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陈氏药膏图片大全(陈氏药膏图片高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陈氏药膏图片大全(陈氏药膏图片高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陈氏药膏图片大全(陈氏药膏图片高清)

陈半坡(1654年-1752年),汉族,河南禹州人,名永泰,字堤明,号半坡居士。其祖辈世代行医,专注于筋骨病的诊治和筋骨疼痛膏药的研制,并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名闻乡里。陈半坡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受家庭影响,年少时便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将来继承家业,将祖传医术发扬光大。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术、探究药理;一方面跟随父辈采药行医,积累经验。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医术的精进,陈半坡在原有祖传药味的基础上多方拜师求教,大量搜集民间土单验方,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积十多年心血,终于研制出专治颈肩腰腿疼痛的膏药。

由于其膏药治疗筋骨疼痛效果奇好,且价格低廉,陈半坡在当地一时间声名鹊起。因其自号半坡居士,当地人便将他所研制出的膏药称为“陈半坡膏药”。

创办堤明堂

陈半坡的家乡禹州,素有“夏都、钧都、药都”的美誉,古往今来,历代先贤圣医在此行医采药,名商大贾在此坐堂开庄,故得“天下药都”之称。1686年(清康熙25年),禹州知州刘国儒多方招来外地药商起药市于禹之南街,多家晋商开设的“洋货棚”专营贵重药材,生意兴隆,招至药商纷纷来禹设店运营。“各地药商,千里迢迢,轮蹄辐辏,驰奔禹州,人担马驮,大小车辆,连绵数十里”,描写的便是当时盛况。

有志将祖传医术和陈半坡膏药发扬光大的陈半坡,在清初名士程宗濂的支持下,创办“堤明堂”。陈半坡秉悬壶济世之心、施妙手回春之术,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不慕名利,关心人民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之人,不分高贵低贱、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百姓称颂“妙手仁心”。陈半坡膏药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闻名,备受百姓赞誉,被称为“颍川神贴”。

岁月锤炼生机勃发

1686年,陈半坡趁禹州知州刘国儒招商之际,在清初名士程宗濂的支持下,以己字为堂名,于禹之南街创办“堤明堂”。堤明堂陈半坡以坐堂问诊为主,经营药材为辅;医德医术为根本,祖传黑膏为特色;求医问药之人时常络绎不绝,渐渐成为海内知名。

18世纪70年代,陈半坡四世孙陈济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堤明堂的经营规模,并研制出陈氏膏药穴位贴,声名日隆,远迈先辈,颍川陈家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杏林世家。陈济民晚年花费十多个春秋整理家中藏书,结合自己多年治病经验著书立说,一为《外科集要》,一为《薄贴余论》,薄贴即膏药;可惜两本著作都在抗战时和诸多藏书一样,在战火中损毁殆尽,残留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

1917年,药铺经营遇到挫折,生意惨淡,经族众聚会商议,推举族里有为的青年陈东方为掌柜。陈东方勇挑重担,将家中全部财产捐给药铺,并多方筹措资金,竭力整顿店务,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陋俗,使药铺顺利度过难关重现生机。经过两年辛苦经营,终在1919年打开僵局,实现中兴。但是,因民国年间战乱、灾荒频繁,堤明堂在夹缝中求生存,再难再现往日辉煌。

七七事变以后,战火频仍,举国动荡,堤明堂经营陷入困境,几近瘫痪。1945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郑州、新郑、许昌相继沦陷,堤明堂迁至禹西山区作小规模经营,直至抗战胜利,方回到原址复业。抗战时期堤明堂多次将药材和膏药无偿捐赠给抗战将士,并让族里年轻人参军,加入抗日的洪流,当时军中流传一句话:不怕鬼子膏药旗,陈家膏药更神奇。

陈半坡黑膏药的制作技艺

陈氏膏药,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书造化,冷水地下。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遵照祖方,黑在熬,亮在搅,增加了更多贴服感,给药直达病灶。

2019年11月18日,许昌市人民 *** 文件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禹州膏药陈半坡膏药项目荣誉当选。

2021年2月20日,堤明堂被评为第七批河南老字号。

更多陈氏药膏图片大全(陈氏药膏图片高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