的头衔,在法律上赋予了政治权利,故不加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