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现代人用香水,可你知道古代人用什么吗?古人也爱美,在香水还没有出现以前,他们主要用的是香囊。
香囊,又名容臭、香袋、香包、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古时候,香囊是女子练习女红的手工艺品,虽不如金玉珠宝昂贵,却是传情达意的信物。
古代热恋的男女会把贴身的香囊当作定情之物。魏晋繁钦《定情》:“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代孙光宪《遐方怨》:“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古代男女传情,也是让爱在一团暗香里萌动,这就是“中式浪漫”。
《红楼梦》中有一回写道:黛玉误以为宝玉将她送的香囊送与了别人,使起性子来,连正绣的一个也要剪掉,一针一线都是情意,宝玉哪里舍得送人,却是恐人抢走了贴身戴着,可见情深意重。
除了传情达意,古人佩戴香囊最初的目的是“辟秽防病”。当时医家们认为“香”能散疫气,秦汉时期帝王身旁常置芳香的香药,《史记礼书》载帝王身“侧载臭苣,所以养鼻也”,茞为一种香草,臭意为香。据说,芳香性气味对细菌和病毒无直接抑制作用,但是却能使人体呼吸道分泌出较多SlgA(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lgA具有抗病毒、提高呼吸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所以,在传统民俗里,每逢端午,古人不只吃粽子、赛龙舟、还悬艾草菖蒲,喝雄黄酒,佩戴香囊,来驱除不吉,祈福健康平安。
在炎热的夏天,古人更是用香囊驱蚊防虫,随身佩戴,自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流淌进入心脾,不仅能静心定神,还能缓解夏暑的烦躁,因此,在古代也有“以香消暑”的说法,周密《武林旧事》记载,都人仕女避暑时“骈集炷香”,并携“香囊画扇、涎花、珠佩”等物,在炎热的夏天以香消暑,倒不失为一种清新风流之举。
唐代是中国焚香习俗的鼎盛时期,香囊的发展也迎来高峰。当时非常流行一种以金银材质制作的球形香囊。香囊球形外壳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这种精巧的香囊,其实是一种熏香的炉具,可用于焚香,香囊中层有两个同心圆环,以活轴连接外壁和内层的焚香盂。如此设计可使焚香盂在香球无论如何转动的情况下都保持水平,盂中盛放的燃炭和香料不至于洒漏。
唐代人喜欢把这样的香囊系结在怀中或袖内,用来香身。杨贵妃就常在身上佩戴这样的球形香囊,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旧情,秘密派人改葬贵妃,但挖开旧冢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后来,唐玄宗就把这个香囊放在怀内,袖中,以慰思念之情。
宋代,香囊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球形香囊还被当作“车载熏香器”。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妇人乘坐的车上有丫鬟手持焚着香的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量不绝,尘土皆香”。此外,宋代人还开发了很多模拟花香味的香囊香方,像梅花、莲花香、蔷薇、兰花等,以彰显个人品味。
到了明清,香囊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繁盛时期。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说:“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香囊之肆,遍于九城,庙会集市售卖者尤多。”此时的香囊种类也很繁多,材质上不仅有布制、丝绣,还有玉雕、金银蕾丝、点翠镶嵌等;形状上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
香囊传承至今,依旧鲜活,也保留着古朴美,人们虽然不再将香囊随身佩戴,但是将香囊悬挂在客厅或车内用来清新空气、提神醒脑、防蚊虫仍是不少人的选择。
*图片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