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雪
剪纸、绢人、皮雕、葫芦烙画……到目前为止,全市三百余家巧娘工作室中,已有近百件作品入选“北京礼物”。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巧娘博物馆,探寻1700余名巧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寻找就业之路的故事……
2007年,双起翔收林爱幸为徒(受访者供图)
故事——
“捏泥巴”的巧娘成了传承人
“这是巧娘林爱幸的作品,她可是北京‘金光洞’兔儿爷的代表性传承人呢!”在位于东城区豆嘴胡同的北京巧娘博物馆展厅,人们一下就被兔首人身,身披甲胄,竖着两只大耳朵的北京兔儿爷吸引了。
“兔儿爷,作为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既是老北京祭月的一种风物,也是小孩子的玩意儿……”讲起兔儿爷,林爱幸说得头头是道。
“我学泥塑可是从捏泥巴开始的。”54岁的林爱幸回忆:“小的时候,一到年底家家户户要把生产队分到的煤沫子摇成煤球儿。每次干完活儿,当美术老师的父亲就把剩下的一小团儿胶泥分给村里的小孩子。泥公鸡、泥哨、泥娃娃……这成了孩子们的玩意儿,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年幼的林爱幸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爱好,她开始尝试着把小动物捏得更精致,“平时,村里没有胶泥的时候,我就背个小筐跑到煤厂,扎到胡同里去找。回到家,把一块块的胶泥摊在小院里地上和成泥料。”
一个女娃娃天天“玩泥巴”,平常人家眼里“不务正业”的爱好,在林爱幸家却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帮她做模子和玻璃罩,还会给作品拍好照片收藏起来。
19岁那年,林爱幸来到北京泥人张博古陶艺厂上班了,她负责仿制古兵马俑、古唐三彩等雕塑。工作中,她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理解,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92年,开始独立创业的林爱幸,在潘家园一带卖泥人和脸谱,不多的收入除了养家,省下来的钱全都买了学习资料。这种平淡又枯燥的生活,直到2004年才迎来了转机。在当年的农民艺术节上,林爱幸的作品获得了银奖,也遇到了让她受益终身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
至今,林爱幸还记得,她第一次拜访时年七十有余的双起翔老师时的情景。看到她带去的作品,双老师连说“‘好!好!好!’”
在双起翔老师的指点下,林爱幸的技艺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我看得出来,你是真心想学手艺的。想把这门绝活传承下去吗……”2007年11月25日,从不收外姓徒弟的双起翔收下林爱幸为入室弟子。
“要传承和保护好非遗技艺‘金光洞’兔儿爷,还要努力创新。”在拜师仪式上,双起翔老师的话,深深地烙印在林爱幸的心里。
跟着老师系统学习,让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不但常在比赛中获奖,还多次赴巴基斯坦、法国、俄罗斯等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收获了国内外众多行家的点赞。
价值——
为特殊群体找一条就业之路
在西城区木樨地的北京首个巧娘工作室,北京掐丝珐琅彩砂工艺传承人陈方程正在帮学生周薇完成一件新作品。不了解内情的人,很难发现两位心灵手巧的学生其实是听力障碍患者。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工作室,像周薇这样特殊的学生有四五人,在全市三百多个工作室中,这样的女性就更多。
放下画笔,周薇说,“巧娘工作室,为像我一样的特殊群体的女性打开了一扇就业之门。”
“她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在巧娘工作室,掌握了技艺,还能增加收入且丰富了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陈方程介绍,对于部分女性来说,因为家庭、生育等各种原因,带来了就业上的诸多困难。巧娘工作室,就是在妇联的指导下搭建一个给女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平台。
北京市巧娘手工艺发展促进会监事长黄小群介绍,2013年,作为政协委员,她曾辅助妇联界的委员们共同提交了《扶持“北京巧娘”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希望借助巧娘工作室,通过传授姐妹们手艺,帮助她们在家里实现就业,实现家庭与职业的双赢。”
为了带动更大的就业市场,北京市妇联多年来联合众多单位发起直播授课、网络义卖……多种举措让更多的巧娘学会利用网络社会的便捷来拓展营销渠道,实现灵活就业。
据统计,目前,市区级“北京巧娘”已达1700多人,多名巧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百名巧娘及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
解难——
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如今,在巧娘工作室,经过两年系统学习的周薇对彩砂颜色的运用已得心应手……看着手中即将完成的作品,34岁的周薇感慨万分,“在大学,我是学博物馆专业的,硕士又读了传统文化。可毕业后因为听力不好,从事与外界打交道的工作有些障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直到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薇接触了掐丝珐琅彩砂画。中国的传统工艺,五颜六色的彩砂一下吸引了她。从此,她开始自学掐丝珐琅彩砂画,但没有名师的指点的她想迈过传统技艺的一道道关卡太难了。2020年底,北京市残联在各个街道组织了非遗课堂系列活动,希望在市内寻找一些具有手工艺潜力的精品学员,进行重点培养,既能传承非遗技艺,又可达到推动特殊群体就业的目的。
在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非遗课堂上,掐丝珐琅彩砂工艺传承人陈方程一下看中了心灵手巧的周薇。
不久后,周薇进入了巧娘工作室进行系统学习。
“在巧娘工作室,找到了可以用一生追求的技艺和热爱的工作……”周薇说。
“跟着陈老师学习以后,我才知道,润色是有技巧的,颜色之间深浅变化、水和砂的比例、干湿程度……我还记得,当时我绘制一片很小的枫叶,都用了一个多小时,作品终于有了立体感、层次感。”周薇感激地说,“每次,坐在工作室,拿起镊子时,心里特踏实,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成绩——
近百件作品入选“北京礼物”
景泰蓝、花丝镶嵌、衍纸、毛猴……北京巧娘博物馆上下两层面积共计300多平方米,设有展览、销售、培训、直播等多个区域,展出了来自东城等13个区的巧娘作品,十多项非遗作品200余件。
在巧娘独有的妙手和巧思下,不少传统非遗技艺都有了新变化:“金光洞”兔儿爷传承人林爱幸创作出十二生肖版兔儿爷;北京毛猴非遗传承人荣容将传统毛猴推陈出新,令毛猴有了脖子,更令这项非遗技艺与时俱进……漫步在北京巧娘博物馆,可以感受到来她们一双双巧手带动的文化魅力。
在北京市妇联的支持与指导下,北京巧娘手工艺发展促进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推动全市16区成立了巧娘促进分会,建立“巧娘工作室”349家、专卖店35家,研发基地16个。其中,有30类、近百件作品入选“北京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