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郑煤机是什么公司,郑煤机股票是什么板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郑煤机是什么公司,郑煤机股票是什么板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郑煤机是什么公司,郑煤机股票是什么板块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东北证券 张晗 刘军)

1. 煤机行业龙头,国企混改注入新活力

1.1. 煤机行业龙头,从单一产品向成套化、智能化发展

公司是煤矿机械龙头,液压支架领域市占率第一,煤机盈利能力稳居行业龙头。公司始建于 1958年,是中国最大的液压支架制造商,其液压支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约一半,其中高端市场占比达 70%。

1990年前确立以液压支架为主导产品的专业制造商地位,2006年开始向煤炭综合采掘成套装备制造商发展,2010 年和 2012 年分别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2016年收购亚新科集团,2017 年收购 SEG,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提供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并购亚新科与 SEG 后收入大幅提升,双主业共同发展。

2018 年 SEG 正式并表,2021 年公司煤机业务与汽车零部件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0.6 亿元和 121.4 亿元,2021 年煤机业务与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 41.4%和 54.8%,汽车零部件业务已经成为郑煤机重要的收入来源。

1.2. 煤机板块收入增长强劲,盈利能力提升

受益于行业复苏与市占率提升,盈利能力表现优秀。2021 年公司煤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21.4 亿元,同比增长 11.1%;实现归母净利润 20.9 亿元,同比下降 13.4%。

2022H1 煤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78.6 亿元,同比增长 27%;实现归母净利润 12.9 亿元,同比增长 8.5%。

2016-2022 年公司煤机业务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5-2016 年受行业需求下降业务陷入衰退,但伴随着 2017 年起行业的逐渐复苏,煤机业务收入保持高于 20%的强劲增长,2016-2021 年公司煤机业务营业收入 CAGR 为 28.5%。

成套化和智能化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2021 年公司煤机业务板块毛利率 29.4%,而 2017 年版块毛利率仅为 21.8%,毛利率有大幅提升。2021 年公司煤机业务板块净利率约为 17.2%,而 2017 年板块净利率仅为 7.5%,板块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但由于 2021 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是的煤机板块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略有下滑,但仍维持在较好的水平。

公司管理能力优秀。

同业对比来看,郑煤机毛利率要显著高于中小煤机企业,公司向成套化、智能化产品转型。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研发费用率仅次于行业龙头天地科技,远高于中小煤机企业。

公司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呈上升趋势,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4.9%,而山东矿机和 ST 重机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6%和 6.1%。

公司长期秉承科研与市场一体化开发模式,拥有长期积累的地质资料库、设备选型方案库,在高端液压支架研发上具有强大技术实力,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公司经营效率高,人均创收和创利均高于同行其他公司,重视人才激励。

公司 2021 年人均创收为 174.6 万元,人均创利为 11.6 亿元,远高于其他煤机生产企业。其次公司近几年人均工资也在上涨,2021 年公司人均工资为 22.8 万元,同样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

公司认为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最大资源,推进“人力资源全球化”,打造科学的人才培育开发体系、清晰的人才晋升通道、合理的薪酬体系,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公司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薪酬激励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更加适应市场的人才管理制度。

1.3. 混改落地,为公司注入新活力

国企混改先锋,改革提升公司活力。郑煤机是河南省管国有企业中,率先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

2006 年,郑煤机开始股权改革,由国有独资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郑煤机于 2010 年、2012 年分别在上交所 A 股主板、港交所 H 股主板上市,是煤机行业唯一一家 A+H 上市公司。

2015 年,郑煤机的国有股权由省国资委划归河南机械装备投资集团持有和运营,对郑煤机由管资产转为管资本,本次股权转让前,郑煤机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 30.08%、境内外社会公众股、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相结合的股权结构。

控股股东转让 16%股权,公司变更为无实控人企业。

2021 年 1 月控股股东河南机械装备投资集团与泓羿投资签订《关于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协议》,向泓羿投资转让持有的郑煤机 2.77 亿股股份,占郑煤机总股本的 16%。

泓羿投资主要 LP 包括泓朴投资、经石投资、招商资管、大族控股、郑州群贤、扬中徐工等,泓谦企管和河南资产基金为普通合伙人,其中郑州群贤为郑煤机及其下属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及其他核心骨干人员合计 186 名员工的持股平台,管理层与公司利益一致。

2. 亚新科扩产,SEG 重组改善业绩

2.1. 亚新科资产优质,商用车市场市占率领先

公司 2016 年收购亚新科集团,交易对价 22 亿元,收购标的包括亚新科凸轮轴 63% 股权、亚新科双环 63%股权、亚新科仪征铸造 70%股权、亚新科山西 100%股权、亚新科 NVH100%股权、CACG LTD.I 100%股权。

亚新科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集团之一。

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分别设有分支机构,在美国、墨西哥、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设有仓储。

拥有包括 NVH 及橡胶密封件以及起停电机、起动机、发电机和发动机缸体缸盖、凸轮轴、活塞环、粉末冶金产品、气门座圈及导管等部件 7 大产品系列,70%的产品提供给全球的跨 国公司。目前,亚新科在国内拥有 13 个生产制造基地、300 余家服务站、5 个产品研发中心,在美国、德国分别设有分支机构,在日本设有联络机构。

根据市场不同可将亚新科产品划分为商用车市场产品和乘用车市场产品(包含新能源产品),亚新科坚守以商用车和重型发动机为主的核心业务。

商用车市场产品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活塞环、凸轮轴、起动机和发电机、粉末冶金产品和气门座圈等,乘用车市场产品包括密封产品、降噪减振产品、起停电机、起动机和发电机、 活塞环和粉末冶金产品等。

亚新科主要产品用于国内的商用车。

集团42%的销售额来自于国内主机厂商用车,33%来自于国内主机厂乘用车与新能源车,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商用车,商用车的主要产品为发动机缸体缸盖、凸轮轴、活塞环、起动机和发电机。

亚新科客户资源丰富,主要客户包括康明斯、潍柴动力、玉柴集团、东风汽车、大众、一汽集团、博世、菲亚特等,覆盖领域包括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

前 20 大主要客户包括康明斯系、大众系、上菲红、玉柴、云内、潍柴、博世等等。

亚新科业绩稳定增长。

2021 年亚新科实现营业收入 41.5 亿元亿元,同比增长 8.6%;2022 年 Q3 亚新科实现营业收入 27.2 亿元,同比下降 17%,主要是由于国内汽车销量大幅下降,行业景气度较差。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7 年的 27.1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41.5 亿元,年均增速为 11.24%,公司收入稳定增长。

2.2. 多重手段降本增效,SEG 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SEG 业务布局全球,产品线丰富。

博世 SEG 于 2015 年 11 月在德国斯图加特正式成立,是博世公司为了剥离其汽车起动机与发电机业务而成立的子公司,博世 SEG 成为博世集团内所有从事汽车起动机、发电机业务子公司的母公司,目前在全球的子公司共有 15 家。

其主营业务是开发、制造、销售适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的起动机、发电机,起停电机以及 48V BRM 能量回收系统,是全球领先的起动机、发电机和轻型混合动力电机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

亚新科总部位于德国,在德国、墨西哥、印度、巴西、西班牙、匈牙利、中国 7 个国家拥有 8 个生产基地,在 14 个国家拥有 7000 多名员工。

SEG 客户资源优质。

SEG 是奔驰、宝马、奥迪的起动机和发电机主要供应商、是大众的核心供应商,基本垄断了德系车企的起动机和发电机的销售。

SEG 发电机的国内客户包括宇通、金龙、福田、潍柴、玉柴等。受全球汽车行业下滑及疫情影响,收入略有下滑。SEG 2021 年营业收入为 120.6 亿 元,同比增长 7.7%。

自 2020 年疫情爆发后,全球汽车行业产销量下滑明显,整体行业景气度下降,对 SEG 收入影响较大。

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面临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影响,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年汽车产销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 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2608.2 万辆和 2627.5 万辆,分别同比增长 3.4%和 3.8%,结束了 2018 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局面。

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 2140.8 万辆和 2148.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7.1%和 6.5%,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467.4 万辆和 479.3 万辆,同比分别下滑 10.7%和 6.6%。

多种手段削减成本,降本增效效果明显。

2020 年 10 月,公司公布 SEG Automotive 业务重组计划。通过减员、减产、业务重组、人员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等多种措施降低成本,预计 2020-2022 年全球减员 1100 人,预计每 年节省人工成本约 7500 万欧元(约合 5.7 亿元人民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向盈利驱动型企业转变。

SEG 盈利能力已大幅改善。

2019 年计提商誉减值 1.74 亿元,计提 SEG 资产减值损失 2.72 亿元,2020 年 SEG 计提与重组相关的员工解约补偿 14.54 亿元,计提商誉减值 1.65 亿元、资产减值损失 1.62 亿元,导致公司 2019 和 2020 年利润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2021 年公司重组已正式完成,2022 年开始 SEG 盈利能力已得到大幅改善,预计未来公司盈利能力将持续恢复。

3. 煤矿智能化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3.1. 原煤产量稳中有增,煤价高位稳定,煤企盈利能力强

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原煤产量回升。2020年全国原煤产量39.0亿吨,同比增长1.4%。

2016年2月,《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用 3 至 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 5 亿吨左右、减量重组 5 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行业进入去产能阶段,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降至34.11亿吨,之后开始回升。

截至2020年底,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供需格局得到改善,原煤产量开始回升。2022 年国内煤炭保供政策频出,原煤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截止2022年 11 月,我国原煤产量为 40.9 亿吨,同比增长 11%。

保供增产政策频出,煤炭高位增产 *** 将持续。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考虑到未来消费量同样可观,煤炭保供背景下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为近年来 *** 部门优化能源结构的一大重点方向。

煤价高位运营,煤企盈利状况明显改善。

2020 年煤炭价格开始上涨,从 600 元/吨上涨至最高时接近 850 元/吨。今年以来,煤炭价格略有下降,目前价格基本稳定在 740 元/吨左右。

今年以来,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来稳定煤价,预计未来煤炭价格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根据以往年份来看,400-500 元/吨的动力煤价格是煤企的盈亏平衡点,自从 2016 年煤价底部回升之后,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随之回暖。

煤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 2013-2017 年低谷期后,2017 年固定资产投资仅为高峰期一半,煤炭需求仍处于稳定上涨阶段,且近两年煤价上涨带来煤炭企业盈利能力改善,煤炭总体供给仍小于需求,叠加新增的煤矿开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上行。

3.2. 煤矿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对实现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一是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够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

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可减少高危岗位人员一半以上,条件好的煤矿还可形成井下工作面无人采煤、少人值守的场景,避免矿工直接面对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误操作,大幅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从而实现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 二是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够提升煤炭供给保障水平。

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柔性生产能力,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形势灵活释放生产能力,增强供给质量和供给弹性。

从近年煤炭保供情况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并已开展智能化建设的大型先进煤矿发挥了骨干作用,是稳定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3) 三是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够助推能源低碳转型。

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技术尚未突破、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情况下,我国仍需煤电及煤炭发挥调峰和兜底保障作用。

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保证能源供需总量的平衡,并在水电来水偏枯、新能源供 给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弥补电力缺口,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智能化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上,是煤矿开采的最终目标,本质是要实现无人化。

根据《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煤矿智能化是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

煤矿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实现煤矿自动化的基础和支撑,煤炭开采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开采。

煤矿智能化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而非系统集成。

与数字矿山相比,智慧矿山不仅仅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自动系统的集成,更多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智能化地响应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需求,做到智能决策支持、安全生产和绿色开采,要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煤矿开采中的效率问题、安全问题和效益问题。

从需求端来看,煤矿智能化势在必行。

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2021 年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 56%,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我国的主体基础能源。

从供给端来看,技术客观条件已经达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煤炭综采技术与装备已经基本全部实现国产化,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黄陵、陕北、山东等矿区一些矿井实现了自动化、少人化开采。

3.3. 政企合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市场空间广阔

政策推动煤矿智能化开采进入加速期。

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煤矿的采煤、掘进 智能化工作面达到 2022 年的 1000 处;2021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智能化煤矿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加强行业规划;山西、河南、河北、贵州、内蒙古等多省份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政策,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集中于 2020-2025 年。

华为加大煤矿智能化投入,推动煤矿智能化进程。

2019 年华为与国内多家煤矿行业合作伙伴进行智能化转型探索,2020 年华为发布华为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2021 年华为与山西省 *** 及多家煤炭生产科研单位联合成立“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2021 年单独成立煤矿军团,足见华为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华为智慧矿山联合解决方案引入 5G+AI+云等先进的 ICT 技术,提出“3 个 1+N+5”的智能矿山整体架构,实现矿山生产无线化,形成智慧矿山数字平台基座,实现矿山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用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井下生产无人化、少人化,智慧矿山五中心推动矿山经营管理走向集约化、高效化。

2021 年 6 月,华为合作的永煤陈四楼煤矿 F5G 项目正式商用部署,标志着全国首个 F5G 智慧矿山项目正式商用,在全国范围树立标杆。

3.4. 煤矿智能化建设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采煤技术经历了人工炮采、普通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和目前的智能化开采 4 个主要阶段。

智能化煤矿要求开拓设计、地测、采掘、运通、选煤、安全保障、生产管理等主要系统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与自执行的基本能力。

5G 技术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相结合,将非实时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对数据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将实时性强的数据下沉到设备端,降低数据传输与解算时延。

智能化煤矿总体架构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将物联网结合,形成煤矿泛在感知与设备互联,将设备、环境、人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相互之间的交互感知。

传输层汇集多种制式信号并完成数据透传,为智能化煤矿的各种应用提供信息高速通道。

平台层提供基础设备设施、通用性基础软件平台与共 *** 接口,实现全矿井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维护和调配,为应用层提供统一应用服务接口和应用支撑。

应用层是围绕煤炭开采和煤矿业务开发的各种应用系统,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智能生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

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泛在感知层获取井下传感器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生产数据,经过井下 4G 无线网络,万兆网络传输,在服务处理终端进行数据优化数据处理,实现了智能矿山“综采智能化、综合自动化、生产可视化”三化协同。

无人智能化开采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核心。

煤矿智能化建设包括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主煤流运输、辅助运输、通风、供电与供排水等智能化内容,其中采煤工作面是煤矿开采整体流程的源头,无人化智能开采也是整个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关键,因设备受动态运行、现场地质环境复杂、电磁干扰较强等诸多因素影响,实现智能开采的难度很大。

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核心,也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点场景。采煤工作面装备种类和数量众多,主要由落煤、支护、运输装备和供液、供电、通风保障装备等构成,装备之间需机械、电气、通讯协议、控制接口等多层面相互配套来保障正常生产。

实现煤矿智能化分三个阶段。

到 2021 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地质保障、生产、安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

到 2025 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煤矿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广阔。

2015 年全国煤矿仅有 3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019 年达 275 个,2021 年全国共有 687 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到 “十四五”末,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 4000 个工作面,建成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1000 处以上,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 90%左右。单个工作面智能化改造成本约 2000-3000 万元,考虑目前仍有 3000 个左右的工作面待改造,整体智能化改造市场空间为 600-900 亿元。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到 2035 年之前全国各类煤矿要实现智能化,预计未来每年煤矿智能化改造对应市场空间为 50-70 亿元。

3.5. 公司在煤矿设备智能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研发体系,持续推进煤炭高端装备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为全球煤炭客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一流的煤矿综采技术、成套装备解决方案和服务,实现煤矿开采掘、运输、通风、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推动煤矿装备行业的发展。

煤机龙头推进煤矿智能化。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是郑煤机全资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液压支架用阀及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基地。主要产品为综采工作面液压系统、电液系统、自动化集控系统,拥有年配套电液控制系统 10000 架和手动控制系统 15000 架的加工能力。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用于实现综采工作面生产设备的自动控制,公司研发的 ZE07 型电液控制系统已经在平煤集团、永煤集团、淮南煤业、焦作煤业、神华宁煤、神华新疆、中电投新疆、神华乌海、等支架上批量配套使用,实现了液压支架自动化控制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重视煤矿智能化技术合作研发。

公司持续推进煤炭智能化领域相关技术的研发,与相关高校、华为、西门子等高科技企业、矿业集团等在智能化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将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研发制造深度融合。

逐步完善了煤炭开采工作面成套化智能控制技术,完成泵站、三机控制系统的开发,提升智能控制系统的成套化能力,开展工作面智能化 3.0 先进技术研究,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慧矿山系统开发,做好前沿技术预研。

公司成立了行业内首家煤矿智能开采研究院,统一整合公司各部门和分子公司研发力量,围绕煤矿 5 类 38 项机器人目录技术攻关,统筹煤矿开采智能化研发全面工作,技术研发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公司智能化成套开采设备深受认可,市占率领先。

2019 年 10 月,郑煤机自主研发的高端采煤机通过专家评议;2020 年 5 月,由郑煤机研发的国内首套单一品牌成套智能综采装备在平煤神马集团二矿工作面成功应用,从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的一体化装备、到整个工作面的智能开采一体化控制系统,再到整个综采装备的一体化服务,真正实现国内煤机装备从“0 到 1”的突破。

郑煤机新一代电控系统、惯导调直技术实现批量推广,工作面大数据平台、矿压分析及预警技术取得初步进展。

郑煤机智能工作面在山东能源集团、陕煤化集团、华电煤业、华能煤业、平煤集团、河南能化、山西焦煤等重点矿区得到推广和应用,被多个矿务局作为首个智能化工作面或智能化建设示范项目。

2019 年全年全国累计新订货智能化工作面 135 个,其中郑煤机推广 62 个,市场占有率达到 46%,稳居行业第一。

“天地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郑煤机集团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803 所军用惯性导航技术,合作研制出井下工作面用惯性组合导航装置,解决了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打破澳大利亚 LASC 技术垄断,目前在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已配套三十余台。

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天地合作”文件精神,郑煤机将围绕适用智能化和机器人技术装备,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和各类机器人合作研发攻关,为煤矿安全、高效、智能生产提供装备支撑。

4. 乘电动化东风,加速汽车零部件板块转型

4.1. 亚新科加速扩大新能源零部件业务,提升新能源产品占比

亚新科战略,一是继续保持核心优势业务的持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提升运营效率,把传统产品做到极致,快速国际化,快速降成本。

二是开展新能源转型,继续发展新能源汽车减震降噪零部件业务,同时拓展业务领域,推动亚新科由零件向部件乃至系统集成转型,由国内业务为主向国际化转型,由传统汽车零部件向节能减排、新能源转型。

亚新科加速扩大新能源零部件业务,预计 2030 年新能源业务占比将达 70%。

公司探索新业务领域,推进新业务开发,加快国际市场、售后市场开发进程,调研探索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升级机会,努力开拓新能源汽车降噪减振、密封产品业务市场,成功进入小鹏、蔚来、东风、长安新能源、比亚迪、金康等新能源客户的供应链体系,获取多个客户的新能源密封减震项目,2021年新能源业务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销售收入超过了7700万元,预计 2022 年度新能源业务收入继续高速增长。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预计到 2025 年新能源业务占比将达 25%,到 2030 年新能源业务占比将达 70%。

4.2. SEG 积极向新能源汽车电机方向转型

郑煤机于 2022 年初正式公告与其全资子公司索恩格中国(SEG)共同出资 3 亿元人民币设立合资公司索恩格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专注开展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测试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服务等业务。

SEG 目前主营业务为研发和生产与内燃机配套的起动机、发电机以及 48V 轻混系统,随着电气化逐步成为整车行业的一致选择方向和技术路线,郑煤机希望通过合资公司正式切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形成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本土化集成开发和全球批量供货能力,最终推动公司汽车零部件板块由现有以内燃机零部件业务为主向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主全面转型升级。

SEG 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客户优势。SEG 目前客户覆盖全球主流乘用车、商用车整车厂,从技术上来看也是世界领先的电机生产企业,具有充足的技术研发积累、质量管控能力、生产制造经验和全覆盖的客户网络。

2022 年 8 月公司首次披露与某新能源车企就高压扁线电机定转子签订采购协议。索恩格电动于今年年初成立,并快速推进高压驱动电机的研发与应用,努力获取客户项目定点,目前已参与头部新能源车企的电机转子项目,证明公司研发实力强劲,而目前参与的项目为定转子,预计后续将不断参与新能源电机相关的其他产品项目,由零件向部件乃至系统集成转型,向新能源电机领域转型!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1) 液压支架及其他煤机设备:

国内煤矿智能化改造建设加速,作为煤炭机械的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行业增长。

所以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液压支架及其他煤机设备业务营业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应 YOY 分别为 28%、18%和 13%。考虑 2021 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公司毛利率下降。2022 年原材料价格略有下降,预计毛利率将略有回升。

2) 汽车零部件及相关:

汽车零部及相关业务主要包含亚新科和 SEG 两家公司。2022 年受全球汽车销量低迷影响,亚新科和 SEG 两家公司营业收入均出现小幅下滑。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亚新科和 SEG 的新能源业务逐步放量,2023和2024年汽车零部件业务将保持较好的增长。

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5.2 亿、30.9 亿、35.3 亿,PE 为 8 倍、6 倍、6 倍。

6. 风险提示

1) 经济政策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矿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和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等相关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公司煤机业务和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受到影响,相关市场存在下行风险。

2) 市场下行和竞争加剧风险:

受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原油市场大幅波动影响,煤炭需求面临增速下滑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公司煤机业务存在市场下行的风险;虽然公司具备煤矿综采设备成套化研发制造能力和智能化的先发优势,但是国内相关企业竞相投资进入煤矿智能化开采领域,未来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域竞争会比较激烈。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对全球汽车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均造成较大冲击,若全球汽车产销继续下滑,将对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业务的开拓。

3)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受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国际市场主要金属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虽然公司已经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原材料价格仍然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特别是钢铁、铜铝等金属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4) 海外市场运营风险:

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国内外不同地区在法律法规、会计、税收制度、商业惯例、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存在海外市场运营的风险。同时,公司已对 SEG 实施业务重组整合,但是 SEG 能否发挥其既有优势并实现预期整合目的,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藏经阁-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更多郑煤机是什么公司,郑煤机股票是什么板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