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图说:今天的柳钢,已经是中国钢铁产业巨头】
1958年,国家为支持广西建设,决定在广西设立三大工业区——在南宁设立江南工业区,在桂林设立瓦窑工业区,在柳州设立柳北工业区。
广西当地派人赶赴东北工业基地和上海,请求支持广西工业发展。1958-1966 年,从沿海及北方老工业基地迁入一批工矿企业,调入一批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
为了留住他们,广西决定,上海迁广西企业的职工,继续拿高于广西工资的上海工资;上海迁广西企业的职工,爱人是农村户口的,到广西后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到工厂当工人。
在这样的全力支持下,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柳州联合机械厂、柳州化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柳州建筑机械厂、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柳北水厂等十大工业项目开建,形成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结构,同时也奠定了柳州重化工业的基础。
1960年,在城市规划方案中,柳州被定位为“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交通枢纽城市”。
当时十大项目中没有任何汽车企业,但柳州的汽车产业却从中涅槃重生。
“柳江”奔涌
从柳州机械厂分离出来,并于1958年在柳州郊区河西村破土奠基的柳州动力机械厂,最初生产船用发动机,后来自主研发生产拖拉机。1966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开创了拖拉机时代,并以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于1978年跻身“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
【图说:“丰收”50型拖拉机是当年柳拖主打产品】
同时期,原先的柳州机械厂与其“重续旧情”,在1969年全国掀起的第二轮“汽车热”时接受广西 *** 的下令,与柳州农业机械厂联合生产汽车。
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参照苏联货车的外形,广西第一辆130型载货车终于试制成功,命名为“飞跃”牌,使用茶油作为燃料。在受邀参加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礼汇报时,“飞跃”更名为“柳江”,从此打上了柳州制造的烙印。
【图说:试制柳江牌汽车】
1973年3月31日,经上级批准,柳州农业机械厂正式挂牌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汽车制造厂”。
此后,“柳江”牌汽车被纳入当时 *** 计划生产的重点产品,逐年批量生产,1969- 1980年共生产7098辆。1981年2月 17日,经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批准,柳汽首批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现了由“柳江” 牌、“广西”牌汽车向“东风”牌汽车的转型。
1983年1月起,柳州汽车制造厂被划归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由东联公司具体管理,成为二汽紧密联营厂。12月9日改名为“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柳州汽车厂”。这正是今天“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即东风柳汽的前身。
可以说,“柳江”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两个厂的命运,也改变了柳州的工业发展模式。从那时起,柳州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如奔腾的柳江水一般势不可挡。
从“三菱”到“五菱”
不过,时代的变迁让柳州拖拉机厂陷入了困境。
因为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国家进行体制改革,农用机械不再由农机局负责“埋单”包销,柳州拖拉机厂一下子风光不再。为了生存发展,工厂一度实施“以杂养专”的政策,被迫转产万家牌缝纫机、织布机等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柳州拖拉机厂一直在苦苦思索。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农机部军工局引进一台日本三菱小货车,组织国内相关厂家研究攻关。虽然“相关厂家”没有轮上柳州拖拉机厂,却让柳州拖拉机厂意识到,微型车符合当时国内对低端客运、货运车型的强烈需求,是企业转产的好选择。
柳州拖拉机厂顶住压力,引进一辆日本微型车,开始了自行研究。
此时的柳州机械厂恰好同样瞄准了微型汽车这一目标,在1981年研制出了270Q系列微型汽车发动机,两家企业携手同克难关。
围着一辆外国微型货车,柳拖人拆下2500余种、5500余件零件,一件件手工测量、绘图。在那个缺乏精密测量及制造器械的年代,他们硬是凭借着一股子倔强,用机床车,用锤子一点点敲打,在1982年1月造出第一辆万家牌微型货车,开启了柳州微车制造的时代。
直到今天,1964年从广西铁路局政治部调到柳拖任副厂长、厂长的丁叔(原名姜公望)还记得当年转产过程中发生的四件事。
第一件事:1981年4月,当时 *** 广西壮族自治区乔晓光书记到柳州来,听取厂里的工作汇报后,明确鼓励柳拖转产,面向市场。
第二件事:柳州市为了帮助柳拖面向市场找产品,把轻工局、纺织局、商业局、银行、财政局等一起召集到厂里开会,帮柳拖出谋划策。
第三件事:对柳拖转产汽车,当时厂领导班子也有分歧。后来市里把厂里的领导、党委全部请到市委开党委会,统一思想,这也是很少有的。会上,大家把想法摆出来,最后做出决定同意转产,这对柳拖是最大的支持。
第四件事:柳拖转产初期,厂里穷得揭不开锅。区里的财政厅根据区领导的指示,同意厂内把所有积压的拖拉机折价变卖,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这才让柳拖解决了“吃饭”问题。
“没有这四件事,我们的转产,任我们有多大的本事也很难。” 丁叔后来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回忆说,“正是因为有了 *** 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我们员工的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我们才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1985年,广西梧州人沈阳从昆明铁路局开远分局助理工程师任上加入柳州拖拉机厂,一开始在检查处担任科员。他记得那个时候柳州为了发展工业,“不拘一格用人才”。为引进人才,柳州实行“三不要”,即不要档案,不要工资关系,不要工龄;后将“三不要”改为“五不要”,即不要档案,不要工资关系,不要工龄,不要党籍,不要政绩。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来柳州工作,担当重任。
【图说:当年带有书生气的沈阳】
此外,市 *** 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职工成才,通过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广西工学院,举办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不能不感叹,在那个时代,难得有一个内陆三线城市有着如此开明的氛围和发展的锐气。
这极大地扶持了汽车产业的发展。1985年,工厂实际生产汽车4224辆,工业总产值7323万元,超额完成了“小货车达到3000辆,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的5年调整设想。
这一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成功转型微型汽车。1987年,微型汽车厂又开始引进日本三菱汽车的技术、设备和散件,生产出首批微面客车,因为质量好,产品还被列为“免检产品”。这一年,由五个菱形组成的新的标识被正式注册启用。
【图说:当年五菱“参考”的正是日本三菱L100】
它的车标一开始沿用的是万家牌缝纫机的“W”标志,后改为宝石型。之后,一位名叫韦宏文的年轻大学生对在用的五菱商标图案进行了重新创意,新设计的图案由五个菱形组成“W”状,与“五”的拼音首字母吻合,加上又形似鲲鹏展翅,雄鹰翱翔,象征着五菱的事业不断发展。该车标沿用至今。
微型汽车厂蒸蒸日上。1996年,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柳州机械厂也并入了五菱。近40年后,兜兜转转,两家企业又合到了一起。
不知桂林,不可不知柳州
其他伙伴也“殊途同归”。
像1969年年底筹建的柳州特种汽车厂(原名柳州冶金汽车修配厂,又名柳州有色冶金机械厂),原以大修汽车为主,但在1979年开始转产,当年12月试制成功第一台8吨黄河液压汽车起重机,这是广西第一辆汽车起重机;1982年,推出LZT362黄河自卸车和铝厂专用车系列产品。
1958年由500位来自上海华东钢铁厂的工人师傅创建的柳州联合机械厂并非为工程机械而生。1960年年初,建工部分配给柳州联合机械厂的试制推土机的任务,让它从此找到了方向,成为今天鼎鼎大名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柳工集团。
此外还有一家专用汽车厂——柳州市汽车改制厂,于1989年在柳州呱呱落地。它就是日后加入中国重汽集团的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至此,80年代的柳州在汽车产业实现了“转型三部曲”——从农机产品转型载货车,从拖拉机转型微型汽车,从修配厂转型汽车生产。
柳州的汽车工业会同“时风”花布、“两面针”牙膏、“都乐”冰箱、“双马”电扇、“芭蕉”氧化锌、“双力”吊扇及在 1984 年就开发出的“汉龙”电子计算机,让柳州在改革开放中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它在当时的风头,桂林都只能甘拜下风。更不用说今天的广西首府南宁。
【图说:“两面针”让很多人记住了柳州】
1986年,广西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1个,柳州市占8个,其中就包括柳州钢铁厂、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市印染厂及柳州汽车厂。
90年代初,柳州又成为全国最早进入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城市。
放眼中国,发展得好的城市大约有三类:一类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第二类是沿海城市,第三类是资源型城市。把一二线城市在脑海中过一遍,不在以上三类之中的大概只有“苏锡常”,而这三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甚至比一些沿海城市更好。
不得不说,很多城市的兴旺是近水楼台、向阳花木。柳州却是三不沾:非省会、不沿海、没资源。它硬是靠着工业突围,闯出了一片天。
与此同时,五菱也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极力活出了一副励志的模样。
—————————————————————
关联阅读
《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
陆 *** 编
吴晓波 创作指导
王千马 何丹 执笔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
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
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