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他是村里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却回乡打铁,山里的生活让他更加真实。
湖北利川市有一个叫丰乐的小村子,
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
家家户户以打铁为生,
有的人家有三口盘炉子,
农耕时节,铁质农具需求量大
村里人打不过来,
还要从外乡请人来帮忙打铁。
田欢就出生在丰乐村,
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是村里有名的铁匠,
小时候,每天天不亮,
他就伴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起床,
夜晚煤油灯亮起时,
他又伴着叮叮咚咚的敲击声睡下。
娱乐设施贫乏的乡下,
家里的铁匠铺是他最爱的游戏场所。
在他眼里,那火星四溅的情景,
比过年时的烟花还漂亮、壮观。
人世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这种苦,
而且随着铁制农具时代的结束,
铁匠们连糊口都困难。
自小田欢就被家人告诫,
“要好好学习,千万别去做铁匠。”
田欢倒也争气,
成为“铁匠村”里第一名大学生。
谁也没想到,
这个品学兼优的“高材生”,
有一天竟然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
回到村里,做起了一名铁匠。
“因为这事,父母好几个月都没跟我说话。”
他说,“可只有这里才有我想要的生活。”
田欢不是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
原本他也想遂了父母的心愿,
在城里找份安定的工作,
毕业后,他跑去了首都北京发展。
做过职员、跑过工地,卖过房子,
还曾开过小卖部、卖过“周黑鸭”……
在山里住惯了的田欢,
很难适应都市生活的单调乏味,
也不喜欢处处受制于人的工作状态,
这使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去苏州创意博览会观展时,
他偶然发现展台上,
竟然有一组铁质的茶具,
一打听才知道,
这套铁质茶具的价值近万元,
他的心里突然一亮,
“原来被老家人嫌弃的铁匠活儿,
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如果运用大学学习的工业设计理论,
复兴‘铁匠村’也不是难事。”
这似乎是上天给他的一个启示,
他打消了最后一点回乡的犹豫,
很快辞了职,
回到老家丰乐村,
召集村里的老铁匠们,
办起了“铁娃公社”。
那段时间,
田欢驮着整箱的铁盘、铁碗、铁花瓶……
频繁往返于山村与城市之间,
甭管是开创意博览会,还是工艺品展览会,
只要能有展示产品的地方,
他都想尽办法参加。
慢慢开始有人喜欢起老铁匠们做的铁器,
知道利川“铁匠村”的人也多了起来。。
2016年,田欢开始把制作的重心转向了铁锅,
“城市人喜欢买日本的铁锅,
觉得日本的铁锅质量好,造型也漂亮。”
但他觉得,中国的铁锅质量并不差,
只是大家先入为主,认为日本人有匠心
“我想造一口中华好铁锅,
向人们证明中国铁匠并不比日本差。”
老铁匠们不懂设计,
做着做着就走形了,
铁锅圆口24厘米左右,
误差在1.5厘米之间,
但铁匠们随意惯了,做出的铁锅一把一个样,
面对“不合格”的产品,
田欢从不留情面,一律敲碎重打,
几个月下来,他敲碎了80多口锅。
从热锻打形到冷锻定形,
一口锅光是捶打就要八九个小时,
田欢敲碎了这么多锅,
老铁匠们很不开心,
“欢娃儿,怎么老是刁难我们呢?”
为了跟老师傅们沟通,田欢学会了喝酒,
每次去验货,都要带上一瓶白酒,
一边喝酒,一边打铁,
渐渐气氛和谐起来,
铁锅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因为品质过硬,
“铁娃铁锅”在网上的销路一片大好,
老铁匠们也都夸田欢,说:
“欢娃儿,
你把我们的铁锅都买到大城市去了。”
“铁娃公社”的队伍,
也悄悄注入着新鲜血液,
很多到城里打工的年轻人,
都回到了丰乐村,跟田欢一起做铁锅。
时下的热词叫“逃离北上广”,
终日忙碌的都市人,
似乎都在向往山林中的隐居生活。
田欢说,这个词跟他没什么关系,
“我是个特别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的人。”
他的离开,不是逃离,
而是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北上广”。
现在的他,每天骑着摩托往返
于利川的各个村镇,
找原材料、赶集市,
和村里的老人唠嗑,
还要设计、打铁,
比在大城市时还忙碌,
不同的是,
这一切,都是他热爱的,
可以让他活得更加真实。
田欢
“铁娃公社”创始人,土家族,致力于土家传统工艺复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