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金兵入侵四川,崔与之临危受命,出任川蜀统帅。他得到一班将帅、川蜀学者的大力协助,迅速巩固了边防,又开放边境贸易,四川又恢复了兵精粮足的安定局势。此后,他屡次以年老为由上书辞官,朝廷都不允许。
*但那时宁宗年老多病,朝中大权尽归权相史弥远把持,他想到崔与之向来不给自己面子,反对议和,于是生出歪主意。他认为蜀帅这个肥职,应派自己人去才是。他欺骗宁宗说:“崔与之治蜀年,够辛苦的了,况且年纪已66岁,应速诏回来,让他当礼部尚书,才显得圣上关照老臣啊!”并推荐其死党郑损作川蜀统帅。宁宗迈,向受弥远挟制,只好点头答应。
·
*金国潜伏临安的密探,闻知此事大喜,他们都知郑损不学无术,专靠吹牛拍马才爬上高位的,即忙派飞骑往开封大营报讯。金国狼主完颜珣大喜,忙召集大营将帅说:“崔与之帅蜀以来,我们在川陕寸土未得,反而被他招降了延械,损兵数千,又失去兴元府。现应报兴元之耻了。”立即命三路将帅,统兵十万,配合陕、川前线金兵,大举向南宋进攻,才稍安两年的川陕前线,烽烟再起,顿时举国震动。
*再说郑损接到帅蜀的圣旨,即欢天喜地筹办舟船,组织警卫,仪仗队伍赴任。史弥远知郑损在军中无威望,只好亲自组织声势浩大的送行仪式,为郑壮胆。哪知郑损的船队才出长江,便获金兵大举侵蜀的情报,顿感心惊胆战,忙派快马请示史弥远。史也慌得手足无措,只好派快马传书,要崔与之继续留任,组织抗金;又命郑损暂留江州待命。
·
*崔与之正准备卸任,遇此突变,只好一边布置前方将领,全力抗击金兵,一边侍候新官交接。知道崔与之留任,成都百姓和满城文武大喜。崔与之想到川蜀安危,事关社稷存亡的大局,无暇顾及个人得失,即命重要助手洪平斋留守成都。亲自率领温若春、家大酉等一班精干部属,再临前线。马队星夜奔驰,崔帅刚出剑门关,消息已传遍前沿各州县城寨。前线官兵士气大振。
·
*崔与之一行,风驰电掣跑遍前沿四州,亲到丨和尚原、仙人关、大散关等边防重地视察,找边将谈心,了解金兵动态,分析敌情,和大家研究对策。各城头、寨堡重新竖起“崔”字大旗。金营近日已感宋军大举反击,今又见宋军阵地飘扬着崔帅的旗号,探子接连回报,崔与之根本未离川蜀,更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金帅大惊失色,恼羞成怒,连杀了两个谍报官。他又不甘罢手,即派出数支精锐轻骑,偷袭金州外围城寨。
*崔与之亲手提拔的青年将领、都统制吴彦,识透金兵意图,令前沿守将网开一面,诱敌深入,令弓箭手两边埋伏,两次全歼金国百多名骑兵。洋州呼延械知崔帅坐镇兴元,即周密组织一支700多名敢死轻骑兵,月黑风高之夜,偷袭金营,边放火边杀敌,横冲直撞,杀声震天,杀得金兵叫爹唤娘,弃营逃跑。呼延棫出身 *** ,本是金营有名的猛将,得到崔与之安抚招降,委以重任,更激发他的勇气。
·
*经此一仗,有力地打乱了金国大举进攻的部署,只好仓皇撤退了。崔与之不辞劳苦,敢于涉险,将帅同心,又一次安定了川蜀边境。即命拨出库银,犒赏三军以鼓士气。呼延棫笑说:“崔帅一来,就连打胜仗了。”利州都统制张威深有感触说:“呼延将军归宋不久,有些事你还不知呢!古语有云: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
*现有些统帅是瞎指挥的,所以屡打败仗。崔帅却常亲临战阵观察敌情,才能用兵如神。他当年射阳湖平叛,只带两百多人,两昼夜奔驰,巧用疑兵计,分化瓦解叛军,仅三天时间,便把一场险恶的兵变平息,我军却不死一兵一卒。有这样的统帅,谁都敢舍身冲锋临阵啊!”呼延棫、吴彦等听了十分感动,忙率部回自己的营寨去了。
*崔与之回师时,又登上剑门关,休息三天。在边关守将和温若春、家大酉陪同,登临剑阁城楼,立足于川北重要门户的城楼上,面对雄伟的莽莽群山,更痛恨佞臣误国。崔与之心情十分复杂,既心系社稷安危,又深深怀念着岭南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众多久别的亲人。
·
*出任与归隐的矛盾,令他十分烦恼。有感而发,即提笔写下
《水调歌头·题剑阁》词云: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若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地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着一身闲。
梅岭绿荫青子,蒲涧青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随侍的一班幕僚看了,齐声击掌赞说:“崔帅这词,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定必传诵千古的了。”
崔与之回到成都,已近年终岁晚,他深知太平本是将军定,未许将军享太平。现川蜀无事,接任的人很快就会到的,即作好移交准备。果然新年才过,新任的制置使郑损来到成都,任命崔与之为礼部尚书的金字牌御札诏书也到了。崔与之即时移交一切,辞绝蜀中将帅一切馈赠礼物,不受宴请送行,清晨携着家眷和门生温若春,两叶轻舟,顺流东下,回乡了。
·
中途虽有大使在岳阳、桂林拦截,要求崔与之回京就任尚书,崔与之知这是史弥远的安排,一概辞谢,直回广州。郑损到任后骄横自傲,改变了崔与之的防边策略,连失三关,西蜀由此一蹶不振。川蜀人更思念崔与之,把他的画像与先贤张泳、赵扑同挂在仙游阁上,称为“治蜀三贤”,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