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醒着做梦表达什么意思,醒着做梦这首歌绝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醒着做梦表达什么意思,醒着做梦这首歌绝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醒着做梦表达什么意思,醒着做梦这首歌绝了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

嗨!你好,我是晓菁,今天开始我会跟大家分享《认知觉醒》这本书。我会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分享我对于这本书的所见所想,以及为此而展开的行动。话不多说,这就开始。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本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内容。

往下看之前,请先评价一下近段时间的自己,有没有报一些线上或者线下的学习营、健身营,或者培训班?有没有买很多的理论或实践的书籍?有没有在想,我需要学习、需要上岸……无所谓什么都好。

再想一下,刚才的那些事情,完成的有几项?

如果你觉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天选的那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曾经也以“醒着的睡着的人”来评价自己——工作努力,生活惬意,但却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潜藏的危机。

身边朋友的生活的突变,让接近不惑之年的他警醒:人生不能这样过活!不要被动承受,而要主动创造!

由此,便有了这本《认知觉醒》。作者将这本书献给所有希望成长的人,帮助他们了解到底层的成长规律,并内化出属于自己的认知驱动力,实现真正的成长。

你好,我们的大脑

重复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所以,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个全新的、清楚的认识,作者建议我们从了解大脑的进化历程开始,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

人的大脑历经几亿年的演变,形成了三大部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出现在爬行动物时期,主要表现就是条件反射。比如,遇到危险就跑,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等等。情绪脑出现在哺乳动物时期,主要用来表达和传达情绪。比如,恐惧帮助规避危险,兴奋增加捕猎的专注,伤心引起他人的关心等等。而理智脑则出现在人类诞生时期。主要表现为“思考”。而“理智脑”是人类独有的。

《认知觉醒》内页配图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拥有“理智脑”而沾沾自喜。原因是,本能脑和情绪脑都已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和发展,早就如成年人可以随时掌控我们的身体。相对于它们来说,理智脑就如同襁褓里的小婴儿一样,即便再“聪明”,除非大力“哭喊出声”,否则,很难引起身体的注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我们做出的很多决定往往是出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性。因为,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大脑的掌控力要远远大于理智脑,并且,这两重大脑帮助人类躲避险境,并活到现在!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毕竟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生存。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而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理智脑的“思考”需要耗费身体的大量的能量,会使人类处于“被吃掉的险境”,所以并不为本能脑和情绪脑所接收。所以,到这里,作者指出,所谓的“目光短浅、及时享乐”并不应被现代的我们所鄙夷,因为,这只是人类的几亿年进化而来的本能而已。

既然会被本能所控制,那我们又该如何获得成长呢?

作者指出,三重大脑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我们要运用好这一关系,让自己能够脱离混沌,实现主动觉醒,科学成长。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他的著作《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用进废退”的观点。这一观点指出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而人的大脑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即“神经可塑性”。经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长期训练某种技能,大脑中负责这种技能的区域会进一步巩固结构并产生新的神经连接回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活络”的科学解释。

所以,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要主动觉醒和成长,让理智脑尽快变强,强大到足以管理并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为我们想要的目标而行动。

比如,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 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打败焦虑的往往不是令人痛苦的意志力

近两年的“打卡”风潮席卷我们的朋友圈。我们经常能刷到谁谁跑步打卡、早起打卡、学习打卡,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天天“阅读打卡”。看到这一阵阵的打卡风潮,我们的内心是否也有加入打卡大军的“冲动”呢?

作者在书里也提到了自己在刚开始有觉醒意识的时候,为了快速成长,他会把每天的日程排的满满的,并且报各种的课程,买一堆的书,希望通过快速的学习和阅读,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但是,一阵忙碌之后作者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课上不下去,书读不下去,也没有看到任何变化与转机,无法获得结果的焦虑感日日困扰着他。

直到,他将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的认知,对焦虑的根本原因进行罗列分析,找到了引起自己焦虑的根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我在作者的文字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也是不断报着不同的写作课,不停地买着书单推荐的书,却从不动笔,只是指望着通过这些行为有一天自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在我看过了虚舟的《复盘》后,我才第一次清晰的认识到“行动”才是获得“人生第二曲线”的关键。自此,我从一百字的小短文开始练习,通过看书,要求自己不断输出,渐渐地,我也能写出几千、几万字的长文,并且获得了他人的认可。

而这样的行为,就是作者指出的“耐心”。

这里的“耐心”并不是我们儿时受教时听到的耐心。那时的耐心通常是指对抗、坚持、强大的意志力,没有耐心则意味着羞愧、可耻。

而这里讲的耐心则是一种认知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对三重大脑的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了解到缺乏耐心乃是人之常情,而我们只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就能打败焦虑感。

这里的认知的规律有以下两点:

1、复利曲线规律,实现量变到质变。

竹子用了 4 年的时间,仅仅长了 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 30cm 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 15 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在土壤里积蓄扎根,为它以后的生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个经典的“竹子定律”足以说明复利的意义。

2、在舒适区边缘的“拉扯”,找到上升的空间。

“舒适区边缘”就像我们打的疫苗,用于对抗病毒的疫苗。刚打下去的时候,效果是最强的。过上几年,一检查抗体显示“弱阳”,这个时候,就要来一针加强针,以此巩固并提升身体的抗病毒能力。

我们一旦觉察自己游走于“舒适区的边缘”,那就给自己来一剂“强心针”,让思维和行动都积极起来吧!

将以上两点放入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学习需要的一些“微习惯”来改变现状。

一方面,学习不能仅仅是“输入”,更要做到“输出”。这样才能将知识做到真正的内化,否则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学习是持续的曲线性上升,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性上升。任何的学习都是“越学越难”,不会“越学越简单”。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明白,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输入和输出,不要被旁杂所干扰。所以,风物长宜放眼量!艰难的时刻,他人选择放弃,而我们会选择坚持。

如何获得耐心?

在我们对大脑的结构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后,作者在这里给出了几点建议:

1、坦然地接纳自己。所谓的焦虑、不完美都是天性,是正常的,而我们争取认识它就好。

2、延时满足。不要跟自己对抗。一切事情慢慢来,放过自己,就能轻松前行。

3、面对困难,别意气用事。我们要做到用理智脑去主动思考,从而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认同理智脑的想法,并为之提供行动。

综上,作者在这章中告诉我们,我们一切的想法、行为都源自我们的大脑。认知觉醒的底层建筑是认识并了解我们的结构,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日常遇到的很多的令人焦虑的“糟心事”。

用一颗平常心来唤醒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成长的边界,所以,别再做那个“醒着的睡着的人”了,我们一起来认知觉醒,觉醒认知吧!

《认知觉醒》第一章思维导图

首发原文链接:《认知觉醒》01:别做那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更多醒着做梦表达什么意思,醒着做梦这首歌绝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