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豆瓣评分8.9的经典爱情佳作电影《情书》,没有感人肺腑、激烈情感欺负的表现,却感动了无数人。难道仅靠温情就能打动人心?它的魅力内核是什么?今天,本文就解读一下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本人讨喜
经典电影《情书》就像一杯美酒,年轻时品它有苦涩和淡淡的哀愁,成熟后品它有甘甜和思念,而人到中年再去回味,心底有暖暖的情感记忆,以及对生与死更深刻的理解。
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这部电影,由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主演,于1995年3月上映。它讲述了女主角博子痛失未婚夫后,始终无法对这份感情忘怀,通过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寄托哀思,却意外收到了一个与未婚夫同名女孩的回信。故事从彼此往来的信中,打开了一份尘封多年的记忆。最终博子通过女藤井树的回忆,得到了情感的释放,而女藤井树也明白了错失的情感,以及对失去和新生的感悟。
影片的剧情、色彩和音乐配合都非常内敛,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却带给观众很多经典画面。导演将影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讲述两个女孩的交集,下半部讲述两个藤井树的故事。安妮宝贝评价这部电影是“樱花般淡淡清香的感情”,但这份感情却并不只是爱情,还包括穿插其中的亲情,以及引人沉思的离别之情。
这部电影的解读已经有过很多的版本,今天我就换个角度来分享它,从情感共鸣点、非线性逻辑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处理方面,解读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内核。并且,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电影中关于对逝者的情感羁绊,谈谈作为普通电影爱好者应该如何解读电影中的“死亡”。
01、情感共鸣点打造:一个回忆爱情,一个回忆青春,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有些感情最是难忘,比如上学时的初恋,成年后的挚爱,以及错失或痛失恋情的遗憾。即使多年以后触景生情再想起,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这些情感共鸣点正是《情书》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不同的情感线索发展,会让看电影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情感共鸣是当你看到另一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产生的与之相同的情绪体验,随着她的情绪发展,而让自己也感同身受地深陷其中。《情书》中博子回忆爱情、女藤井树回忆青春,两个人链接的男人给她们带来的遗憾,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的情感共鸣点。
①爱情的刻骨铭心,让博子始终走不出未婚夫离去的阴影
当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就要走到圆满时,却因为未婚夫的意外离世而不得不终止,博子心情的沉闷和伤感可想而知。
虽然影片中没有刻意的悲伤描述,但从回到未婚夫的房间,触摸他曾经生活的场景,翻看开他的相册,以及给“天国”的他寄去一封信,这种悲伤的克制与忍耐,更加让人感觉情感的深沉。
而面对新的感情时,博子同样是欲迎还拒,她知道活着的人要向前看,但刻骨铭心的爱恋,让他始终走不出未婚夫离去的阴影。
②女藤井树的含蓄,在重启青春记忆中再次品尝到感情的苦涩
女藤井树通过博子冒然寄来的信件,打开了尘封的青春记忆,那段爱情懵懂的中学时光里,因为有同一个名字的巧合,让彼此莫名喜欢上对方。但是,如同多数人的青春恋情一样,两个人含蓄地表达着情感,甚至都不曾敢去表白,而只是偷偷地在书桌后面看着他,或者偷偷把她画下来夹到少有人借的书里面。
年少的时候,爱情没有情深似火的激烈情绪,留在记忆中的都是暗恋的点滴,想要去抓住它的时候,却又随着生活变化而错失了。那种朦胧的情感可能会很快过去,但只要一想起总会心底升起一股暖意。
③两个女人的链接点,却是造成彼此遗憾的同一个男人
李宗盛在《女人香》中写道: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爱情的美好不只是相处在一起的情感满足,那种想要又得不到的才更是让人辗转反侧。
本不认识的两个女人,因为对同一个男人的感情经历,让她们产生莫名的亲近感。博子去找女藤井树,她想要看看这个未婚夫曾经暗恋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而女藤井树通过一封封信,给博子展现了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男人,同时也挖掘出那个男人对自己的情感。
如果他仍然存在世上,可能她们两个会是情敌般的情绪,但因为他的离开,两个人因此链接在一起,没有激烈的情绪和思想发展,有的只是淡淡的精神偎依,以及对过去的思念和忘却。
《情书》中的情感很丰富,除了博子和女藤井树对爱情的回忆,还有秋叶茂对爱情的追求,以及穿插其中对逝去生命的缅怀和遗憾。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就会让观众融入剧情发展中,这种找到情感共鸣的感受,正是电影成为经典佳作的基础。
02、非线性叙事逻辑:不断闪回的倒叙方式,结合旁观者、博子和女藤井树的视角巧妙切换,让影片的多线条交叉叙事杂而不乱
尽管《情书》的剧情线索都集中在男藤井树角色上,但这个人直到下半部分才出现,导演采用倒叙式结构,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把本不相识的两个人,通过非线性逻辑将故事从祭奠开始发展,直到最后完成自我精神救赎。而且通过旁观者、博子和女藤井树的视角巧妙切换,让故事的多线条发展丝毫没有凌乱感。
①从旁观者的视角中,看似突兀却又充满悬疑地把观影兴趣调动起来
影片一开始的画面是雪地上躺着的博子,没有呼吸、没有旁白,长达30秒钟的时间全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通过俯拍和仰拍的结合,情节的悬疑一下把观影兴趣调动起来,而且也借此把影片的忧郁基调定下。
在女藤井树出现时,同样用旁观者视角,没有交代她是谁、为什么出现,只是冷静地看着生病中的女藤井树收到一封信。这种看似突兀的镜头,在悬疑情绪酝酿的同时,又巧妙地转换到剧情推进中。
②从博子的视角中,引出对爱情的追忆,以及另一段故事的出现
影片的上半部分基本都是在通过博子的视角主导剧情发展,她寄出一封本不期望有回复的信,却没想到开始了一段探寻更完整未婚夫的旅程。
博子的视角镜头中,有淡淡的哀伤,有新感情的冲击,也有寻找情感释然的需求表现,种种情绪推进过程中,把她对未婚夫追忆与羁绊刻画的丰满而生动。
③从女藤井树的视角中,把青春的懵懂爱情呈现出来,完成彼此情感释然
女藤井树的视角下,不仅有两段故事的链接,以及青春伤痛的回忆,还有对亲人和生命的探索。
从收到陌生信件的好奇心,到回信的俏皮,在信件往来的镜头中,她是一个小心翼翼的女人,不接受送信人的追求,也没有对勾起回忆的情绪起伏表现。
而在逐步深入青春记忆中,穿插着父亲去世和爷爷歉疚的画面,把更为复杂的女藤井树情感呈现出来。她喜欢同名字的男孩吗?她为什么不愿主动治疗?她在害怕和期待什么?
通过男藤井树将两个女人的经历链接起来,而不是单一的视角展现,其实是导演岩井俊二拍MV出身的优势表现。他忽略因果关系、时空关系,由旁观者视角叙事设置悬念,再通过两个角色视角下的剧情发展,在巧妙的视角切换中流畅地让多条线索最终又聚合到一起,将思念、青春、伤痛,以及对逝去情感的释然糅杂在一起,成就了经典的叙事方式。
03、镜头语言的处理:物哀审美下的唯美镜头,诗意地展现了爱情的深刻与美好,平淡之中反而更加耐人寻味
导演岩井俊二的很多电影,留给观众的都是青春、唯美、纯净的印象,再深入去理解还有一些人性的剖析和探讨。就像这部电影《情书》中,有人看到爱情的真挚与遗憾,但也有人去思考死亡与人生。那么《情书》有哪些耐心寻味的镜头呢?导演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①物哀文化的审美,让整个影片的情绪平缓却饱含深情
物哀审美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渗透到生活的细节里,影响着审美能力的形成。这部电影中更是充满了这种淡淡的“哀”的情绪,比如影片中的这些镜头:
博子躺在大雪中屏住呼吸,然后又伫立在雪中,漫天雪花中把影片的忧郁情调表现出来。在男藤井树发生意外的大山前,博子一遍遍大声哭喊“你好吗”,把哀情寄托在大山上,更通过大山来表达情感的无奈和遗憾。诸如此类的镜头中有很多,物哀审美的文化和情绪下,影片的景物、人物内心表现都包含深情,却又保持冷静的克制。
②诗意唯美的镜头下,隐喻的出现给观众留白更多想象空间
导演一开始就将白色作为影片的基调色,整个镜头中到处都是大雪的白色,而白色有着强烈的纯洁心理暗示,与影片表达的爱情主题相契合。导演将这个色彩控制到几乎所有的室外场景中,只有少量的其他颜色配合情节发展,让唯美与诗意结合起来,成为强烈的个人风格。
这种风格给观众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少年男藤井树倚在窗前低头看书,洁白的窗帘将他时而遮住,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朦胧的记忆里这个画面充满故事感。
③没有情书的“情书”,却从始至终充满了爱意的传递和表达
电影名字的“情书”,在影片中初看并没有发现,博子与女藤井树的书信往来,是在讲述彼此了解的故事,她们之间的书信算是“情书”吗?
其实,这封“情书”可以理解为导演将博子爱情故事、两个藤井树爱情故事,以及生者与亡者之间情感寄托的一种传递和表达方式,它包含了真挚的爱情,也有懵懂的暗恋,更有对亡者的思念之情。“情书”不能简单理解为名词上的释义,而是扩散为更博大包容的爱意。
导演对《情书》的镜头语言处理,创造了很多的经典,甚至连音乐与情节的结合,在后来的很多电影中被借鉴使用。除了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其实更在于导演本身的电影风格,以及思想上对情感、人性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如此才能让观众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体验,或沉迷其传递的情感,或自我深思生命的意义。
04、基于经典电影《情书》,结合岩井俊二导演的风格,谈谈作为普通电影爱好者应该如何解读电影中的“死亡”
岩井俊二导演的多部电影中,都有关于“死亡”的描述,即使纯美如《情书》,不仅有男主角状况的先天设定,更在女藤井树家庭中出现对其父亲死亡的剧情。除了物哀文化的影响,电影中为什么要加入这么多“死亡”的情绪呢?作为普通电影爱好者,我认为可以从尊重逝者、心灵洗礼和情感释然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爱的表现是尊重,无论坚强面对还是痛不欲生,都不要浅薄对待死亡
逝者离去带给生者的苦痛,其实并不需要刻骨的铭记,更不应该去埋怨或责备,而是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沉湎心中而不影响接下来的人生。
男藤井树的祭奠中家人情绪的淡然,与女藤井树父亲葬礼时母亲扑倒棺材上的痛不欲生,以及亲戚、朋友谈论他们死亡的轻松。不同角色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不同的,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此无所谓,反而是不同心境和身份下的尊重表现。
②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应当从中感受心灵的洗礼,更体悟到情感的可贵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死亡是唯美的,少有激烈的悲痛情绪表现,多是安静平淡地接受。正是这种沉默面对死亡的情绪,反而更体现出面对死亡时心灵的冲击和洗礼。
博子对于男藤井树的离去久久无法忘怀,她与其家人的淡然不同,而是回到他曾经的房间触物思情,并从中找到让情感延续的“写情书”方式寄托哀思。
而这其实是她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虽然是否因为样貌相似问题产生困扰,但这个更像是导演刻意安排让其接受情感释然的方式。根本上,博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体悟到情感的可贵。
③勇敢面对逝者的离去,积极拥抱新的情感和生活,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走出爱的回忆与探索记忆的过程,既是向昨日情感的温情告别,更是勇敢面对死亡和积极拥抱新生的开始。
博子通过寄托哀思完成探寻的过程,最终在他离去的大山前大声向他告别。而女藤井树的病重,在爷爷与母亲的争执中,完成了他们对父亲离世愧疚情感的释然,女藤井树也在病床上轻声表达对逝者的对话。“你好吗,我很好”简单的一句话,却充分表达了情感释然的勇气,以及走向新生的决心。
因此,当我们面对生命的离去,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继续生活?其实,通过岩井俊二电影对死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应当更积极去对待它,理性看待世事无常的变化,感性面对新的挑战。不沉湎哀伤而无法自已,去拥抱新的情感和生活,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
总结一下
在爱情面前,很多人都曾经迷失,认为拥有爱情的全部才是幸福美满,但紧紧抓住爱情就会幸福吗?当爱情不可避免消逝时该如何释怀呢?电影《情书》正是将爱情的拥有和失去忧郁地表达出来,直击青春中的那些敏感的伤痛记忆,让观影者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
当然,《情书》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这些,本文还从非线性叙事逻辑、镜头语言的处理方面,分析了它的成功之处。在第四部分,基于该电影中对死亡的描述,并结合岩井俊二导演的风格,谈了作为普通电影爱好者应该如何解读它。
世事无常,我们应当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纵然爱情的美好让人留恋不舍,但它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必然和全部,接受生命的脆弱和变化,勇敢活出自我才能掌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