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产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是什么结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产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是什么结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产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是什么结构

2022年,产业地产的主题是「寒冬」。

当被问到过去一年的业绩时,相信绝大多数园区人都会用「困难」、「煎熬」来作总结。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大家对2023年的产业地产市场似乎多了那么一丢丢期待。

岁律更迭的意义,在于每一个起点,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虽然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未来,但每个人都会对未来有一些猜想。本文根据已知的信息,对2023年行业的变化做一个预测,供参考。

正文:

Part.1

复苏需要时间

希望在下半年

随着国家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步淡出。

但我们知道,经济复苏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大疫三年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会马上消退。作为产业地产的「甲方爸爸」,地方 *** 的日子同样难过。一方面,税收增速放缓导致财政收入大减,很多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巨额的抗疫支出以及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已经榨干了 *** 的财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日渐艰难。

2023年,虽然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总基调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下,财政支出强度势必有所增加。但与过往不同,如今地方 *** 的债务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已无太多杠杆可加。2022年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要继续抓实化解地方 *** 隐性债务风险」,意味着2023年地方 *** 仍要收紧裤腰过「紧日子」,而平台公司在举债方面也将继续受到严格的约束。

因此,可以预见,2023年,凡是需要地方财政大量投入的、给地方财政造成压力的、不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项目,都会继续调整、转向或消失,非紧急的 *** 采购项目将会暂缓,合同年限较长的还可能面临延期付款或违约。而对于产业地产行业来说,2023年可预期市场回归确定性的第一步应该是先恢复流动性,项目经理可以飞往全国各地与 *** 谈项目、招商人员可以随时出差拜访企业、 *** 干部可以空出时间来搞经济、抓产业。至于赚钱,可能要到下半年、甚至明后年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机会。

Part.2

民企开发难上加难

疫情以前,恰逢地产的「黄金年代」,拿到地就意味着赚钱。机制灵活、敢闯敢拼敢搞关系的民企,在飞速上涨的市场上横冲直撞。包括华夏幸福、亿达中国、宏泰发展等一干民营企业凭借手头的标杆项目脱颖而出,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对比招商蛇口、上海临港、张江高科这些国企也不遑多让。

然而,近两年,随着房企债务危机的持续蔓延,叠加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产业地产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面对数额惊人的投资和难以启齿的回报率,不堪重负的民营开发商们,纷纷选择战术性撤退,有的收缩规模、有的忙着转让。反观一向低调行事的国资,却开始了疯狂扫货模式,「国进民退」之势愈演愈烈。

抛开国企民企之间的优劣之辩,产业地产行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大项目较量中,国资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在行情不佳时,这一差距还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民营产业地产商无外乎三条路可选:一是「打不过就加入」,像中国宏泰一样,直接卖身央企;二是避开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去层级稍低的三四线城市或县镇一级,这些城市的竞争并不激烈, *** 对投资商几乎来者不拒,总能找到落脚之处;三是抱国资的大腿, *** 园区平台或 *** 嫡系做重资产开发,拿利润大头,产业地产商转做后端的服务,如规划咨询,招商引资、运营服务等,赚取服务费。

Part.3

产业地产再添新势力

金融机构开启「扫货」模式

产业地产行业永远不缺少新玩家,去年是突然爆发的能源企业,今年则很可能轮到手握重金的资本方们。

经过三年疫情,我国园区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行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差、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投资边际相对安全。另一方面,收购园区资产在政策上也迎来利好,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提出「要统筹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资产,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积极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对金融机构来说,园区资产是最佳标的之一。一方面,产业地产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具有持续发展的确定性;而从投资回报看,优质办公资产即使在市场下行期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园区资产,增值性远远领先于内地整体市场。随着产业园Reits的投资价值逐步受到资本市场的挖掘和认可,可以预见,2023年,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他们会着重收购一些位于一、二线城市,质地优良、利润率稳定的园区资产,通过主动管理、提升资产品质、优化租户组合,实现项目增值,然后打包成金融产品对外发售。

Part.4

各地开始限制「大杂烩」园区

主题产业园受热捧

早年,我国传统的产业园区几乎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在政绩和利益的驱使下,园区更多追求企业的数量而非质量,把各种企业拉在一起,东拼西凑成了一锅。即便一些园区绞尽脑汁,在名字上加上XX主题产业园、科技园,但骨子里还是摆脱不掉「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思维。在这样的综合性园区,企业大都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分工协作,自然也就无法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更难以培育出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

近两年,疫情的爆发使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巨大冲击;欧美国家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更是倒逼中国必须走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便成了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提出「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水平、长远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高度」。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进入产业地产赛道,行业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园区细分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 *** 甚至开始限制园区的产业方向,比如东莞便明确提出「产业定位原则上要是「一主两副」(明确1个主导产业,规划发展的其他产业类型不超过2个)」。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进来做园区。

可以预见,2023年,园区的打法不同往昔:从注重出租率到注重产业内容的一致性、产业链的完整性;从强调分割销售到产业运营、产业投资、产业孵化;从关注快速周转到关注资本闭环......新建产业园要面向未来产业,精准和聚焦地为产业进行赋能,促动产业资源的高效集聚和整合;存量园区亦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耕,针对细分产业特点,精准搭建产业配套体系,用精细化的运营服务去解决地方 *** 和入园企业真正的痛点。

Part.5

「引外资」新的元年

政策迎来全面开放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再结合近期各地纷纷出海抢商的大动作,可以预见,沉寂了三年之后,2023年,我国将迎来吸收外资的元年。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在全国企业数中占比约3%,却创造了五分之二的对外贸易、六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以及近十分之一的城镇就业,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在过去的三年,疫情对存量外资及增量外资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防控举措阻碍了人员的跨国流动,线下招引工作一度停滞;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资本投资趋向谨慎保守,外资投资速度放缓;疫情管控导致部分外资外撤,制造业迁往东南亚、南亚...

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中国 *** 对外招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地方 *** 来说,在内资招引极度「内卷」的大背景下,政策开放为招商引资提供的新的思路——与其在国内有限的产业资源上争来争去,不如在国际大市场上找投资;另一方面,虽然近几年欧美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经济技术的封锁和打压,但资本逐利的本性不会变,经过几年的蛰伏,目前外资已经有了回暖的信号。

*** 也已经意识到当前招引外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022年10月28日,两部委公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版)》。而在2023年,国家势必会密集出台更多开放政策,以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接下来,哪一个省市能够提前布局、从制度、管理、标准、规制上利好外资,就能抢得先机。

Part.6

工业厂房「一房难求」

2022年,广州、天津、合肥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立市」的战略目标。就连工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的深圳,也提出要「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

近些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众城市开启了「去工业化」运动,集体追逐起了看起来更高大上、GDP带动更强的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当行业红利期消退,企业收缩投资,越来越多地方 *** 意识到,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所谓数字技术只是空中楼阁,要保持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必须发展工业制造业。

在「工业立市」的大背景下,这两年,厂房类产品在产业地产行业可谓一枝独秀,当研办类产品空置率居高不下时,厂房却是一房难求,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工业用地极为稀缺,成了城市的核心资产。

2023年,随着工业的重要性更上一层楼,厂房的价值将会进一步提升。未来有两个可能的趋势,一是「工业上楼」将在一二线城市普遍推广。2022年11月16日,深圳提出将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5年向企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这相当于每年增加2个蛇口工业区的面积,给其他城市开了一个好头;二是工业制造将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因为一线城市工业用地有限且价格高昂,因此必须在极为稀缺的土地上配置高技术的轻生产,而更多的大型制造业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Part.7

「未来园区」时代来临

在数字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园区发展形态不断迭代升级。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撑上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园区创造了更多可能。

未来园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来运营,二是未来产业。

所谓未来运营,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园区服务的提档升级。比如,搭建园区大脑、包括数字底座及综合态势、全流程监督管理、运行感知分析等智慧应用,汇聚各项企业数据、传感器数据、政务数据,支撑各项智慧应用;同时,利用大数据可视化互动展示设备,提供园区总览、企业管理、企业服务、人员车辆统计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关于未来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说得很明确,2023年,国家将在五个产业方向上发力,一是新能源、二是人工智能、三是生物制造、四是绿色低碳产业、五是量子计算。而未来产业的培育是一项重大工程,不是某家企业、某个 *** 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比如,龙头企业提 *** 业资源、提出需求并负责产业化落地;高校利用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研究资源优势,做基础创新和应用基础创新; *** 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配套,多方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成为2023年重要的产业趋势。

Part.8

资本招商更进一步

过去招商引资的认识是先找项目,由项目带资金落地, *** 用土地使用权和优惠政策与企业交换。但现在越来越多实践表明,资本在载体和项目间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方面,当今前景最好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自动驾驶、5G技术等,基本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所以新兴产业的招引,不仅要拼认知,还要拼资本;另一方面,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工作,广义上就是借用投行思维去做项目招引。2022年,合肥把培育「头部」放在首位,出资引领、拉动产业,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巧用资本市场以小博「大」,以大带群,成为了城市经济增长的黑马。有了合肥的成功经验,2023年,各地资本招商势必更加普及。

Part.9

纯轻资产非常难

近年来,参与轻资产竞争的企业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产业地产商,中介机构、房地产商、科技企业撸起袖子抢食的比比皆是,甚至国企、央企也纷纷下场「降维打击」。在这片修罗场中,上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国家队,中有自带项目、深受 *** 热捧的科技集团,下面还有啥都敢承诺,啥条件都答应的中小企业,行业「内卷」令人发指。偏偏这个行业门槛又不高,一个外行做两年也能自称「专家」。竞争者众+门槛低,利润自然不能与前些年同日而语,哪怕你有特殊秘籍,也只能赚点辛苦钱。

因此,2023年,想做纯粹的轻资产很难很难,因为基本没有利润空间。所以未来的方向仍然是轻重结合,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对的项目上。即先以轻资产模式进入,一方面熟悉区域,看这个地方值不值得投资;二是和地方 *** 搞好关系,便于后续谈到更好的条件,等关系理顺了,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品牌基础和人脉基础,再谋划拿小型开发项目。

Part.10

园区将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是中国房地产的大趋势,产业地产作为房地产的重要分支,代表着房地产的未来转型趋势,势必在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

总结:在经历了今年这样严重的经济困局之后,对2023年还是应该怀有期待。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随着交流通道的逐渐打通,相信会走出一个比较实在的回暖态势。

更多产业地产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是什么结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