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韦小宝见碟子中放着四只剥开了的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无与伦比,他两口吃了半只,说道:“双儿,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这《鹿鼎记》里韦小宝吃的粽子,就是湖州枕头粽。
中国最古老的粽子:“诸老大”
说起湖州专注制作粽子百余年的老字号“诸老大”的故事,颇有几分传奇。
“爆炸巨响,彻底震醒了鱼巷口的早晨。河埠渔船的买卖打断了,人们丢下手里挑拣的鱼,拼命往回跑,有人边跑边喊,炸弹,炸弹!
浓烟不远,还没拐弯就见了。震远同门口站满了人,朝着斜桥头那边的姜家弄张望,“好像就是诸老大店啊”,“真出大事了”。人群里议论纷纷。不久,一个矮壮人影急急闪出了人群,往远处奔去。
“诸老大”总当家诸坤荣正要出门,他准备先去新店转转,然后再回老店。这几乎是他每天开始的行程。老店是坤荣的“据点” ,他一般都在这儿,处理大大小小一大摊的事务。老店三进深,前店面,字号“诸老大粽子店”;中间为工场作坊,所有诸老大粽子都在这里出品;后宅住着整个诸家大家族,成家了的兄弟们分占而居,相安和睦。
老店东侧还有上下两层的披屋,楼上工场,楼下厨房,作为补充。这格局,还是在父亲诸老大手里建起来的老店根基上扩大修造的,府庙前青霅屏巷口的商贸好位置,一直让诸老大粽子店顺风顺水,家业不断壮大,直到湖州沦陷。新店其实也不新,已经建了好多年了,老店门市不够用之后,诸家就在闹市中心的骆驼桥鱼巷口增设了一个新门市,叫新店,挂招牌“诸老大粽子茶食店”,平时由三弟正荣坐镇照管。
日寇刚入侵湖州就占据了老店,砸毁店铺,毁损工场机器,洗劫家宅,把父子两代苦心经营的家业毁于一旦。全家人逃难回来后还勉强在慢慢重整恢复中。如今新店又被炸得粉碎。大家顿时悲从中来。”
这是作家陈芳所写到“诸老大”粽子店前身的故事片段。
里面的诸老大粽子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浙江湖州,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点,中华老字号之一。诸老大粽子首创了秀丽枕式粽子,选料讲究,制艺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素有“粽子状元”之美誉。
而提到的父亲诸老大,原名诸光潮,十七岁时熟识茶食糕点制作技艺,是茶食行业青年师傅中的佼佼者。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诸光潮怀揣满心志向,大胆创新将寻常咸粽改良为“火肉粽”并首创“猪油洗沙甜粽”,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湛,贵称“官礼茶食”。
随后,诸光潮对品种及口味进行不断的改良及丰富,并于1906年正式创立“诸老大”品牌,其时,江南一带名流食粽,皆认准簧篮上红底黑字“诸老大”招牌纸,而诸光潮其名之盛,堪称清代诸布斯,一时嘉湖一带,效仿者众,譬如于1921年创建于嘉兴的“五芳斋”。
美食名家唐鲁孙曾说:“湖州粽子也是全国知名的,台北卖的烧肉粽差不多都是以湖州粽子做号召。由此可以证明湖州粽子流传之广,要说‘诸老大’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陈果夫、金庸、周作人等人也对此多次提及,诸老大“粽子状元”的称号更是不胫而走。成为湖州粽子的代名词。
从“湖州粽子的代名词”走向落寞
“诸老大”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三角粽,而是呈长方形,因形状似枕,被称为枕形粽。
形状对粽子的品质会有很大影响吗?是的。枕形粽讲究的是口口有馅,馅料以整条的方式均匀地铺在粽子里,使每一口都是最饱满的香味。另外,枕形粽细长的形状,才能使煮制过程中,粽子内外受热更均匀,口感更好。在加上真材实料,味道远胜于三角粽。
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多的信息和广告,人们用嘴巴品尝,用脚投票,使诸光潮的小摊兴盛起来,也慢慢成就了“诸老大”这个年代最久的老字号粽子品牌。
到了20世纪初,诸老大已经成为了湖州粽子,乃至江南地区粽子品质的代名词。民国时,陈立夫曾盛赞其为“粽子状元”。
这一兴盛,便是上百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坚守着品质和传统的诸老大粽子,都是湖州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但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品质不再是最重要的标准,而效率和规模,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90年代“诸老大”被国家收购,“大锅饭”的政策,让这个老字号吃了苦头,厂子里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内耗越来越大。
等到市场化改革,国企重新变成私企的时候,树倒猢狲散,只剩下少数掌握着古法手艺的“粽娘”,舍不得扔下这传承了百年的手艺,依然坚持在厂里。面对颠沛流离的时代,本应该越做越强的老字号品牌,却面临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壮。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诸老大并没有想过妥协。相反,他们却更执着的坚守着品质和工艺。
如今的“诸老大”便是产多少卖多少,也不在乎名气。
100年前是这个味道,现在就应该还是这个味道
听人说:时间会留下最真的人。同样,时间也会留下真正的美味。穿越百年,“诸老大”粽香依旧。
上好的东北有机糯米,细致蒸煮,香气宜人、颗粒饱满,品尝时有嚼劲。
*** 赤豆——“大红袍”,通过祖传秘方调制,成就诸老大猪油洗沙粽的盛名。而猪肉,更是一直使用本地散养的太湖黑猪。草香猪肉,包裹出一只只放心、美味的诸老大肉粽。
粽叶,只选用7、8月份,在武夷高山上采摘的箬叶,这种不可多得的粽叶,最能包容糯米的香甜。
有人劝他们,现在这样做,是赚不到钱的。
诸老大的后人说,我们不是不想挣钱,只是希望,100年前的诸老大是这个味道,现在就还应该是这个味道。
然而,坚守并没有得到奖赏,比起快速发展的同行们,老字号的诸老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之没落的,是湖州枕形粽这门手艺。
没落的巧手粽娘
在湖州地区,从事包粽子工作的多为女性,她们被亲切地称为粽娘。枕形粽的品质,十分依赖于粽娘的手艺。叠粽叶的手法,缠粽子的松紧程度等方面,都会影响粽子的口感。
比如,豆沙粽不宜过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就容易造成米粒夹生的情况;而肉粽则要扎得紧实一些,因为瘦肉煮熟后会收缩,影响软糯的口感。
这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都藏在岁月积累下的手艺之中。而且急是急不得的,最熟练的粽娘,
制作一颗粽子,也不能少于13秒。
现在,诸老大这家百年老字号,只有23位粽娘了,整个湖州的粽子铺加起来,也只剩下四五十位粽娘了。然而,她们如今也大多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年轻人则不愿学这门没落的手艺,
掌握这门手艺的粽娘,将会越来越少。
曾经的传奇诸老大,似乎什么都没有变,但又好像什么都变了。而或许在东家,会有新的转机。我们也期待看到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