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引言:
自古以来,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原因多样化,有因为文化差异的,君主想开疆扩土的,资源掠夺等。当然,也有纯粹是看你不爽就攻打。要说“莫名其妙”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桩。
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之间的战争数不胜数,也是现代人口中讨论最多的时期,更是秦国在同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时期。不过本文要说的这场大战,是发生在楚国与吴国之间,起因是为了一点桑叶,没错就是养蚕用的桑叶罢了。为了一点桑叶两国不惜兵戎相见,一个成语就此诞生。
一、成语“卑梁之衅”的由来
公元前518年,当时吴国的边境城市是卑梁,楚国的边境城市是钟离。古时候关于边境的划线不能非常精确,奈何在边境线上又长了一颗桑树,所以这颗桑树到底是吴国还是楚国的,十分模糊。
这天,一个吴国的妇女和楚国的女孩因为采桑叶而发生了争吵。吴国的妇女认为桑树是我们国家的,楚国的女孩则认为桑树是她们国家的,两人为了一点桑叶,从吵架进而变成了掐架。
吴国的妇女因为身材彪悍,对付一个楚国的女孩绰绰有余,所以便占了上风。吴国妇女抢回了她的“战利品”,得胜而归。打了败仗的楚国女孩就不乐意了,气冲冲的跑回家告诉了父亲。
女孩的父亲脾气暴躁,听闻女儿受了这么大的委屈,立马抄上家伙带了几个小伙直接越过边境,堵到那个吴国的女人家门口,要找人家算账,结果却出了人命,这下事件升级了。
吴国卑梁的官员是个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我就先打你钟离。卑梁的父母官也不上报朝廷,直接就带着部队队去到钟离的行凶者家中,把这家人全部灭口。
事件再一步升级,被杀的措手不及的楚国也派出了部队,这次楚平王亲自率兵,踏平了吴国的卑梁。紧接着,吴国的君王也怒了,你打我难道我就不还手吗?所以又派兵攻占卑梁,还攻打了楚国的钟离。
为了一点桑叶,两国不惜兵戎相见,也就此一个成语诞生了:“卑梁之衅”。就是因一点小事而引起的大冲突。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虽然吴国和楚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但因为一点桑叶,两国就不惜兵戎相见的,算是历史上最奇葩的战事起因之一了。但也侧重说明,养蚕也在当时是重中之重的农产业。
二、中国古代养蚕技术
在讲述这场大战之后,我们也来了解为何“桑叶”能重要到成为两国之间大战的起因,那还要从古人的养蚕文化开始说起。
中国以“丝国”和“丝绸之路”闻名于世,也是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作为古时候发展经济方面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丝织业,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丝织业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繁荣。纺织品是人类“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那么纺织品就必定离不开养蚕提取蚕丝。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已经切割过蚕茧,也就是桑蚕蛹期外面那层白色的囊状保护层。在还没创造出文字之前,传播文化的来源就靠传说。根据民间流传,养蚕的发明是黄帝的妻子在黄河流域推行养蚕,后来就传播到了各国。
但是根据近代出土物中发现最早的丝织物碎片是在5000年前,总之中国各个民族都有蚕业,古时候的人们有着共同点就是:“养蚕可以养家”。
养蚕是非常讲究环境的,在古籍《蚕赋》中就有提到:“温室即调,蚕母入处,陈布说种,柔和得所”,和“爱求柔桑,切若细缕,起止得时,燥湿是候”。养蚕也讲究规律性,《昌言》中也明确的指出:“寒而饿之则引日多,温而饱之则引日少”。
这些都足以表明,养蚕是门技术活,如果在养蚕的过程中蚕生病了,或者蚕茧的产量很低,那么就要考虑灵活运用低温条件,想要延迟卵的孵化时间,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可以增加一年左右的饲育次数,养蚕不是靠运气的。
关于蚕,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我们都知道,蚕是节肢动物,但由于蚕的头胸部和马有些相似,所以古人编造了蚕是由马变来的故事,把蚕和马的关系紧紧相连,“马头娘”就由此而来,其形象是由一个长着马头的女子。后来人们在养蚕之前都会祈求“马头娘”,寓意有个好的收成。
蚕吃什么?那就是桑叶。想要采摘新鲜的桑叶,就需要在晨起露水干了的时候采摘,等桑叶干燥之后就可以喂养蚕了。
并且茧丝的质量还和桑叶的品种有关。在《分门琐碎录》上这样记载:“鸡脚桑叶华而薄,得茧薄而丝少;白桑叶大如掌而厚,得茧厚而坚,然每倍常。”
三、古人的养蚕风俗与艺术
1、传说
关于蚕,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我们都知道,蚕是节肢动物,但由于蚕的头胸部和马有些相似,所以古人编造了蚕是由马变来的故事,把蚕和马的关系紧紧相连,“马头娘”就由此而来,其形象是由一个长着马头的女子。后来人们在养蚕之前都会祈求“马头娘”,寓意有个好的收成。
2、禁忌
古人在养蚕期间,也是有禁忌的。比如在养蚕的时候,古人会用红纸写上“蚕月知礼”贴在门上。这时候是不允许外人来访的,就算朝廷要挨家挨户的税收,也禁止去蚕户的家中,哪怕是怀疑有犯人在内也不许进。
如果不懂得这些风俗的人乱闯进了养蚕的室内,人们会认为这样非常不吉利。等人走之后,养蚕的主人会泼一杯水在外面,然后准备一些酒食在蚕室里面祭拜,以祈求蚕神的原谅。
3、剪纸和泥塑
老鼠最喜欢夜间偷食,这也成了养蚕的一大危害。为了防止老鼠,古人会去集市上买来一些泥塑捏成的猫,或者用红纸剪成猫的形状,放在蚕室中,以求可以这样抵御老鼠前来。不过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无用的,但是用剪纸和泥塑做成的猫形象,却一直流传在民间。
4、赛船
传说农历3月16日是蚕神的生辰,蚕神托梦给人们说因为蚕没有桑叶吃,快饿死了,所以叫村民赶紧买多点桑叶,用船送去。后来村民就会在农历三月举行赛船,成了一种文艺活动。
5、艺术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是人们抒 *** 感的一种方式。关于蚕的诗词有将近一千多首。养蚕不一定就会丰收,有人欢喜有人愁,所以诗词歌赋里面有因养蚕而丰收的快乐,也有养蚕艰辛。但是蚕有功于人们,那么在还人们没有将文字创造出来,蚕的形象就已经被刻在了器皿上,当做一种装饰。
比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盅上就有蚕纹。除此之外,还有山西出图的陶蛹、汉代鎏金蚕和铜蚕、《采桑图》中的妇女在桑园采桑等,这些都是由古人精心刻画,许多画家也将养蚕作为重点画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