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人物名片
董丽丽,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22年被推选为中国 *** 济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四期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济南名师,济南市教学能手,济南市教育学会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痴迷《论语》教育、语文教学教研。一直坚持“阅读,创造丰盈美丽的人生”的教育理念,长期致力于自主快乐的语文学习和“广角体验写作”教学研究。
眉目含笑,淡若春风。一谈到《论语》,气质温婉的董丽丽,一双星辰般的眼睛就更亮了。《论语》之于她,之于她的学生,“就像一道光,明亮,温暖,丰盈和柔软着心灵”。为什么要带领学生一起学《论语》?
“《论语》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种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在校园里、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它。”董丽丽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朵花的花期不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正如孔子所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审视孩子的本性与潜能,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精诚所至,每朵花儿都会应时而开。
——董丽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日益深入,在中小学开设《论语》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副校长董丽丽发现,许多学校还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名句读背,轻整体规划;二是重知识讲授,轻内涵挖掘;三是重道德教化,轻价值认同;四是重内容落实,轻思维取向。
于是,身为业务副校长的董丽丽在校长张绪儒的领导下,从2017年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建校起,就带领骨干教师团队一头扎进了《论语》校本课程建设,一做就是5年。
5年来,在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四重四轻”现象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是否构建起了完整的《论语》课程体系?《论语》课怎么上?课时怎么设置?如何评价?如何在《论语》教学中融入时代元素?……随着访谈的深入,一幅闪耀着经典之光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告别“零打碎敲” 系统构筑“《论语》课程大厦”
记者:众所周知,《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具备哪些开设《论语》课程的优势?针对许多学校存在的“重名句读背,轻整体规划”这一问题,学校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董丽丽:首先,《论语》对齐鲁文化的影响深远,师生有亲切自然的文化接受心理,而且长清区在春秋战国时属齐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坐落在孝堂山顶的东汉石祠至今完好保存着《孔子见老子》石画像,这里流传着闵子骞“单衣顺亲”“鞭打芦花”的故事。其次,张绪儒校长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我个人也非常热爱《论语》,而且学校也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这些都为我们学校开设《论语》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张绪儒校长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完整人教育成就完整学生”的办学理念,并确立了“内心充盈、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精神高贵”的育人目标。我们就开始思考:在“完整人”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如何发挥其培根铸魂的作用?于是,我们就带领一部分骨干教师开始不断发掘《论语》元典的精髓要义、文化内涵、典籍故事等,积极探索以《论语》校本课程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论语》为本体,采用纵、横双向进行体系建构:一是纵向贯通小学、初中和高中,按照学年递进,层层展开,螺旋式上升;二是横向融合《论语》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论语》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的人文修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论语》校本课程是基于《论语》元典开设实施的一种校本化架构和模式。
我们不断深化《论语》校本课程建设,在实践中探索“3+2+N”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与其他载体的融合育人功能,依托一贯制办学优势,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小学段,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突出积累;初中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突出认同;高中段,以增强文化自信为重点,突出思辨。语文作为三大核心课程之一,立足教学实际,将《论语》校本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为:小学36个主题,分布于二至五年级;初中36个主题,分布于七至八年级;高中9个主题,分布于高一至高二上学期。全学段《论语》校本课程共有81个主题,力求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
比如,课程目标如何在不同学段凸显一贯制?我们的设计是一年级上学期诵读具有音律美、图画美的《笠翁对韵》,下学期诵读《论语》金句,二年级起学习小学段《论语》校本课程;七年级起通过体悟,学习初中段《论语》校本课程;高中段《论语》校本课程则突出审辨式阅读,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
记者:《论语》课程81个主题的确定有什么样的依据?具体到每个不同学段有哪些主题?分布到每个年级,是否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何体现其连贯性?
董丽丽:主要依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依托学校办学优势,聚焦于“培育亲切感,突出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以初中段为例。12到15岁是青少年成长的风暴期,也是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人格整合的关键期。比如,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就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课程设计9个主题,如《真情孔夫子•治国篇》《真情孔夫子•修身篇》《真情孔夫子•教育篇》《何以兴邦》《义利之取》《使命担当》《修己达人》《君子的困顿》等,力求以开阔的文化胸襟和深远的文化视野打开学生的心灵格局,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精神、独特智慧,从而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促进精神发育。
为了这81个主题,我反复研究论证,向原山东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陈培瑞、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庆玉等专家求教,十易其稿;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颜渊一样‘欲罢不能’了!我常常感动于《论语》文化滋养的生命力!
拒绝知识灌输 向心灵更深处漫溯
记者: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和“3+2+N”全科覆盖的要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要特别注意杜绝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以免败坏学生的胃口。这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怎么看?
董丽丽:《论语》如一棵千年大树,荫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让这棵大树成为植根学生心灵深处的风景,我们坚持系统设计,立体实施“446”策略。具体如下。
4个原则: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内容理解与价值认同相结合、内涵阐释与形式创新相结合、历史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4条途径:多样诵读入其境(读•入境)、内容解读明其义(释•明义)、内涵阐释悟其道(析•悟道)、价值认同得其神(用•修身)。
6种课型:诵读型、解读型、感悟型、演讲型、表演型、辩论型。学生在品读经典中与自己的生命对话,朝着先贤指引的智慧方向探索实现自我、关怀他人、担当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出路是回归日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那么,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如何结合?我们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例如,七年级上学期,我们针对新生入学后行为习惯的培育设置专题《人无礼则不生》,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等观点,引导学生省察教学区、宿舍、餐厅、观演厅等礼仪,做到“礼”外显于行、内修于心,以外显推动内修,实现“读圣贤书,立君子品”。
记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并将其量化。方案要求各门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于《论语》课程的学习,是否也要遵循这一理念?
董丽丽:是的。我非常喜欢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评价。她说:“儒家的思想,是真正入世的、做人的,一个基本的规范和道理。”传统文化课程对《论语》教育意义的开掘日益深刻,我们不仅注重课程目标的一贯制,而且结合新课标要求,实现了跨学科发展协同化。
《论语》校本课程融合了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英语、体育等学科学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成长生活。思政学科从“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角度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论语》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学科探索双语《论语》教学,主要包括“双语《论语》故事分享”“双语《论语》情景剧”“双语《论语》演讲”“双语《论语》朗诵”等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论语》的“英语范儿”,而且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自身素养奠定基础。2019年寒假,我校部分学生在澳洲研学时自信地与外国友人交流《论语》,更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021年,在长清区田径运动会上,初一学生演绎“礼乐君子舞,大美中国风”,展现出体育与《论语》魅力的和谐统一。近年来,“做《论语》教育,铸完整人格”“《论语》经典跨语言诵读”更成为《论语》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品牌。
融入时代元素 以价值认同系牢精神纽带
记者:2014年, *** 总书记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方面下功夫。但是,要通过《论语》的学习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如果只靠空洞的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据说,你们学校的《论语》校本课程建设尤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来自自身生活或社会的真实问题。你们是如何在《论语》教学中融入时代元素的?在评价方式上是否有创新之处?
董丽丽: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在《论语》课程实施中,我们尤其关注历史元素与时代精神结合。比如《义利之取》课例,教师将《论语》“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公利成大义”的观点与 *** 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人格养成与公民教育和谐统一,激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正确义利观,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遵循学生天性,创新评价方式,我们主要通过“九士升级法”评价学生《论语》课程的整体成长程度:童士—逸士—秀士—彦士—智士—信士—雅士—贤士—名士。采用全面发展评估(60%)与个性发展评估(40%)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发展评估维度,含名句背诵积累量的考查(指向内心充盈)、句意理解与阐述(指向思想独立)、联系生活体验(指向人格健全)、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向精神高贵)。个性发展评估维度,含自主评价报告和创意展示。综合赋予学生不同士别,促进学生量的积累和文化价值内涵的认同与运用。创意展示,比如写、画、唱、演、辩、吟、诵、赛、背、讲、创等。
画:与《论语》有关的绘画作品。如封面、插画、沙画等。
辩:小型辩论会,即就某一主题或人物进行辩论。如,针对《论语》中“孝”在现实中的意义,提出问题“宰予是一个好学生吗”,学生在辩论中不断碰撞思想,阙问质疑,加深理解,深化体悟。
记者:据了解,学校从时间、方法、兴趣、师资等方面都为《论语》课程的学习进行了强化保障。您可否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做的?
董丽丽:一是时间保障。设置大小课时。小学、初中《论语》校本课程大课时分别为72课时、36课时,约占两个学段语文总课时的6%和9%;小课时为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轮流查阅资料,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释义、演讲。高 *** 设18课时,约占年级语文总课时的6%。
二是方法保障。课程对学生课内学过的和自己能猜读的注释,一律省略;但对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常见常用的知识,提供足够充实的、通俗易懂的资源包,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
三是兴趣保障。课程以获得《论语》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为重要前提。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9×10厘米大小的“《论语》宝典”,以口袋图书的形式,方便学生随身携带、随时读背。一体化设计完成了《论语》校本课程教材:小学段为拼音版,包括“原文——参考译文——快乐积累——小故事——《论语》金句”;初中版包括“原文——说文解字——积累与感悟——《论语》小典——名家鉴赏”;高中版包括“原文——注释——评古论今——延伸阅读——名家鉴赏”。插图由学生手绘。每年9月,开展“我为《论语》宝典设计封面”、创意诵读等活动;每年10月,起始年级都会举行“多彩园博园,锦绣儒文化”——《论语》校本课程启动仪式,师生在山水中致敬圣贤,礼赞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