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图为“复兴号”列车驶进文水火车站。
记者 刘亮亮 摄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奏响。在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40多万文水县干群发扬吕梁精神、胡兰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聚力产业振兴,秉持绿色发展,迎来一番好光景。
红色引领发展 新兴产业崛起
仲秋时节,天高云淡。刘胡兰纪念馆前,一座宏伟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这片红色的热土,刘胡兰纪念馆、康家堡惨案遗址、马村烈士陵园等一处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的“文化符号”在保护利用中焕发时代光芒,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彰显伟大力量。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初心使命历久弥新。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奋进的文水儿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勤奋创业,努力在家乡产业发展上出实招、闯新路,形成了以钢铁、铸造、模板、白酒、机械装备、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多元产业结构。
行于文水县的阡陌间,微风拂过,硕果累累,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傲然挺立,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排排生产车间开足马力,文水县处处跃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音符。
在吕梁建龙优质棒材投产现场,一根根红彤彤的160mm方坯缓缓驶出连铸机又以4m/s的速度朝着轧钢厂棒材加热炉快速前进着;在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的制造车间,生产光伏电池片的自动化机械手臂上下翻飞,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在山西新光华铸管有限公司铸管车间,全副武装的工人们奋战在热火朝天的作业岗位上……目前,文水县正在以吕梁建龙为主力开发特种钢、弹簧钢等多元化产品,打造500亿级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晋能科技为龙头,吸引光伏制造企业协同研发,开发先进产品,完善产业链条。
以新光华铸管、汾西安泰等企业为带动,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引进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等新装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开发大型桥梁、涵洞等异型模板构件为目标,提档升级传统铸造产业,打造100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煤化工产业,深度开发高性能炭黑、专用炭黑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碳纤维、石墨烯、超级电容碳等新材料,培育高端碳基新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产业,推动煤化工产业链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打造50亿级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同时,以金地煤焦、国金电力、金源煤化等企业为支撑,壮大“煤—焦—电—化—建—运”循环经济产业链,吸引更多企业合作共建。从革命之红到发展之红,如今的文水县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
逐梦绿水青山 发力乡村振兴
文水县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境内G5京昆、G20青银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祁离高速正在建设中,太中银铁路纵贯南北。307国道和320省道纵横贯通,县城距太原76公里,处于太原都市圈的内层圈。全县形成了“两大内外循环、四角对外辐射、十大出境通道”的路网格局,公路、铁路物流运输业发达,是三晋通衢之地。
近年来,该县依托历史文化底蕴、红色基因传承、生态文旅资源,围绕太原“1小时”城市圈,着力打造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充分释放文水“太原后花园”功能。尤其是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文水段工程的建设,为文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带来了活力和生机,重现了汾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自然画卷。
世泰湖湿地拥有800多亩水域世界,已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在位于文水县开栅镇北峪口村的则天湖休闲文化旅游区内,长流水渠环绕,周边绿树成荫,使人置身于绿色天然氧吧中,尽享生态幽静之美……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只有几个深达数十米的废弃砂坑。
2019年起,文水县启动了砂坑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坚持山水林湖草一体治理,对历史形成的31个8191.29亩砂坑开展了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解决了开栅一带由于长期毁地挖沙,砂坑遍布、地表 *** 、生态破坏的窘况,具备了实施“田园综合体”、生态康养项目的良好条件。干净整洁的环村路边,各种颜色的花争奇斗艳。错落有序的村落中,一处处古建筑散布其间。柔和阳光下,一幅美丽乡村图画跃然眼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文水县北辛店村大力发展民宿旅游项目,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电网改造、村道拓宽改造、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古村落维修及环境整治等13项工程,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全面开启新时代发展之路。“抓住古村落保护机遇,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以点带面,使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真正搞活,极大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成志强说。
唱响“三农”好戏 擦亮特色招牌
近年来,在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河浇灌的文水广袤田野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不断兴起,农业龙头产业快速推进,生态种植养殖合理布局,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农业是文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更是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与农业基础相匹配的多功能高效农业和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促使县委、县 *** 叫响一个目标:把文水建成“吕梁农谷”!打造“吕梁农谷”是文水县立足实际、着眼“三农”长远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开展“品牌强农”行动,用科技团队、技术专家、新型机械赋能现代农业,创建县域农业公共品牌,推动县域农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吕梁农谷”成为引领吕梁市乃至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擎。
走进文水县南安镇,只见繁茂的枝叶间一个个硕大的酥梨缀满枝头,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果农常国栋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梨丰收了,果子大,果形好,比去年价格高。我家有十五亩地,一棵树平均能挂一百四五十个果,总的下来有七万多斤梨。”梨果刚刚摘下,就有来自各地的客商准备收购。近年来,当地不断推广科学种植、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种植,以特色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南安镇梨树种植已超过三万亩,今年预计可收果一亿五千万斤左右,大酥梨成为了南安镇百姓奔向美好生活的大产业。在文水县北张乡南张村的玉米种植基地,3500亩玉米迎来了大丰收,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确保成熟的玉米颗粒归仓。
一颗颗饱满的玉米棒矗立在田地里,农民们正忙着对玉米进行装车。在机械化的加持下,饱满的玉米转瞬归仓。“我今年流转了一百三十多亩地,估计今年一亩地收一千七百多斤,一共收了大概二十多万斤。今年玉米价格高,一斤一块三、一块四,能收入三十多万元。”文水县郭海农牧合作社负责人赵远斌说。文水的玉米种植面积有42.2万亩,为确保农民能够丰产、丰收,当地有关部门协调500余台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运行平台,为村民提供从种肥供应、玉米生成、播种、施肥、收获、销售全过程都由合作社来完成的托管服务,实现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
2021年,文水县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5万亩以上,产量突破2.3亿公斤,连续28年保持在2亿公斤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产值116.76亿元,占全市40.4%,增量48.36亿元,全市第1。红土地上焕新颜,老区产业发展底蕴厚实、城乡变化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更有质感、综合实力迈上新阶,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奋力绘就新时代的壮丽画卷。记者 刘小宇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