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东长酒店沐足是正规的吗?,东长集团地址,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东长酒店沐足是正规的吗?,东长集团地址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东长酒店沐足是正规的吗?,东长集团地址

东长安街上的“小街”

入学后的第一场电影是儿童电影院的包场,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东长安街上的这条小街。小街在东单到王府井的东长安街北侧,自始至终没有它自己的街名,属于东长安街的一部分。

小街原本是东单头条,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拆除头条,以后逐渐出现出现一些建筑,从外国人绘制的使馆区地图看,墨西哥公使馆曾经在小街中段某个位置。1958年扩宽长安街,因为小街地势高,遂砌了一堵由低到高的墙与长安街便道隔开,高墙里种植灌木,有假山石,成为路人休闲歇脚的街边花园。小街北侧是一座座老式洋房,南侧的花园绿树成荫,路上没有车辆行驶,是条既美丽又有情调的“步行街”。

小街东口是叫做“东单食堂”的饭馆,饭馆正面半圆形设计和木框玻璃窗,看着有些临时建筑的简陋感,它在东单菜市场东门和南门的把角,因此菜市场大厅有个“拐把儿”。饭馆属于大众消费档次,紧凑的餐桌上有盛酱油和醋的白色粗瓷小壶,筷子放在铁皮筷子盒里,到饭点儿时就餐的络绎不绝,大部分是下火车或上火车的外地客人。

50年代初期,东单食堂还是个卖豆浆油饼的早点大棚,随着需求发展,在菜市场东南角建起东单食堂。食堂除去照常供应早点,还增加了午餐和晚餐。中学时我和几个同学去过一次食堂,记得里面卖的是简单的家常炒菜。70年代中期以后来京的外地人剧增,从北京站出来去王府井和天安门必经东单食堂,因此在食堂吃饭成为外地人首选,大食堂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取消缓慢延时的炒菜,从第一机床厂购进饺子机,卖起了肥膘肉馅儿机器饺子,同时经营凉菜和酒水。几台机器轮番包饺子也供不应求,大食堂和“一机床”合计,机器进行了改造,加快了包饺子速度。开始卖饺子时还按两数个,后来人多忙不过来,大概其一笊篱一盘就上了桌。到了80年代中期,大食堂翻建,改建后的大食堂名称改为东单快餐店,结束大食堂二十年来的历史。

食堂西边是东单菜市场的两个南门,进入南门是蔬菜副食大厅,东门的“拐把儿”成为一个售货小厅。菜市场的蔬菜品种齐全,清晨没开门便有候着的。过年时更是热闹非凡,附近和远道市民都来这里选购年货。我家平日买菜大多在附近菜店,年节时才频繁出入菜市场。住平房的过年时买回去的鱼和肉用盆子扣在当院冻着,住楼房的则用网兜吊在背阴窗外,等到天气转暖,再不舍得吃的东西也吃差不多了。

东单邮电局在东单菜市场西墙外,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北京解放被接管后继续邮电业务。上中学时家人分散在外地,需要我不断地写信汇报我和妹妹的生活身体情况,胡同的老人给插队的子女写信也找我代笔,所以和邮局打交道的经历比别人多些。信一般投到南小街“二店”(南小街第二副食店)对过药店旁的邮筒,取款或取包裹在东总部胡同西口的小邮局,汇款和寄包裹去东单邮局,觉得邮局大些邮寄速度便快些。有时逛东单和王府井顺便去东单邮局送信,玩疯了也经常忘记,一封信在兜里揣好几天是常事儿。

东单邮局西邻是外贸部招待所,两扇灰色大木门不常开,出入走旁边的小门。因为外贸部和煤炭部在东长安街上,东单北大街上还有煤炭部招待所,这样安排大概是为了方便外地来京公干住宿。70年代末我送几个大连退伍战士途经北京,为他们联系的住处就是东单的外贸部招待所。八九十年代,这类部委招待所走向市场,煤炭部招待所成为东单宾馆,外贸部招待所改为对外开放的“金房子”。招待所往西是青年艺术剧院剧场,剧场东侧有廊子,玻璃窗里展出剧照,去儿童电影院看电影会漫不经心地去看相片,但是并不感兴趣,话剧艺术还没轮上我们欣赏。

青艺剧场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人建的国际电影院,“日据”时期挪作他用,日本投降后民国 *** 将房产退还给意大利人继续开电影院,后因经营不善,转手卖给英国人改名为美琪电影院。意大利人虽不善经营但运气好,没两年北京和平解放电影院被接管成了青艺剧场。青艺剧场门前空场宽阔,高于小街二、三级台阶,一直延伸到儿童电影院,其间有一段西式围墙,几栋颇具想象的老旧洋楼里是青年联合会所在地和“青艺”宿舍,还有一个名为“丽通”的狭长百货商店在青艺剧场前的街边上。

儿童电影院的历史比青艺剧场早,因为东交民巷是使馆区,王府井、东单和朝内南小街周边住了不少外国人,为其服务的餐饮娱乐和宾馆饭店在这一带很普遍。儿童电影院是上世纪初期外国人建的平安电影院,建国后成为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儿影”,附近小学校包场多选择这里,记得《小魔桌》、《小铃铛》、《鸡毛信》、《英雄小八路》等一大批儿童电影几乎都是在儿童电影院看的,尤其是苏联童话电影《小魔桌》中的“小魔桌,小魔桌,好酒好菜摆满桌”,在那个物质生活不充裕的年代给孩子们带来许多美好幻想。

儿童电影院西面是百货大楼江苏商店,年少时的记忆不可靠,江苏商店似乎占据一座绿色瓦楞铁覆顶的红色洋楼一角,或者是座独栋建筑,有个露天楼梯通向店内。据说洋楼曾经是法国人建造的饭店,在长安街上很容易发现这座漂亮建筑,80年代途经小街,记得邮电出版社在洋楼里面办公。

我从小生活在胡同,各种平房司空见惯,童话般美丽的西式洋楼于我极具吸引力。小时候走东交民巷,我会站在高台阶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洋楼,楼梯拐角的雕塑,形状怪异的窗子都魔力十足,尤其是楼顶上的小阁楼,我感觉那是个神秘所在。识字以后开始看 “字儿书”,喜欢《小布头奇遇记》、《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大点以后读了马克·吐温有意思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小说,所有的神奇充满想象地塞满脑袋,经常幻想一束阳光照射进阁楼,在布满灰尘的杂物中发现祖父留下的藏宝图。对阁楼的神秘感觉影响了我很多年,以至以后买房选择的都是顶层,真的构建出一间小阁楼,我说那是送给儿子的礼物,后来成了储藏室,一些舍不得扔的物件堆在里面,儿子毫无兴趣。

接近王府井南口是国家海洋局,三层灰色民国建筑,早先是北京电报局,以后成为国家海洋局机关,从有关王府井南口的老照片上可见这座方方正正的三层楼房。

我曾经查阅过老地图,地图显示长安街位置东到东单,西至西单,尚未打通到建国门和复兴门,而从地图标记的建国门和复兴门的名称上看,地图是“光复”后民国时期绘制,因为日本人占据北京后在东西城墙扒开两个豁口,东叫启明门,西叫长安门,日本投降后改为建国门和复兴门。在东长安街北侧小街上有美琪电影院、平安电影院和电报局,电报局位置用“双圈”标注,显然当时电报局的功能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小街在王府井南口是下坡,坡下有出售报刊的小亭子,有卖大碗茶的摊贩,一碗碗凉茶上盖着方形玻璃片,夏天口渴喝上一碗顿感清爽。王府井便道上有老式铸铁消防栓,上面的零部件被好奇的孩子们抚摸得铮光瓦亮。王府井南口西侧还没建起高大的新北京饭店,老京汉铁路局那座三层红砖带廊柱的楼房是北京铁路局,它东侧的稻香春糕点店把住王府井南口迎来送往。

小街和长安街的便道之间是一堵高墙,我们称它高台儿。高台儿内侧种植灌木,有假山石,是北京比较少见的休闲式街头花园,白天为逛王府井的人们提供休息,傍晚则是年轻人逗留场所。

高台儿东起点与东单菜市场靠西侧的南门平行,圆形起点处常堆积尚未清理的菜市场腐烂蔬菜,高台儿由低渐高,在儿童电影院对过位置有通长安街的出口,从小街下十多级台阶可去往长安街上。过了出口,高台儿继续向西,直到王府井南口。孩子们往返东单和王府井乐意选择“惊险”的高台儿,高台儿上是两面慢坡,我从小恐高,从来不敢走外侧坡面,高台儿最高处距离长安街便道高约2米,高台儿平面宽约60公分只可单人独行,遇到对方来人双方必须侧身而过,每到这时,我会首先占据内侧坡面主动让路。

高台儿下的东长安街便道宽阔大气,生长着高大挺拔的大叶杨树,风儿吹过,杨树叶子哗哗作响,秋日里一面绿一面白的巨大叶子随风飘落铺在便道上,我们从高台下去捡“老根儿”。长安街上行驶的汽车不多,有上海牌轿车和苏联的伏尔加、胜利20、波兰的华沙,也有少量美国福特、别克、雪佛兰和苏联的吉姆,偶尔看到一辆红旗轿车驶过,我们会非常激动,大声争论是一面红旗还是三面红旗。

时间到了80年代,那是北京城的最后时光,城市尚未“肢解”,委婉深邃的胡同依旧安静古朴。那时我住在复兴门,工作在建国门,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在东西长安街上迎接朝阳追逐日落。写这篇回忆时忽然想起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的两块匾额“就日”和“瞻云”,那几年不经意间我享受了长安街最美丽的两个时刻,而高台儿上的小街则是十里长街上最迷人的一段。

(作者:三皮)

更多东长酒店沐足是正规的吗?,东长集团地址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