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唐朝粮食计量单位(唐代粮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唐朝粮食计量单位(唐代粮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唐朝粮食计量单位(唐代粮仓)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供销社的概念,年龄大点的朋友都经历过这个时期,供销社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障物资,为百姓提供便利。

供销社

那么在我国古代又是怎么保障物资的呢,今天刘海哥就给大家侃一侃唐朝的“供销社”——粮仓。在古代,粮仓主要分为常平仓和义仓。常平仓始建于汉代,它的作用是,因粮食丰收时价格比较便宜,国家为了避免谷贱伤农,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等粮食歉收时,国家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抛售,抑制粮食价格上涨,防止饥荒发生。

义仓始建于汉代晚期,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隋唐时期兴盛。与常平仓不同的是,义仓是由地方 *** 所设立的粮仓,常平仓通常是运用官府的资金进行粮食和实物囤积,而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成进行征收和采购。简单来说,就是常平仓是国家粮库,义仓是地方 *** 的粮库。

在《管子·牧民》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 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和粮仓的地位。

在唐代,又有哪些粮仓呢?

唐代粮仓按照仓谷来源可以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按照特定用途又分为太仓、神仓、军仓、转运仓等。

正仓、义仓由尚书省户部下的仓部司来管理,常平仓由太府寺下的常平署来管理,太仓由司农寺下的太仓署来管理,转运仓则直接受辖于司农寺。

隋朝运河

而唐朝这些粮仓大多得益于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一场浩大的工程开始了,建成后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汴州(今河南开封),顺汴水经商丘,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经过6年的时间,公元611年,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

隋唐粮仓

隋朝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建成,便在洛阳城外建设了回洛仓,作为洛阳的“国家粮仓”,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密夺取回洛仓,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洛阳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唐代初年,李世民便吸取了历史教训,在洛阳城内建设一座大粮仓,并逐渐取代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含嘉仓。据据《通典·食货》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约为1266万石,仅含嘉仓就有583万石,占了将近一半,是唐朝各大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含嘉仓位置

含嘉仓城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侧,东西长约600余米,南北长约700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400多个粮窖。现存粮窖口径最大的约18米,深约12米,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合60公斤)以上;口径最小的约8米,深约6米,可藏粮数千石。

含嘉仓考古现场

含嘉仓的粮窖形状和构造也是非常科学。粮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建造过程是先从地面向下挖成土窖,将窖底夯实,用火烧硬,然后铺一层用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作为防潮层,防潮层上再铺一层木板层或木板和草的重叠混合层。

含嘉仓复原

含嘉仓的粮窖既能防潮防火,又能防鼠防盗。唐朝时窖内的谷子可藏9年,稻米可藏5年。160号窖内的谷子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颗粒还可辨认。大部分窖内都发现了砖刻铭文,记载着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等。

可见,含嘉仓对唐朝的社会安定、国泰民安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粮仓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我们“重启”供销社,虽不等于古代的粮仓,但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粮仓,当然也是利大于弊,既可以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又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稳住经济的压舱石,更好的服务现代化建设。

供销社

由于笔者没经历过那段时光,大家对供销社有什么理解呢,欢迎评论区分享。

好了,

更多唐朝粮食计量单位(唐代粮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