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澄城廉政史话
澄城,居河洛之间,背延安而面关中,土厚水淳、风和俗美。旧志云县人精神:“有强毅果敢之资,无骄惰浮靡之习。重农事、勤女红,俭约朴实,拙于服贾。士则悦理义、好读书,仕则尚廉介而贱乾没”。相传,尧舜禹时大贤伯成子高归隐并葬于澄;唐时名相魏征封于澄城王庄一带,裔后世居澄城。廉洁之风自上古而来,代代相因、绵延不息......
谏良言以治世
魏征是一个廉政坐标,也是澄城谏官的源头。因魏征故,澄城王庄镇古称郑公乡(魏征被封为郑国公),子孙居住的村庄也因此改名为太贤村(太贤既大贤)、良辅河村。澄城古有魏征衣冠冢在王庄镇太贤村,县城南门外有魏郑公祠,代有修葺,今尚有宋、金、元、明、清各朝重修魏郑公祠的碑刻、碑刻拓本数通。自魏郑公始,魏氏澄城一支多正直敢言,唐、宋、金等朝代有封赏。魏氏家风氤氲,而渐成一县之气质,直谏者前赴而后继。
不世之臣——魏征。魏征,字玄成,性谅直,知无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尝以古名臣称之。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及薨,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金代澄城《魏郑公祠记》中认为:不世之臣魏征嘉会不世之君唐太宗,而建不世之功贞观之治。
有祖风——魏谟。魏谟,魏征五世孙,澄城王庄镇良辅河村人。事唐武宗、文宗、宣宗三朝,历任右拾遗、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等职。文宗时,一日,李昂索看起居注,魏谟回答:“记注兼书善恶,以儆戒人君。皇帝只要一心为善,不必看记注。”李昂说:“我尝取观之”,魏谟又回答:“已往乃史官不守职分,皇帝看记注,史官必有所讳避。所书善恶不置,何以取信于后世。”李昂以为是。宣宗时,魏谟任御史中丞,任内依法处治驸马都尉杜中立枉法贪赃一案,权贵为之缩气。议立太子关系王位更替,一般大臣都不愿开口,魏谟一当宰相就请李忱议立太子,为人所敬重。 魏谟遇事直言无所顾忌,逝后,李忱曰:“魏谟有祖风,朕心悼之。”
二百年来无此官——韩一良。韩一良,明崇祯时寺前镇西观人。任陈留知县时,重稼穑,作有《劝农歌》,同时兴办学校,修孔祠,推行教化。有诗赞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来无此官。”以清官第一,擢为户部给事中后,慨然上疏《整饬文官爱钱》,直言“试问今之世局,何处非爱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并言,“上至督抚、道府,下至州县并佐领、科道两衙门之职务,各有定价、俱以贿成”直指朝廷上下买官卖官的腐朽乱象。崇祯帝闻言大悦:“朕阅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鲠可嘉,当破格擢用,可加右佥都御史、吏部尚书。”崇祯左右亲信,多与贪污有关连,故意要他当场指出贪污的人与事,他一时奏对失措,触怒由检,而革职。后悄然离京返里,居土窑,作《遁窟说》以明心志。
姚大架子——姚堃。姚堃,号廉山,嘉庆六年中翰林。居官敢言,所奏皆切中时弊,十年之间由郎中做到监察御史。嘉庆二十三年奉命巡视北城,“厘剔宿弊,内外肃然”,涉嫌疑案,无以自白。某权要授意:“姚堃如谒我,可以无事。”他说:“做朝廷官而依附某人,我姚子方不为也”。姚堃善书法,某权贵得一名扇,嘱姚堃书写,姚堃鄙薄其为人,有意放着不写,权贵奈何不得,谓“姚堃好大的架子”,因有“姚大架子”之称。
石道立本是嘉靖间澄城一书生,但在编撰澄城首本县志时,直言澄城县政之弊病。在谈到当时的税赋时,一方面说县衙及差人随意加税,“今吾邑两税,动逾数万,科额纷沓,无可稽考”。另一方面说税负不均,“奸民巧为规避,求快所欲,由是轻者多在豪家,重者偏归细户”。知县出钱请石道立编撰县志,不帮知县美言以流芳,偏要秉笔直书而言政失,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直谏吧。
行善政以为民
澄城地处偏狭,沟壑纵横,虽有关中之名,实无关中之实,自古号“难治”,但历代澄城官员多恤民生疾苦,兴利除害,广受称颂,仅唐以来的封建社会,老百姓为之建祠树碑者就有十几人。
澄城历代官员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明代澄城《刘公嘉禾碑》对“民本”的叙述可谓鞭辟入里:“夫人民者,天之心也。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守令之职,亲民为近”。徐政,明宏治中澄城知县,“明敏庄毅,处事皆有纪律,教民植桑蚕耕织,暇则亲履原野,凡陡坡畛陷,率民修理。夜则巡视街坊。案无留牍,狱无宿囚。李自成部陷其家乡滨州,树标于门,此清吏也,秋毫无所犯”。“教民植桑蚕耕织”、“凡陡坡畛陷,率民修理”,可谓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亲履原野”、“夜则巡视街坊”可谓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徐效贤,明嘉靖时澄城知县。旧县志云:“询民疾苦,访求利弊,简催科,息斗讼,兴学校,修武备,浚井泉,完城廓,秩神祠,营公署,垦久荒之田,恤无告之民”。因他在城内凿井得水,时人称之“徐公井”。在任四年“衣不重裘,食无兼味,死于任,市民为之罢市”。无论兴学校,修武备,还是浚井泉,完城廓,秩神祠,皆是兴民利、保民安、淳民风的为民之举,今日可见的城隍庙神楼,县城城墙遗迹,王庄、寺前、尧头城墙遗迹依然可见徐公当年的丰功伟绩。上世纪70年代的澄城县委书记张宏图身上同样显示了深厚的群众感情。1972年,春耕大忙季节,地区“革委会”要澄城为石堡川水利上劳28000人,他认为水利是长期工程,不能贻误农时,澄城上劳不足4000人。地区“革委会”某副主任,亲身来澄坐阵,要县常委会立即作出上劳决定,并以去年澄城少交公购粮问题施加压力,常委会开至次日凌晨,仍无结果。暂时休会后,他连夜写长信一封,向省委反映情况。十余日后,《陕西日报》头版加按语:“领导走上第一线,劳力摆到第一线”全文发表了他的原信,支持大抓春耕生产,引起很大震动。
前后任“接力奋进”、“知错就改”的美谈。事业发展,非一人一时之功,错则改之、正则因之,方能长续基业,翻阅县志,几则前后任事例值得玩味、思考。徐效贤和敖佐是明嘉靖间澄城知县的前后任。徐效贤修城池,敖佐增修郭城;徐效贤申请建设名宦祠、乡贤祠,敖佐动工建成;徐效贤修整庙学、社学,敖佐“考选教读、训迪子弟,已济济可观”;徐效贤首倡修志并成粗稿,敖佐差人细加编撰并付梓刊行。两任间,前任规划,后任实施;前任申请,后任建设;前任建设,后任完善,不计个人虚名,一张蓝图绘到底,受益的则是澄城事业。近二十多年来澄城的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同样承前启后,接力奋进,使澄城发展起累土而为高台。十二届县委“五龙腾飞、五业并举”(卷烟、煤炭、建材等五类工业),十四届县委“一带三园”(农业科技开发带及三个园区),十六届县委“三基地一中心”(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铝电新材料产业基地、有机果畜基地、渭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十七届县委“12346”发展战略(追赶超越一个主题下,走出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六条路径)虽横跨20多年,但始终贯穿了富民强县的中心思路,“五龙腾飞、五业并举”是传统农业县产业重心的工业化尝试,“一带三园”是工业经济的园区化实践,“三基地一中心”是园区工业的新兴化提升,“12346”是与时俱进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深度转型和全面提升。承前任之基础,完前任之未就,据时势之变化,而补前任之不足,成共同之伟业,实为澄城之幸。
张斗耀、杜国渐是澄城明天启间的前后任知县。张斗耀知澄城时,不顾“兵岁频繁,户口凋敝更甚,四乡之民望澄以为苦海”的实际,不向朝廷陈述深重灾难,请求发粥米赈济,反而急征赋税,引起民变,为县民王二率领农民所杀。继任者杜国渐一改前任恶政,县志载“催征不扰、缓急宜民,当时称为宽平,后念追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斗耀、杜国渐之因果,值得我们警鉴。
严律己以修身
古之官吏,亦师亦帅,以德为师,以能为帅,修齐治平,以“修”为本。回望历史,在澄城这块热土上也不乏安贫乐道、清廉自守,严己宽人、勤政爱民的名宦贤臣,县志中,离任仅足路费,苦贫不能治丧,捐俸禄以为公事、劳死任上者就有多人。
潘友直,遮路人,元末秀才。随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策划有功,明初任工部尚书。为官处事勤谨,衣食俭朴,告老还乡时,朱元璋赏赐甚厚,尽都散给军士,仅携书数卷与妻乘驴上路,一路不受州县迎送。朱元璋闻知,赐终身受乡晏。居乡,不进官府,不涉官政,依薄田数亩度日,出门乘瘦驴,且怡然自得。死后,嘉靖间入祀乡贤。
金时,澄城县尉赵规,“明足以察奸匿,义足以恤贫乏,威足以正强梁,勇足以破枭贼.....”颇有政声,但当得知县人要“立祠塑像,纪功金石”时,即“正色让之”曰“念愚才识浅薄,为一尉职。况连年干旱,民几失业,盖治有所失,其过非鲜,安敢将此致治以传永久乎?诚非表善,实为长恶!”“即榜禁罢去”。有绩不显,有功不居,可谓高风亮节。
世事轮回,千年一瞬,国体由封建而为民主,官员由“父母”而为公仆,但廉洁之风始终是支撑社会进步的“正能量”。魏征虽远走千年,但其力行并发扬的廉政思想却在古徵大地生根发芽。魏征主编的《群书治要》,这一“用之当今,足以鉴揽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在宋代就已失传,但在千年后,又与澄城因缘际会。上世纪90年代由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群书治要》,后由陕西魏征研究会会长吕效祖、澄合矿务局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耀武等3人主编,考证勘误、分篇今译,而成《群书治要考译》,使这一修齐治平、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得以传承。民主制度下,廉政建设主要由个人自觉变为制度约束。澄城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为共和国的村级廉政建设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被全国人大写入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历届县委、县 *** 不慕虚名、实事求是,维护群众利益,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做到了以澄城利益为先,以百姓福祉为上;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干、带头赶、带头严”,提效能、转作风、强落实,“清明政治”伴随着古圣先贤的远响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