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老南京人春节的独特传统习俗
▓ 徐建民
春节,俗称过年,老南京人过年,要从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即腊八节就开始算起,直到正月十八。那喒子,南京人过年有着独特的传统地方习俗,概括起来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彩头、盼来年。
腊八之后就是年
南京有句俗语:“小娃小娃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从这一天开始,老南京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不仅要筹办各种年货,而且还要量体裁衣或购置新衣新鞋,同时还要进行年前的各项准备。
腊八过后就是送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老南京人又称“小年”(也称除夕前夜为小年夜、元宵节为小年),要送灶。过去南京的老百姓过日子烧水做饭,都有锅有灶,每家每户灶头还有个小神仙,叫灶王爷。明代以来南京地区祭灶时间有“军三、民四、龟五”之别。送灶时,家家都要准备灶糖和一副香烛并供奉。如今这一习俗随着60年代灶头变煤炉,80年代的煤气包,90年代的煤、燃气管道的兴起而消失。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南京人过年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大年”。每逢春节前夕,即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都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过去的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多,打扫起来非常困难,只好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而如今人们基本都住单元楼房,卫生打扫起来容易多了。掸尘,蕴含了人们“推陈出新”“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愿望。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过头、洗过澡过年。”腊月二十七、八,老南京男女老少都要去理发店、公共浴室排长队理发洗浴,以崭新的面貌喜迎新春。如今,人们基本不需再扎堆外出洗澡了,在家就能舒舒服服地洗上一把热水澡。
除夕之夜大团圆
大年三十(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这四天为“大年”,过年的 *** 便是除夕。除夕,即大年夜,是中国传统春节的重头戏,也是南京市民最忙碌的一天,从早到晚家家户户开始香飘四溢。
除忙年夜饭外,各家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除旧布新上。
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灯笼等,也是老南京的春节习俗。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指朱家子孙永坐江山。从此,每逢春节来临,老南京千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都要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和“福”字,以烘托新年的气氛。如今贴门神、窗花、年画及灯笼等也很少遇见。
南京人的年夜饭,不仅丰盛,而且颇具特色。
一是盐水鸭。被誉为“鸭都”,并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盐水鸭是南京久富盛名的特产,也是南京人的特爱,大小宴席、请客送礼不可缺少,更是南京人年夜饭必需。
二是什锦菜,俗称“十样菜”。除夕前几天,大家小户一片做菜的热闹声,家家炉火通红,灶台热气腾腾。南京人历来有炒什锦菜的习俗,不仅要色香味俱佳,而且还要红黄黑白青五彩缤纷,是过年餐桌上一道既能上台面,又能撑门面的美食。此菜做法十分讲究,每道菜都得单独炒,均炒至七八成熟,再全部下锅汇合翻炒,最后盛入大脸盆里滴点麻油,放在北面窗口或阳台阴凉处,一家人可吃上好多天呢。如今许多南京人家已从过去的10样扩展到18样。
三是大鲢鱼。两条大鲢鱼是老南京人必不可少的年夜菜之一,鲢鱼烧熟后放在长长的盘子里,将剪好的“喜”字放在鱼上,并隆重地摆上桌子。但这道菜不吃只是摆设,因为它寓意“年年有余”,须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可开吃。四是蛋饺。一道相似“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的黄色蛋饺,也是年夜饭少不了的……
爆竹之声一岁除
年夜饭后,老南京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守岁到子夜十二点,这就“辞年”了。如今,人们都在欢欢喜喜的央视春晚中度过难忘的今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南京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的钟声响起,街头巷尾处处张灯结彩,争相点燃开门炮仗,鞭炮此起彼伏,人们在“噼噼 *** ”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表达内心喜悦之情。如今,南京城为保护环境,禁放爆竹,这一传统习俗已逐渐被淡出。
按老南京的规矩,新年第一天人们是不出门的,在家睡个“元宝觉”。起床后纷纷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再喝上一碗糖水。然后再吃上传统的汤圆和“元宝蛋”(茶叶蛋)。在门口见着左右邻居与亲朋好友,必拱手作揖:“恭喜恭喜”或“恭喜发财”。
新年,更是孩子们喜笑颜开的节日,有吃,有玩,有新衣穿,还有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不吉物),也是老南京春节习俗之一。晚辈给在家里的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用红包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以压住邪祟,平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二起,人们便高高兴兴地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表达美好祝愿。已出嫁的女儿们要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地回娘家拜年。各家对于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除给晚辈压岁钱外,还要给每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两个水煮蛋和一个“欢喜团”。如今拜年的习俗除了沿袭以往的方式外,又兴起了明信片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和鲜花拜年等。
秦淮之灯甲天下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把历史上南京元宵灯会的民间习俗正月十三上灯改为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时间被延长到十天,而且要求军民以此同乐。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人们出门赏月、观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狮……老早的南京,元宵节夜晚,常听见街上传来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就要你一根红蜡烛。”只要一听见这吆喝声,孩子们便会统统提着灯笼出来玩。
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有过年。”虽然人挤人、人看人,也蛮喜庆、热闹的。特别是小孩都喜欢到夫子庙买个兔子灯一路拖着跑,老人则要买个荷花灯图个吉利。
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就有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是中国最早的灯会。明初之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也随之扬名天下。现在灯会的范围,又从秦淮流域到夫子庙地区,再扩展到秦淮风光带,但灯会主会场仍在夫子庙。秦淮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会甲天下”的美誉,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声称中国民俗灯会之最。
“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明朝初期,南京人就开始“爬城头”,流传至今已经有650多年的历史。历经明清两代,南京人走城墙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了。如今,这一传统民俗得以延续下来。
《凤凰台上》 编辑/平原 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