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讲好铜陵故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给读者朋友们,讲述铜陵生姜的故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古铜都铜陵,素有“八宝之地”的美誉,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
铜陵生姜是“八宝”之一。
铜陵生姜之所以成为一宝,不仅是因为它种植历史悠久,还因为它独有的特色。
据史料记载,铜陵生姜种植的传统之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建(今属铜陵市郊区大通镇)、董店(今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境内。其中尤其以新建的大院村、金华村、福光村和大郎冲一带所产的生姜,品质最佳。
铜陵生姜,系蘘荷科多年生宿根植物,作为一年生块茎生产栽培。从其块茎及芽的颜色看,属于红爪白皮姜种,植株长势强,地下块茎肥大,可达1至2斤。姜块表皮薄而光滑,淡黄白色,芽带淡紫红色,俗称“红爪姜”或“紫姜”。由于块茎分枝并列较整齐,块茎累累如猪头,芽生尖尖如佛手,因此,又俗称“排头姜”“猪头姜”“佛手姜”。铜陵生姜姜块纤维少,肉质滑爽而脆嫩,其味香辣,最具特色。
铜陵生姜,是用成熟的块茎(即老姜),作为种姜繁殖。种姜发芽生长,到形成新的地下块茎之后,体内营养物质并未完全耗尽。不但母体不腐烂,而且其纤维组织老化变粗,质地紧实,辣味更浓。此时的种姜,俗称“姜母”或“母姜”。
新生的地下块茎的第一分支,俗称“子姜”。子姜再生出的分支,称“孙姜”,孙姜再生出的分支,称为“曾孙姜”。
人们按照中国人的辈分,给铜陵生姜排辈命名,既形象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不是?
新生的子姜、孙姜、曾孙姜,一般长到8月中旬,就相当膨大了,便可起挖采收。因为这个时候的生姜,还没有完全成熟,人们习惯称之为“嫩姜”。嫩姜皮薄肉嫩,香辣可口,细嚼无渣,最宜糖醋凉拌,随拌随吃。只要品尝铜陵生姜一片,口中的辛香,就会经久不散。如果齿缝间残留姜屑,即使隔夜之后,也会色香不变,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深秋后,姜叶逐渐枯黄,地下块茎已经充分膨大,停止生长,人们称之为“老姜”。
老姜质地细腻,纤维少,皮色白里透黄,肉色纯黄,香浓味辣,耐贮藏,适宜用作调味佐料和加工酱菜的配料,也可加工成药用干姜。
铜陵生姜,主要是生产嫩姜,即通常俗称的“子姜”。嫩姜不耐久藏,因而嫩姜被采挖之后,要快运快销,及时加工成糖醋泡姜、糖冰姜、盐干姜、酱姜、酱油姜什么的。
铜陵生姜,一直以来被视为喜庆宴宾赏鲜的美味珍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传统名小吃。
2008年,铜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铜陵生姜,何时开始种植?
据史料载,生姜原产于东南亚,我国自古栽培,而长江流域又是历史上生姜栽培比较集中的地区。铜陵最迟在北宋初年便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生姜产地之一。
据宋初苏颂的《图经本草》载:“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良”。
《宋史·地理志》载,当时池州列为贡品的方物中有红白姜。所说的池州红白姜,就是指由池州上贡的铜陵所产的红爪白皮姜。因为,宋代铜陵县属池州。明代纂修的《嘉靖池州府志》在记述本府内重要物产生姜时,就明确标注“产铜陵”。
苏颂的《图经本草》大约撰成于北宋嘉祐年间,此时铜陵生姜,便以“池州者良”著称,而见载于当时文献。由此可见,铜陵生姜成名的时间,迄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于开始种植生姜的年代,自然是更加久远了。
宋元时期,铜陵生姜,除了用作贡品和加工成药用干姜远销之外,主要是就地产销,产销量相当稳定。到了元末明初,由于铜陵屡遭兵燹,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导致生姜种植业遭受严重影响,姜农日渐减少。当年陶安(著名学者,当涂人),在题为《过铜陵》的诗中,情不自禁地生出“兵后姜芽少,岩深竹箭新”的感叹。后经明代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明代中叶以后商品性农业经济发展,铜陵生姜种植才得以日趋活跃起来。
到了清初,铜陵生姜,发展成为“远人市贩者居乡”的县内重要大宗土特物产。据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年)纂修的《铜陵县志•物产》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年不下10万担,并以大通为产销集散中心,因而习惯称之为“大通姜”。
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通市场上每年销出的嫩姜,即俗称的子姜,为3万担,老姜约为4千至5千担。当时有大小姜行6家,大的姜行有毕子发、毕荣兴、袁长发等家。他们每年进出姜量都在1万担以上。嫩姜主要销往长江上游的安庆,下游的芜湖、镇江、扬州等地,购者多为各地的大酱园。比如安庆的胡玉美酱园、扬州的四美酱园、镇江的恒顺酱园等。这些酱园购买铜陵生姜,主要精制成酱姜、糖醋姜、盐制干姜和糖制薄冰姜等色味俱佳的姜制食品,一部分销售国内市场,一部分出口远销东南亚各国。安庆胡玉美酱园和扬州四美酱园,用铜陵生姜为原料加工出的精美姜制食品,曾荣获新加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由此可见,那时的铜陵生姜就已经名扬海内外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铜陵生姜产销一蹶不振。1949年,铜陵县仅种姜590亩,产鲜姜4425担。
据《铜陵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铜陵生姜生产恢复很快。到1953年,铜陵县种植生姜达到1156亩,产鲜姜16935担。实行农业合作化之后,铜陵县种植生姜面积基本稳定在400亩左右,总产鲜姜一般为7千至1万担。1959年至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吃粮问题,生姜种植面积受到削减。1962年,种植生姜仅有80亩,产鲜姜2400担。据统计,1962年至1978年,铜陵县每年种植生姜一般在200亩左右,产鲜姜3千至5千担左右。这期间,1969年种植面积竟减至79亩,1967年鲜姜产量竟减至1756担,以致出现产姜之地吃姜难的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有了自 *** ,流通渠道日畅,市场活跃,姜农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铜陵县农业科技部门加强了生姜栽培和姜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指导,从而促使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1988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达到1136亩,产量24680担,与1949年和1978年比较,种姜面积分别扩大近1倍和4.7倍,鲜姜产量分别增长5.58倍和6.7倍。其中高产姜田,亩产已达到40担以上,在鲜姜品质上也有进一步改良和提高。1983年,在安徽省蔬菜评比中,铜陵生姜被评为全省14个名特产品之一,是安徽省指定送往全国农展馆展览的两个名特产品之一,另一个为安庆市潜山县雪湖贡藕。
当年,铜陵生姜大部分是以鲜姜直接投入本地市场零售,或批量售给市、县酱制品厂和大通冰姜厂。此外,安庆、青阳、无为、繁昌等邻近市、县,每年也有商贩来铜陵县收购。大通冰姜厂所加工生产的糖冰姜、糖醋姜、桂花姜、盐渍姜等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和本省各地,而且远销辽宁、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上海、深圳等9个省、市,以及香港地区,尤其是糖冰姜还外销至日本、马来西亚。铜陵生姜名声大振。
20世纪90年代,铜陵县委、县 *** 通过农业“八条龙”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姜产业的发展。1990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1362亩,单产1113公斤,总产1516吨,分别是1978年面积197亩、总产159.6吨的6.9倍和9.5倍。2000 年,生姜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单产1500多公斤,总产3622吨,面积与总产分别是1990年的1.84倍和 2.39倍。生姜种植也向周边乡镇辐射,其中以朱村、钟仓、西湖(今属铜陵市铜官区)等乡镇发展较快。这主要得益于生姜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截至 2000年,全县生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家,主要集中在新建、董店两乡镇,年加工能力达500余吨,已开发出十大系列生姜加工制品,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认证和多项荣誉称号。新建桥南姜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县内第一家实施“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生姜加工企业。2000年,该公司开发的72吨盐水姜首次销往欧盟,叩开了生姜制品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生姜种植迅猛发展,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产量,不断扩大和提高,令人瞩目。铜陵生姜闻名遐迩。
关于铜陵生姜,我曾听我的好友大明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明的老家在董店。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一年,年仅15岁的大明,挑着七八十斤重的生姜,上铜官山去卖。
那会儿,我们农村人称“铜陵市区”为“铜官山”。平时,熟人相遇时,一方面带笑容地打招呼:“你从哪里来呀?”另一方很自豪地回答:“我从铜官山回来!”或问:“你到哪里去呀?”或答:“我到铜官山去!”这里所说的“铜官山”,就是指铜陵市区。至今,村中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还这么说。
大明兄弟仨,他排行老大。
那天,当大明挑着生姜准备出发的时候,比他小3岁的二弟非要跟他同去。说是帮哥哥的忙,其实是想到铜官山买一二只梦寐以求的包子吃。
大明拗不过二弟,便说:“既然你要去,那你也别闲着,你就挑两篮子生姜,到铜官山去卖。生姜在那里好卖不说,价格也高。多卖了钱,就给你和小弟卖包子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想着吃包子的梦想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大明的二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挑着两篮子生姜,紧跟着大明。
乐极生悲。当兄弟俩下一个土坡的时候,大明的二弟不慎连人带姜翻滚下去。头一天才下的雨,坡底全是泥水。幸好,人一点事也没有,但生姜全变成了“泥姜”,一点卖相也没有了。大明的二弟吓得哭起来。
大明忍不住发火了:“叫你别来,你偏要来!这下好了,这些本来很好看的佛手姜,全变成泥手姜了!一路上没有水冲洗,我们又要赶时间去铜官山菜市场,这些面目全非的生姜卖给谁呀?你还想吃包子,我真想给你吃几个‘栗凿’……”
大明的二弟哭得更凶了。望着年幼的二弟,大明心软了,赶忙安慰二弟:“别哭了,事情过去了,你年纪小,我不怪你了。要是爸妈知道这事了,就说是 *** 的。你放一百二十个心好了,不管生姜卖了多少钱,我保证到时给你和小弟买包子吃,我说话算话!”
那年头,大部分农村人对城里人是很敬畏的,大人们想不到也不敢找有自来水的地方冲洗被污染的生姜,更何况当年大明兄弟俩还是两个孩子!
到了菜市场,大明兄弟俩找了个地方落下脚,交了税费后,便开始卖生姜。
菜市场很大,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不到半个小时,大明挑来的生姜就卖了一大半。而他二弟挑来的生姜,脏兮兮的,无人问津。又过了半个小时,大明挑来的生姜卖光了。而他二弟挑来的生姜依然无人过问。
到吃午饭的时候,菜市场里除了卖东西的人之外,买东西的人寥寥无几。
就在大明准备收摊子的时候,来了一位退休老工人。老工人笑呵呵地问大明:“看你俩小小年纪,今天怎么不上学,竟卖起生姜来?”
大明面带微笑:“爷爷!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我们帮我爸妈卖生姜,为他们减 *** 的负担。”
老工人乐呵呵地说:“你看我,退休多年,老糊涂了,都忘记今天是星期天了。这是生姜吗?怎么脏成这样啊?”
大明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来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生姜都泼洒到泥水里了,没地方冲洗!”
老工人慈祥地笑着:“我看是你弟弟摔倒了吧?你浑身上下挺干净的,而你弟弟却满身是泥。小小年纪就知道星期天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还主动为弟弟担责,不容易,也了不起!”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已经是吃中饭时间,你们的生姜还没卖完,不知要卖到什么时候。这样吧,剩下的生姜我全要了。你们早点回去,不然你们父母在家会着急的。”
听了老工人的一番话,大明兄弟俩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称好秆,算好账,大明笑得一脸灿烂,对老工人说:“爷爷,要不是你买这些姜,估计也没人要了,那我们得带回去。父母平时教育我们兄弟,从小就要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你买姜的钱,我只收一半。”
老工人乐了:“小小年纪能说会道,还懂得知恩图报。好,很好!你父母种生姜很辛苦,我不仅不需要你们让一分钱,还要加3块钱,让你们兄弟俩买中饭吃。”
此时,泪水在大明眼眶中直打转。在一旁的二弟早已泪流满面。
大明擦擦眼泪:“爷爷,你的心意,我们领了!额外的3块钱,说什么,我们也不会要的。我们会永远记住铜官山有一位非常好非常好的爷爷!”
老工人疼爱地摸摸大明兄弟俩的头,勉励道:“你们都是小男子汉,可不能哭鼻子哦!有良好家风家教的人家,才能教出像你们这样懂事的孩子。爷爷我这辈子就苦于没文化!知识能改变命运!你们从小就要发奋读书,长大了就会有出息,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大明兄弟俩含着泪把老工人的话铭心刻骨了。
大明没有食言。卖完生姜后,便到当年远近有名的清泉楼买了4只包子,2只给二弟吃,剩下2只带回家给小弟吃。
当时,大明的二弟接过2只包子,便狼吐虎咽起来。第一只包子还没吃出啥滋味来,就下肚了。当第二只包子吃到一半的时候,大明的二弟这才想起大哥还没吃,便开心无比地笑着说:“大哥,这半个包子给你吃吧!”
大明心里一酸,想笑笑,却没笑出来:“你吃吧,我早饭吃得多,现在不饿。再说了,我向来不大喜欢吃包子。”
忽然,大明发现不知何时一位捡破烂的老奶奶一直眼巴巴望着二弟吃包子。大明假装没看见,继续走着。没走多远,大明突然转身,向那位老奶奶走去。走到老奶奶跟前,大明从箩筐里取出留给小弟的2只包子,笑容可掬地说:“奶奶!这2只包子送给你,还热乎乎的,趁热吃,冷了,就不好吃了。”
老奶奶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为自己看错了听错了。当大明把2只热乎乎的包子塞进老奶奶手里的时候,她这才相信这是真的。老奶奶抹着老泪:“小哥哥!你是好人啊!好人有好报……”
回到家,大明把所经历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母。大明本以为父母会责骂他。不料,父母不但没责骂他,反而表扬他:“你作为大哥,做得对,做得好!人穷不可怕,但不能志短,更要有骨气,要有爱心。特别是你自己舍不得吃包子,居然把留给小弟的包子给捡破烂的老奶奶吃,这是舍小义取大义,与人为善,舍己为人,乐于助人,做得非常好,为弟弟树立了榜样!给你2块钱,作为奖励。你们要记住,世上像那个热心帮助你们的老工人那样的好人还是很多很多的,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他的善举,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大明和二弟开心地笑着,就像吃了糖冰姜一样,唇齿留香,心里甜丝丝的。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作者: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