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陕西近代的名人中,要是选择一个我最佩服的人,我的选择会很确定,尽管陕西近代的名人不少。
这个人就是李仪祉,我写仪祉湖的时候介绍过,今天我就来拜拜李仪祉墓,当然,这里也是陕西水利博物馆的所在,参观博物馆,也能更多的知道李仪祉的伟大。
陕西水利博物馆位于泾阳县王桥镇,就在关中环线的边上,交通很是方便,又不收门票,但是游人稀少,一般是参观过郑国渠风景区的老年团,把这里作为一个顺便路过的点,可这几年把人都拉到袁家村了,这里游人更加稀少。
进了大门,我在空旷的草坪上只看到几个挖苦苣菜的老人。
草坪上还有一个巨大的黄河二号水泵机组的水泵,其所在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亚洲第一泵站”,见证曾经的辉煌。
跨过清澈的泾干渠大桥,眼前就是李仪祉先生的塑像,后面就是李仪祉纪念馆,大门前的牌子挂了不少,就是没有参观者。
李仪祉先生——现在水利之父
李仪祉是蒲城人,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李桐轩在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其伯父李异材,是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
1898年,李仪祉考取了秀才第一名,次年又进入专门学习西学的泾阳崇实书院。1901年,入西安关中学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
之后李仪祉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之发达,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立下了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振兴祖国水利事业之鸿志。
李先生归国后先是致力于水利人才的培养。191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专门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门人才。1925年春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倡设陕西古物保管会,并完成引泾灌溉工程泾惠渠设计方案。1932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后并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仪祉先生的人生是“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
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
李先生是蒲城人,我一直奇怪他为什么葬在这里,原来是老百姓人民为了纪念他,把墓地选在泾惠渠分水闸后的张家山,当时积极参加送葬的群众达三万人之多
至今当地清明节和李仪祉诞辰日,还会有民众自发来到泾阳县他的墓前祭奠。
墙上有一幅刺绣,我好奇,仔细看看说明,这竟然是李仪祉母亲过寿的时候,当时的蒋委员长亲自赠送,表示祝贺,这牌面也够大的。
秦人治水
自古以来,陕西人对于水利建设就抱有极大的热情。
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就是从大禹治水开始的,这种需要集体团结一致发力的水利工程,造就我们大一统的文化历史。
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我就觉得: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称为沃野千里的“天府”,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利建设对于粮食收成影响至关重要,韩国让间谍郑国到秦来“消耗”秦国的国力,而秦却把“间谍”郑国作为国宝,把短期的消耗变成长远的利益,这种国力之争,本身就彰显秦国治理国家的高瞻远瞩。
同样,现在国际国家的国力之争,不也是如此吗?
汉代修建的白渠,在郑国渠南岸开挖六辅渠,为汉武帝北征匈奴打下基础;唐代修建的三白渠,灌溉面积达到10000公顷,这是一个灌溉史上的巅峰,你能不说为唐代的繁荣做下贡献。
除了灌溉,还有水运,汉武帝开凿出一条自长安城引渭水,沿途收纳浐、灞诸水,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和潼关,直抵黄河的漕渠,历代修整。
还有城市生活用水,“两川溶溶,流入宫墙”的古滈水和泬水,以及唐代的龙首渠和黄渠都是城市生活用水的杰作。
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都和秦人有关,秦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建设,秦人打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以及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无不显示陕西在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上的伟大成就。
“引汉济渭”南水北调工程
二楼是现代水利建设,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引汉济渭”南水北调工程,今年2月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
这条特长输水隧洞是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所处地区常年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高达90%,高频超强岩爆、断层塌方、突涌水等灾害综合叠加发生,被众多专家评价为“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隧洞最大的特点是超长、深埋:全长98.3千米,比马拉松比赛往返距离还要长;最大埋深2012米,相当于600多层楼的高度。‘长’是因为秦岭山体南北宽厚,‘深’是因为秦岭海拔高,深一点便于在源头取水。
隧道硬岩掘进机(TBM)
这项工程不仅是可以让汉江水流入关中平原,更是显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当初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很震动,这简直是人类工程力量的奇迹。
横穿秦岭,难以想象。
其他的水知识的介绍和“节水馆”,不只是对于小朋友,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次科学普及。
陕西水文博物馆
这个水文博物馆我的兴趣不是很大,虽然有声光电形式,但是我看不懂仪器,看不懂检测,这种技术性太强的东西,我也就不骗己骗自己了。
只有一个水文观测的沙盘看着不错。
李仪祉墓
李仪祉墓就着后面台塬的地势,层层高上去,第一层是浮雕石刻,记载治水功绩。第二层是两通碑,一通碑上却没有什么字迹,李先生墓就在第三层。
上面有于右任题的对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落款“学兄”,他们俩都在三原的书院学习过,应该都认刘古愚为师。
墓碑上落款署名却被凿刮看不清,其实仔细看看,应该是“陕西省 *** 主席蒋鼎文题”。
1938年蒋鼎文任陕西省 *** 主席兼中国 *** 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安司令,这个划痕应该是特殊年代划的,留下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下来的时候,看到匾额上写着四个大字“仁山智水”,这倒是蛮有深意的。
离开博物馆,看一渠清水向东流去。想着李仪祉先生的话:“要做大事,不做大官。”余不才,写了四句,方家一晒:
麦秀北原拜先贤,张家山下水潺潺
五年五县做大事,仁山智水天地间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