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豆沙包语:
在桂林,我甘愿做吃肥走瘦
因为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是
那隐于山水之下的市井烟火气
偶然发现了这条
隐藏极深的桂林市井小巷
300来米,多味热辣
OI
隐匿闹市的「城中村」巷子
XIN QIAO YUAN XIANG
陈晓卿说:“城市如何发展,我不太懂,但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无序又充满活力的市井小巷,只会越来越少。
大排档里光膀子男人围坐喝酒,墙角边菜农的吆喝声,快餐店颠锅的哐当声,阿叔吃力地踩着小三轮,小电驴穿梭人群,白色炊烟里杂夹着油腻鲜香的味儿……
走进这些嘈杂、喧闹的市井人烟,心底却莫名地踏实。生活哪有多复杂,无非柴米油盐,当下有口吃的~
谁能想到,181医院旁隐藏着这么一条“城中村”小巷,离象鼻山公园仅一公里远。它叫新桥园巷,一头连着181医院妇幼门诊,另一头连着安新北路、宁远小学、桂林图书馆。
巷子只有300米长,逼仄的巷子,深处只1.5米窄,一侧是安心花苑小区和单位住房,另一侧是自建房。布局相对杂乱,很多人这片是城中村。
它可以说是181医院的“后街”,应病人、家属的需求,这里很多来料加工餐饮店、和短租房,是它特色所在。
来料加工店里,很多病人家属会搭伙,一人炒个菜凑一块吃。
巷口有直接冠名181的水果店,稍往里走就可看到快餐小炒。
中段宿舍区门口聚集了卖蔬果鱼肉的小贩、便利店、裁缝店、理发店,满足附近居民一切所需,也是最喧闹的路段。
后段三家大排档紧挨一块,近20年的米粉老店则打头承包了另一巷口的烟火气。
O2
走完300米巷子,腰胖了一圈
XIN QIAO YUAN XIANG
- 1 -
· 快餐店 ·
“12块一份 一荤两荤都可以,随便你炒”
10:30~20:00
一排棚房,两家快餐店夹着一间鱼铺一间蔬果杂货店,每到饭点,煤气灶火舌窜起,锅勺咣当响,白色炊烟腾起,百步之外可闻到菜香味。
墙角两边摆满塑料凳折叠桌,到饭点时几乎座无虚席。
靠里头这家开了5年左右,掌勺的阿姨架势十足,“我炒了七八年菜咯,都是家常菜。我们没得在外面饭店吃过,就自己炒的。”
没有菜单,案台收拾得挺清楚,摆列着30多样菜,自己配,想吃什么夹一两点在小碟,阿叔阿姨就晓得了,口味是酸辣还是不辣,交代一声就得。
2荤一素或一荤一素,一份12块,菜任选,米饭管饱。简单一餐又省事又饱腹,附近务工的和病人家属都乐意来此,图的就是个实惠。
我们点了一份莴笋炒炸小鱼仔,和酸菜蒜苗炒腊肠肥肠。大火炒的菜,锅气十足,就是稍嫌油了咸了点,下饭也是真下饭。
- 2 -
· 小巷子馄饨店 ·
"平时都是这附近的人来吃"
06:30~18:30
下午5点多,王姐一边收拾台子一边招呼我们。听说6点半关门,我们赶紧点了一碗馄饨,4元20个馄饨。
她手中动作利落:卷馅、捏皮、下锅,一边回应着我们,得知小店开于05年,王姐的手艺也是早年跟着安徽师傅学的,但招牌并不讨巧地打安徽馄饨字样。
有些许疑惑,但在吃馄饨时豁然开朗了!
比起大多以汤浓掩盖肉香味的馄饨店,在咬开薄皮时那一撮 *** 的肉,还是让一行三人都说这家“肉好鲜”。鲜肉香弥漫口腔,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一碗不起眼的馄饨此刻慰劳了我们工作一天的疲惫。
无辣不欢的,王姐推荐加鲜辣椒酱,那抹辣劲,让汤多了记忆点,也更突出馄饨的肉鲜。那感觉好比,偶然朝死水般的生活投掷一块石头,才感受到波澜四起。
- 3 -
· 卤味摊子 ·
“20年卤味摊,熟客绕大半个城也要来”
11:00~13:00 16:00~19:00
自建房夹缝中的卤味摊,引起了我们注意。两公婆在卖,配合默契,客人也络绎不绝。卖得最火的是猪头皮,40一斤。
熟门熟路的老顾客居多,下班回家带点卤味加菜。天气热,凉拌菜是最受欢迎的。桂林街头巷尾最不缺卤味摊,所以藏小巷深处还能客源不断的,味道自然不差。
当初和亲戚学手艺,一晃就卖了20年了,阿姨说“我一直在这附近摆,大风山、瓦窑那边的都过来的,都是老客。”
我们要了一小块卤猪头皮,切片后,辣椒油、花生和香菜一拌,一份“下酒菜”到手。带去火锅店当凉菜,香辣爽脆的口感,新鲜的肉香,倒是很上口。
- 4 -
· 外婆客 ·
“很多人都说我们家的米粉香”
06:00~22:00
外婆客
又是一家夫妻小店,在巷子里算是“新秀”,却不仅藏着卤水醇香的米粉,还藏着令人艳羡的神仙爱情。
两人年轻时就相识,周姐说:“我17岁就跟着他了”。肖大哥说:“她17,我20。我们95年认识到现在”。
肖大哥商业技校学的厨艺,炒菜炒了20多年。周姐则是在小饭店打工积累的手艺。终于2年前,他们在小巷子开了自己的店,卖米粉又卖小炒火锅。
卤水味道醇香,筷子一捞米粉根根入味。卤菜除了常见的锅烧牛肉,还有红肠,很有嚼头。配菜区除了常见的酸笋、酸豆角和酸萝卜,还有黄瓜丝,为天热爱吃凉拌粉的准备的。
做米粉,是周姐家传的30多年老手艺了。正所谓米粉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专门跑来嗦粉,甚至有人慕名来学手艺,无奈家传不外传。
中午饭点,看到相熟的清洁工阿姨们来聚餐,还有181的部队兵哥哥们。熟稔的拉家常和打招呼声,小店人情味满满。
- 5 -
· 漓江四湖小火锅城 ·
巷子里的20年大排档
11:00~22:00
漓江四湖小火锅城(安新老店)
大排档棚子,横幅很醒目:开业20周年回馈新老顾客,本店消费9.5折。
一长排的圆桌矮凳,大风扇吱吱作响,光膀子男人围坐一圈,等菜间隙每人开一罐漓泉1988,一杯冰啤下肚,白天的高温燥热才慢慢消却~桂林夏夜大排档的中年局也正式开场。
这边也是主打干锅,比隔壁38贵一点。问老板有啥推荐菜,老板一连串报菜名:漓江鱼、板栗鸡、板栗鸭、石斑鱼、田鸡……
那就板栗 *** 。
分量还是蛮多的,加了仔姜调味,垫底是蒜苗,越烧会越香~干锅的乐趣就是一边翻炒一边挑挑拣拣,越吃越上头。鸡肉不柴很入味,板栗也很粉。
吃干锅不喝酒的我们,选择喝奶!去骆芳阿姨店里买的农大鲜牛奶~一口口冰爽醇香。多个城市旅游过你会发现,怎么每个地方都有特产牛奶~
- 6 -
· 三十八火锅 ·
白手起家的夫妻小店
11:00~22:00
三十八火锅
抖音带火的,这条巷子的新晋流量主。店如其名,因大多数干锅都是38元一锅得名。两三人一个锅,平均下来和快餐价格差不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源源不断。
不想做饭,就带一家子点个锅,炒俩菜,晚餐搞定。三五好友小聚,大排档里吃干锅喝啤酒最让人放松了。
我们点了干锅铁板烧,上桌那孜然香汹涌澎湃,锁死我们的目光,一翻荤菜还挺多样:大片五花肉、鱿鱼、鸭肠、鸡胗……
一加热,异香扑腾,米饭已准备好迎接铁板烧的炙热了,香辣汤汁均匀裹住每一粒米饭,又是吃得肚子 *** 的一餐。
厨房门口的大铁锅咕 *** 地沸腾着,田螺在酸笋酸香和紫苏的攻势下逐渐失去警惕,大口吸收酸香咸辣~几乎每桌熟客都要来嗦一份才觉得没白来~
店主是对年轻夫妻,老板姓周,老板娘姓秦,6年前在谈恋爱的两人,一个学厨北漂回乡,一个从单位辞掉工作,一起在巷子里开了38火锅店,就图个“比打工强一点,自由一点”。
但自由的代价便是几乎全年无休,早上5、6点起床,半夜闭店。
回忆起步之初,秦姐声音忍不住哽咽,在经营上常有意见不合,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其中的心酸一言难尽。但他们咬牙坚持下来了,二人从恋爱步入婚姻,小店生意也蒸蒸日上。
- 7-
· 骆芳米粉 ·
“开了20年左右,很多人从小孩吃到带小孩来吃”
骆芳米粉
安新小区这端巷口这间破旧的铁皮棚房,和我们2年前来过一个样,也还是没门头的骆芳煮粉。她曾经可是这条巷子的流量担当,嗦粉队伍能从店门口排到马路上。
时过境迁,桂林电视台搬走,医院老客工作调动,疫情三年等等原因,煮粉店人气大不如前,但累积的口碑延续着。
中午到店,发现掌勺的不是骆芳阿姨,是两个年轻人。问了才晓得原来阿姨去年摔了一跤,加上年纪大了,随后把手艺传给了侄女,阿姨则退居幕后当“技术指导”,经常早上会来“监工”。
吃了10多年的老顾客还是吃出了细微区别,但味道相差不大。年轻人也融入了些想法,少油少辣点,倒也收获了一批年轻回头客。
热气中飘着酸笋的酸臭味儿,红汤泛着点点油光,猪肝粉肠瘦肉覆在米粉上。先喝口汤让馋虫服帖,即可大口嗦粉了。
O3
平凡热辣的桂林市井人生
XIN QIAO YUAN XIANG
小巷子的市井烟火气 ,看似野蛮生长,却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B面。
疫情三年,城市的多区域发展,曾经热闹的市中心也会落寞三分,更何况城市深处那些小巷。
骆芳煮粉的姐姐叹气:“现在这条巷子已经形成了 ,每天中午12点半以后就没什么人呢”。
之前从事旅游业的她受疫情重创不得不另谋出路,虽是接班了老一辈手艺,实则也是生活所逼。
卤味摊的阿姨说:很多住户都搬走了,人越来越少了。生意还是差了许多。但又怕老客户找不着味道。只好夫妻分摊,9月分开始一个在八里街摆摊,一个在留守原地。
38火锅店的周姐姐夫妻俩,双双辞职为守护一份自由,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全年无休地经营着小店。
更别说大多餐饮店几乎都是凌晨5点开始劳作,夜晚11、12点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生活于谁都不容易,有的只是努力生活。疫情下的餐饮人更是咬牙坚持着,才能让日子得以运转一天是一天。
谁说桂林人很安逸,其实很多人拼了命地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只为坚守着一份自己的理想。
-互动一下-
桂林还隐藏了很多市井十足的小巷
快来评论区分享给豆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