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好声音廖老师是谁(廖 中国好声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好声音廖老师是谁(廖 中国好声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好声音廖老师是谁(廖 中国好声音)

1988年夏天,20岁的廖昌永坐了两天两夜火车从四川来到上海。大雨中,他脱下临行前妈妈一针针缝出的新布鞋,塞进背包。一双赤脚,像走农村的田埂一样,走进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

一晃30年多过去了,廖昌永还在这里。立冬这天,上海降温了,走出汾阳路20号,他裹紧上衣,几步拐到复兴中路,过马路钻进热闹的黑石M+园区,踩过许多飘落的梧桐叶。

落叶季,“梧桐·名家汇”第二季收官,廖昌永带着学生们登台,几十位观众是徐汇区天平街道的居民。这让他想起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曾跟随恩师——被誉为“中国夜莺”的周小燕,在社区为居民演出的情景。

“周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个星期都会去她那儿上课,唱给她听,就是为了检验自己技术是不是变形了,曲目合不合适,唱得对不对得起观众。现在,我依然喜欢课堂,喜欢跟学生们教学相长,因为歌唱是一辈子的事业。”

《声入人心》后,上音报考人数曾成倍增长

一位歌唱家、音乐学院院长,接连出现在《声入人心》《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有人称赞,也有人质疑。

“对我来说,音乐没有高低,只有好坏之分,流行音乐也有不少有品位的好作品。”廖昌永说,“参加这些节目,我有我的私心:我很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音乐。他们视野开阔,听得很多,流行音乐也有灵魂、蓝调、说唱等类别,我想多看多吸收,跟年轻人同频共振,保持年轻的艺术视野。”

周小燕当年也是这样。廖昌永记得,那些年自己从国外演出回来,给周老师带的礼物总是最新的唱片和最新的乐谱,周老师总是乐此不疲地听他讲述全世界最好的歌剧院都在排什么戏。

这也许就是周小燕“不老”的原因。“你知道吗?她95岁的时候,还问家里的阿姨:等我老了,自己不能坐了怎么办?她从没觉得老,即使不能出门,她也总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廖昌永说。

他还记得第一次现场聆听世界级音乐会,是1992年在旧金山歌剧院学习。一个月的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听了多场音乐会和歌剧。在那之前,只能靠听唱片。

那时候太穷了,每个月能吃饱饭已是万幸,没钱买唱片,只能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音响室里反反复复听卡带,直到把它听坏。而到了信息时代,一切都唾手可得。“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我多希望能够晚生20年,重新去学习,相信会比我那时候进步更多。”

廖昌永透露,《声入人心》第一季结束后,上海音乐学院报考人数从1000人涨到3000人,第二年又从3000人涨到6000人,光声乐系一年就有2000人报名。“如果这样一档节目让大家更加亲近古典音乐,何乐而不为?”

《声入人心》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流量”,廖昌永在录节目时就曾对他们说:“我觉得流量和艺术并非相悖,许多大艺术家都与流量相伴。但流量是把‘双刃剑’,你要是把它呵护好了,它是你事业的助力;如果骄傲自满,对自己要求降低,这把剑就会伤到你。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学好每一个篇章,流量才会长久,而非昙花一现。”

唱外国歌让外国人信服,唱中国歌让中国人喜欢

一件中式对襟上衣,一副无框眼镜的廖昌永,讲起中国艺术歌曲,总有说不完的话。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句古话,廖昌永在和妻子恋爱时就深有体会,那时候他骑着自行车,给后座上的她唱过许多歌。

“从人的嗓子里发出的声音,可以有暖色调、冷色调,有轻有响,有快有慢,有色彩的变化。它就是最灵动的乐器,随着感情的变化,可以愤怒、开心、忧郁,也可以幽怨、倾诉、深情。因此,唱歌不是有技术保障就够了,还需要深厚的人文修养,需要对词曲的精准理解和对情感的准确传递。”

1996年至1997年,廖昌永连夺“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三项大赛的第一名。

周小燕曾教导他:不能在国外唱中国歌蒙外国人,也不能在国内唱外国歌蒙中国人。有本事唱外国歌要让外国人信服,唱中国歌要让中国人喜欢。然后才是到国外去唱响中国歌,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通过音乐感受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2019年1月,在瑞士日内瓦,“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首演。廖昌永在热烈的掌声中登台,一首黄自的《玫瑰三愿》开场,琴声如玉,歌声悠扬。与此同时,国画、书法和瓷器作品精心陈列,相互映衬,构成一组色彩斑斓、意境幽雅的中国传统艺术画卷。

后来,廖昌永又把这场音乐会开到了奥地利和德国,欧洲观众连连惊叹:“没想到中国音乐这么美,中国语言这么美,中国绘画这么美,中国书法这么美。”

今天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传承,更要为时代而歌唱

在“梧桐·名家汇”现场,廖昌永的学生、抒情花腔女高音张天洋唱起这首《玫瑰三愿》。没有炫技,情感内敛,却深入人心: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芳华”。

廖昌永说:“这首歌听起来像是在吟唱一朵花的心声,又像是一个女孩希望自己能容颜永驻,实际上歌声寄托着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我们中华民族不要再受到外敌摧残,能够走向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中国人写诗常常借物抒情,《玫瑰三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不输任何德奥、俄罗斯、法国艺术歌曲。”

今年10月,廖昌永主编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乐出版社——大熊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除了采用国际音标IPA注音,廖昌永还参与录制了歌词的汉语朗诵,让外国人也能字正腔圆唱好中国歌。

黄自的《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而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萧友梅的《问》还要早十年。那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年华如水?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垂垂!垂垂!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

廖昌永唱过这首《问》。在他看来,这是萧友梅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是对一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里面有内心的痛苦和彷徨,也呼唤人们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时,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

从《问》《玫瑰三愿》《嘉陵江上》到《幽兰操》,廖昌永细述着不同时代中国艺术歌曲背后的故事。

“这些中国艺术歌曲,唱的是君子的气度、民族的气节,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笔墨当随时代’,今天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传承,更要与时代同行,问问我们是谁,如何为时代歌唱。”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梧桐·名家汇”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吴桐

更多好声音廖老师是谁(廖 中国好声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