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地面上有办公楼、草坪,地下还埋着一个“超级工厂”
“吃进”垃圾,经过一系列操作,处理后的污水排入地下污水管网,垃圾变成“压缩饼干”状,由转运车辆封闭运送至填埋场或发电厂,整个过程全部在地下操作完成——这就是位于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武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目前该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在9月初开始试运行。
打造全国领先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
据了解,所谓全地下式垃圾压缩中转站,是垃圾收集车进站后在地下将垃圾倒在压箱内,经专业设备压缩滤液,同时进行污水、除臭处理,污水经反硝化、膜过滤后排入地下污水管网,臭气经酸洗、碱洗等成套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大气,垃圾压缩成块后由配套转运车辆封闭运送至填埋场或发电厂。整个过程全部在地下操作,噪音和异味已被处理,站外干净整洁,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垃圾中转方式。
“垃圾中转站是重要的环卫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和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项目不仅是对环卫设施的提档升级,该项目的设计采用国内先进的处理工艺,注重各个功能分区,采用全数字化网络监控和可视监控,将中心打造成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教育的示范点,为全区城乡环境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建设单位成都武侯资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华表示。
据介绍,武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内含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检测室、污水(渗滤液)处置中心、智慧指挥中心、固体污染物检测室、环境治理科普教育中心等功能的城乡环境一站式综合体。
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
“该项目占地约3.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座日处理垃圾量200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污水量3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污水检测和固体污染物检测室、数字化城管、数字化环卫作业、数字化综合调度等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以及综合配套用房的土建、安装、装饰工程;设施设备、附属配套、室外总平及景观绿化等工程。”承建单位中国五冶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只见地面上有办公楼、草坪,完全看不出地下竟“暗藏玄机”,埋着一个“超级工厂”。
地面上的两栋建筑,一栋为垃圾压缩中转站,一栋为办公楼。其中,垃圾压缩站采用全地埋式的建筑形式,地下两层,局部有夹层,其基坑深15米,相当于5层的深度。“与传统垃圾压缩中转站不一样的地方是,项目压缩中心巧妙运用地下空间,采用全地埋的建筑形式,上部形成坡地城市公园,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能极大地提升成都市垃圾中转处置能力;花园式、开放式的设计能极好地改善区域环境条件,改变人们对传统垃圾站的认知。”该负责人说。
把修桥的方法用到了修建地下工厂
作为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其建设过程也是非常不易的。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结构功能的质量和安全,面对全地埋式大跨度、大截面的挑战,甚至把修桥的方法用到了修建地下工厂。”中国五冶集团项目负责人潘贞君向记者介绍道。
施工前的自主深化设计,计算是第一步。为了得出最准确的数值,项目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核算。“投入使用后,每天有上百辆垃圾车来回行驶,对梁、板的承重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计算结果容不得任何差错。”潘贞君说,大家仔细、仔细、再仔细,在数值算出后,接着就是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项目团队根据结构详图进行BIM建模,通过建模印证了技术的可操作性。
目前,整个项目的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将在9月初开始试运行。届时,这个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就将“正式上岗”为市民提供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下月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