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古建之美》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理论力作,汇集了陈从周先生毕生考察、研究、评价古建筑的精华文章。近期《古建之美》入选二月光明书榜。该书按建筑类型分为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四个板块,随文配有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图,以及后人补拍的现摄图片、博物馆珍藏的古建名画等,可作为建筑艺术的典藏读本。
文章既涉及陈从周对中国数十个代表性古建筑的详细考察,同时又对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特征、研究与保护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分析,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在走访考察和研究古建筑过程中写下的兼具知识性与个人情趣的文章。本书挑选出所有关于古建筑品赏的经典篇目,集中呈现了我国的古建之美,展示了陈从周先生关于古建研究所写作的所有名篇。
《古建之美》
陈从周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
— 文史与规制,技艺与格致—
文 / 李振宇
陈从周先生古建研究文集《古建之美》汇集出版,让我们昔日的学生们倍感欣喜。回忆当年从游时,听讲、读书、踏勘、测绘的情景历历在目。陈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可谓博古通今,文理具备,既有中国传统的大学小学相结合研究的态度,又有当代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运用。研读下来,有四个突出的风格。
《古建之美》内页
重视历史文化
先生长于文史资料,认为研究古建之美,必先从文献历史入手。查相关方志,读历代笔记,考碑刻铭文,访掌故传说。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西山东北京河南,南北各地,都在先生的眼里和心里。相关古建筑的沿革流变,兴衰历程,相关人物,往往在先生论文中仅数百字,就讲得清清楚楚。如《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一文,对建筑题记的记录与分析,鞭辟入里,推导精彩,令人赞叹。与古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也是先生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如《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一文,就有独到的观点和史料。
延福寺大殿横剖面图
研究规制格局
陈先生研究古建筑,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联系历史的制度与风俗的影响。梓翁曾经问我们,为什么说“牡丹富贵花中王”?我们答不上来。先生解释道,牡丹是一干三枝,一枝三叶,象征三公九卿,符合古代理想的制度。建筑也是如此,建筑是表达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探究“物情、物理、物态”。他在《恭王府的建筑》等文章中,就表达了中国古代建筑规制格局的关系,同时也关心其中的例外所表达的社会演变关系。
《古建之美》内页
考量工匠技艺
先生擅丹青,观察细致,晚年尤喜绘墨竹兰花。“虽然高下分浓淡,总是新篁得意时”。他对建筑构件的形态、比例、材质和加工工艺兴趣浓厚,总在思考之后讲出非常有意思的看法。文集中《姚承祖与〈营造法原〉》一文,就是对建造技艺和形态流变之间的关联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关注。我还记得当年先生筹款翻印了《匡几图》《燕几图》,今天的旧书网上还能找到。这样的细致入微,在古建筑研究中,非常难得。
《古建之美》内页
追求格物致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短歌行》中的四句。陈从周先生带领师生测绘古建筑,以此改成了四句口诀:眼明心细,找到南北,绕屋三匝,有轴可依。这是运用当代建筑学方法进行实地测绘的原则,要有敬畏之心,仔细观察,在地形环境中找到方位,描述建筑与相邻建筑街道河流的整体关系,画出看不见的“轴线”。陈先生珍视传统文化,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从不保守。比如他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学者伯尔希曼(又译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和梁思成先生用什么相机了解得很清楚;他对拍古建筑室内照片的体会是:用黑白胶卷,配三脚架,16—22小光圈,10分钟慢速度曝光,摁下光圈出去抽一支烟,回来照片差不多就好了,照片冲印出来,比肉眼看得更加清楚;当年他还给我们看过他拍的古建筑玻璃板底片和新老相机。在文集里《苏州宝带桥》一文中,就可以看到先生对古桥的几何形状、材料构成的定性定量分析成果。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余生也晚。入陈先生师门时,先生已经年近七旬,随先生去外地调查古建筑的机会不算多。但我们曾经有幸跟着陈先生去山东泰安岱庙测绘,补充了部分测绘图。也曾奉师命与王鲁民师兄一起去北京、天津、西安、登封、郑州、洛阳、新密、三门峡、风陵渡、永济、解州、芮城、运城、洪洞、侯马、稷山、万荣、绛县、襄汾、临汾、汾阴、平遥、五台、浑源、应县、太原、繁峙、大同等地调研,与王鲁民、雍振华师兄等去曲阜、邹县、兖州、广饶、万德、历城、长青、济南、淄博、青州、潍坊、蓬莱、苏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扬州、杭州、绍兴、松江、青浦、嘉定等地参观,凡五十余地。回想当年古建调查旅程,面对今天先生古建文集,更加体会到先生研究古建筑的风格和指导学生的方法,真是令人感恩、感念、感慨。中国古建筑之美,美在整体格局和人文环境,美在既有规制与权变机动,美在能工巧匠与土木形态,美在格物致知与古今传承。陈先生研究古建筑的观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建筑文化传统,始终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关联阅读—
《品园》
陈从周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