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日前乘联会刚刚公布了1-2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排名情况,相对燃油车行至生命末期,新能源车企虽然日子好过一些,但在销量上也出现了一些分化,显示出当前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排行榜前十的选手表现到底怎么样。
NO.10 华晨宝马
总销量:13705辆
作为唯一上榜的豪华品牌,华晨宝马1-2月新能源车实现销量13705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1.6%,从具体表现来看,宝马X3、宝马i3等车型的快速放量对整体销量的提升带来了较大帮助,最近关于宝马i3主动降价的新闻铺天盖地,超过10万的优惠力度预计会在接下来的销售中带来更强的 *** 作用。
NO.9 哪吒汽车
总销量:16089辆
虽然从2月单月的销量表现来看,哪吒重回万台交付,但1月的下滑还是让其猝不及防,因此1-2月整体合计16089辆的表现出现了同比11.2%的下滑,另外哪吒最近似乎陷入了质量漩涡,部分消费者投诉其续航虚标,要知道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当前最大的痛点仍是里程焦虑,如果后期哪吒不能很好处理的话,后期销量恐还会承受一些压力。
NO.8 蔚来汽车
总销量:20663辆
蔚来汽车在国内新势力阵营中本来属于带头大哥的存在,同时最为丰富的车型矩阵让其拥有了更强的实力,但从1-2月的整体销量情况来看,20663辆的总交付量虽然出现了30.9%的同比增长,但似乎慢慢开始落后于理想汽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理想当前在车型丰富度上还不及蔚来,让出第一把交椅后,蔚来也暴露出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NO.7 理想汽车
总销量:31761辆
本来排在“蔚小理”第三的理想如今渐渐成为了老大,凭借着全系套娃式的设计以及清晰的奶爸级定位,俘获了国内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在1-2月中取得了31761辆的总销售成绩,虽然在产品布局上,当前理想仍然以SUV车型为主,相对蔚来在产品矩阵上还不全面,但其目标群体更为清晰,加上车内更为智能的多媒体配备,都成为其大卖的主要原因。
NO.6 吉利汽车
总销量:32674辆
吉利汽车1-2月取得了32674辆的总成绩,同比去年同期微幅增长5.1%,从具体车型来看,极氪在2月有着不错的表现,当月销量即达到5455辆,虽然并未实现破万,虽然极氪001在开年便因为销售承诺问题被推上了投诉榜前列,但经过后期的处理和优化,似乎销量也出现了恢复,期待接下来吉利汽车在新能源车销量上能有更大进步。
NO.5 长安汽车
总销量:37332辆
长安作为国内一家造车底蕴深厚的车企,也率先实现了电气化转型,但在1-2月的销售中,长安汽车共取得了37332辆的总成绩,虽然入门级车型长安Lumin依然是销量的主力军,但长安深蓝在2月份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在各大车企纷纷开启修复之旅时,长安深蓝在2月出现了环比超过30%的下滑,同时阿维塔的销量也不如预期,看来长安汽车还需要更长的培育时间。
NO.4 广汽埃安
总销量:40292辆
在经历了1月的下滑开局后,广汽埃安在2月成功实现逆袭,最终在1-2月中斩获了40292辆的总成绩,带来销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其在2月实现的一些促销政策,使得消费者于2月进行了集中购车,其中一些车型的增速也相当惊人,比如AION S系列在2月销售了16827台新车,同比增幅达到了400%,但后期如果政策一旦减弱,销量会否出现下滑还需观察。
NO.3 上汽通用五菱
总销量:50433辆
虽然上汽通用五菱在1-2月总销量达到了50433辆并排在第三,但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神车宏光MINI EV出现的大幅销量下滑,主打微型纯电的宏光MINI EV曾经凭借亲民的售价和城市圈代步定位获得了较好的销量,但如今各大车企纷纷开始进入降价大浪潮,就连比亚迪秦PLUS DM系列也降至了10万内,相比之下性价比的降低成了当前五菱最大的问题。
NO.2 特斯拉中国
总销量:60766辆
虽然此前特斯拉的大幅度高频次降价被许多现任车主认为是“割韭菜”,但正打算购车的朋友一定心里偷着乐,从1-2月的表现来看,特斯拉中国共实现60766辆的总销售成绩,同比42.8%的修复表明更多消费者“入了坑”。抛开定价不谈,特斯拉的产品实力还是颇为优秀,极简化的内外设计和更为智能的配置表现都迎合了当前的主流趋势。
NO.1 比亚迪
总销量:316417辆
不知从多久之前开始,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榜首便没了疑问,比亚迪凭借超前的电气化转型和布局积攒了强大的先发优势,凭借着DM混动技术以及刀片电池的加持构建起了更强的竞争壁垒,当前旗下车型又将迎来改款,更丰富的配置升级会为其带来更强的增长动力,但当前国内车市下滑的局面似乎非常明朗,比亚迪还能不能在弱市中创造奇迹非常值得期待。
总结:
从1-2月国内新能车企的销量排行来看,比亚迪仍然牢牢把控着国内的头把交椅,而特斯拉在降价促销下也实现了销量的恢复,第二梯队中的埃安、长安和吉利同比均有增长,新势力中理想渐渐超越蔚来,令人担心的反而是曾经的神车,在当前的价格体系下还能保持多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