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贝多芬鉴赏(贝多芬音乐欣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贝多芬鉴赏(贝多芬音乐欣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贝多芬鉴赏(贝多芬音乐欣赏)

 邱 林

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世界名曲会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并相信这种艺术品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中某种超越地域和时间的价值。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这首名曲我听了不知多少次,也许是自己音乐知识肤浅的缘故,当我阅读美国音乐学家兼作家哈维·萨克斯撰写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一书时,竞不知道这篇书评从何入手。

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着对贝多芬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本书。我初步的感受是,从音乐史的角度来说,作为19世纪之子与浪漫主义先驱的贝多芬是一个不断被构建与收纳进浪漫主义谱系的形象。如果我们走入十九世纪的音乐世界,就会发现贝多芬作品的复杂之处,以及他所埋藏的匠心所在。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的作者哈维·萨克斯是个音乐的行家,早期从事指挥工作,后致力于写作、演讲和教学。他以其专业水准,紧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做出点评与分析,包括作品主题、内涵与节奏、转调和音符等材料构成的阐释析微,作为理论的这些内容,并不显得枯燥,因为他作为音乐人经常运用描述和比喻,让一般读者也能产生共鸣的印象与感受。

令从书中了解到贝多芬人生经历的很多人吃惊的是:音乐史上相当有名、且容易被理解为不同时期的“时代”刚好是重叠的——就1824年当时而言,欧洲是一个意大利歌剧回潮(以罗西尼为代表)的大时代,以舒伯特、韦伯引导的彼得麦耶尔沙龙音乐的小时代,以及晚期贝多芬的一个“小圈子”。

虽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没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五交响曲》“英雄”那么闻名,但是《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贝多芬摘录了德国哲学家、诗人冯·席勒的《欢乐颂》,“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众生们,团结起来”成为第四乐章大合唱的关键诗词。

与贝多芬其他交响曲不同的是,他在《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部分史无前例加入了人声部分,既有独唱又有合唱,他给独唱部分很多高音。在第一次演奏时,他就遇到了困难,当时双耳已失聪。乐曲结束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贝多芬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这就是天才贝多芬的魅力所在,它源于对自身艺术使命的体认。萨克斯认为,贝多芬之前的音乐家,即使像莫扎特一样对自己音乐技巧的独创性有着清晰的认知,也都受制于专曲专用的创作模式。他们就像设计师,为具体的雇主:主教、贵族、皇帝、资产者,设计出适合他们味蕾的音乐冰淇淋。

对贝多芬来说,双耳完全失聪,是人生最通透之时;每次闭门创作新的作品之后,都再一次笑看人生。然而,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遗嘱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当站在我旁边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时,我却什么也没听到,或者有人听到牧羊人唱歌,我又什么也听不见——这是多大的羞辱!这种经历几乎使我陷入绝望,足以促使我结束我的生命。——只不过是艺术让我退缩了。”

重新把贝多芬当作一个人来审视他的人生道路,最令人感到吃惊的地方是他克服了成为贝多芬途中的障碍。如果上天再给贝多芬十年,也许他会创作比《第九交响曲》更伟大的作品。不过,更真实、更悲哀的现实是贝多芬的最高目标是做一个人,他把这一切包含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作为那个年代的音乐界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见证了、并对我们所有人指出了人生的新的一面。

也如今天的你我,从孩提到成年再到老年,一定会有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件事,让你记忆一辈子。当生活美好时,它是充实生活的调味料;当生活惨淡时,它又是黑暗中的力量。欣赏贝多芬的名曲,伴随着许多人的成长,也见证许多人的思想成熟。所以,萨克斯选择1824年,这个贝多芬最后一首交响曲首演的年份,来纪念从孩提时代就给予他力量的贝多芬。

看完《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一书,我掩卷反思。如果我们将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他的其它交响曲作为一种探寻世界的方式,持续向他的交响曲中寻找答案、借音乐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与勇气,以音乐中那些恒久的命题来关注这个世界,它说不定会给出最让人惊喜的人生线索,以及最值得反复沉淀的经验与历程。

更多贝多芬鉴赏(贝多芬音乐欣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