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我国文化艺术界创造了一大批精彩文艺作品,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汇聚起强大力量。
幕布拉开、声乐奏响、灯光交错……闲暇之余,让我们和着这些激昂的旋律,再次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0年,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指示,派出词曲作家赴江西革命老区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1961年8月1日,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成功出演。之后,该表演唱在京演出8天,观众达2万多人。周恩来、罗荣桓、聂荣臻、 *** 、罗瑞卿等领导先后观看了演出。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共9场16景,演唱了46首歌曲,其中包括《秋收暴动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师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南泥湾》等等。该表演唱通过歌舞的形式,反映了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直到抗战胜利的革命历史,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对这部作品,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同志看后更是赞不绝口。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剧照和曲谱,并发表评论,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表演唱拍摄成电影。《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为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奠定了基础。
《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部集新中国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经典作品。《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 *** 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 *** 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 *** 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不仅仅是一部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的经典巨作。 1964年的国庆,在人民大会堂首演的世纪经典《东方红》不仅创造了中国大型音乐史诗上的神话,也成为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东方红》序幕。
《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烽火”。
《长征组歌》
196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原 *** 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 *** 、贺龙、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原 *** 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是倾注了领导、专家、群众心血的优秀艺术作品。1975年,原战友歌舞团再次排演《长征组歌》,1976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长征组歌》电影剧照《大会师》。
《长征组歌》电影剧照《突破封锁线》。
《江姐》(歌剧)
1964年,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全剧以四川民歌为蓝本,并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京公演,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1964年10月13日, *** 、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等领导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1977年原空政文工团重排歌剧《江姐》,1978年被拍成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1964年歌剧《江姐》剧照(万馥香扮演江姐)。
1978年电影版《江姐》(杨维忠扮演江姐)。
《红珊瑚》(歌剧)
九场歌剧《红珊瑚》创作完成于1960年,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式平作曲,赵忠、柯彤、林荫梧、单文导演,晓军、周祖同、王云、崔长春、凌爱班、林东华等领衔主演。
《红珊瑚》故事是围绕 *** 为解放珊瑚岛主线展开,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珊妹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出了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出 *** 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戏曲和民歌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创作手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歌剧作品。
该剧选曲《珊瑚颂》《红灯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唱段脍炙人口,至今仍深受广泛喜爱。虽然这是一部以浙江台州为背景的歌剧作品,却完全采用了河南地区的民歌元素。
同年,由中国人民 *** 原海政歌剧团在京初演,受到观众普遍赞扬。196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同名电影。
《红珊瑚》剧照。
彩色歌剧片《红珊瑚》。
《红色娘子军》(舞剧)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创作,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当编导,吴祖强等作曲,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
该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 *** 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奇迹。在音乐创作上,《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六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长盛不衰。
1970年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万水千山》(话剧)
话剧《万水千山》,作者陈其通。1954年6月,由中国人民 *** 原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话剧团在北京首演,导演陈其通。
全剧6幕,描写和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在以 *** 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艰难险阻,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创建的英雄业绩。全剧气势磅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很注意人物刻画,剧中红军指战员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李凤莲等人物都具有鲜明性格,比较充分地揭示出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胸襟和情怀。剧中人物的语言也较朴实、凝练,具有部队生活气息,同时又充满革命 *** 。
1954年版话剧《万水千山》中,白慧雯饰演宣传员李凤莲。
1975年,陈其通将军再次担任编剧,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强化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人物与情节,并由原来的6幕话剧增加为10幕,这台话剧复排复演感动全军。
1975年版话剧《万水千山》。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1962年由原 *** 前线话剧团首演,宫子丕、徐林格、马学士、袁岳、陶玉玲等主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解放初期人民 *** 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继承革命优秀传统、 *** 资产阶级“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生动深刻,反映了战士们对十里洋场的态度和置身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反响,全国各地剧团争相排演。1963年,前线话剧团进京演出期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把该剧搬上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为了方便拍摄,文化部决定由好八连所在地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由王苹、葛鑫执导。1964年同名电影拍成后在全国上映。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电影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作者徐平,系军史专家)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徐平 责任编辑: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