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全球最菜的小说(史上最强男主 小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全球最菜的小说(史上最强男主 小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全球最菜的小说(史上最强男主 小说)

华夏男儿多豪杰,但是历史上也不乏出现许多草包将军、拉胯将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史上十大最菜名将,看看他们是如何将残酷的战争打成笑话的。

一、李景隆

李景隆是大明开国功臣排第三的李文忠之子,按理说,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父亲,李景隆再差也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成功的让自己活成了朱棣的“卧底”。

我们先来看北京保卫战。

建文元年,李景隆以50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朱棣老巢——北平,当时已有两个军官带人攻上了城墙,眼看就要形成突破,结果令人吃惊的是李景隆竟然下令撤军了。结果第二天,李景隆再次下令攻城的时候,北平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冰城,原来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想出了一条绝户计,就是往城墙上浇水,当时正值数九隆冬,可想而知,水一浇上去,就成了冰块,凭借此计,朱高炽成功的坚守到了朱棣率军回援,结果在北平城下,劳师远征的李景隆大军一触即溃,大败而回。

再说李景隆60万大军对上朱棣10万部队的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朱棣率10万燕军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平安部万余人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军只能被迫后退。而郭英部早已在燕军的撤退路线上埋下了地雷,导致燕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次日,朱棣再度求战,平安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房宽负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冒矢突入阵中,杀伤敌军无数。然而,李景隆突然率50万明军主力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史载,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平安、翟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救援,战事才暂时缓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军杀来,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可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刻,李景隆的帅旗却突然被风刮断了,朱棣趁机反击,局势瞬间反转。李景隆再一次上演 *** 大戏,60万大军回到南京的只有不到三万。

帅旗的旗杆什么材质?再大的风也不可能吹断,退一步讲就算没有帅旗,李景隆就没有其他办法来证明主帅没有阵亡吗?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草包两个字来形容。

朱棣称帝后,李景隆被承认有“默相事机之功”,不知道这算是给李景隆正名,还是对他的讽刺?

二、范文虎

范文虎,南宋权臣贾似道之婿,历史上著名的“逃跑将军”。

1259年,因为后台强硬,毫无战功的范文虎被升为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成为独当一面的宋军高级将领。

1269年,范文虎受命率五万舟师救援已被元军围攻了两年之久的襄樊,然而范文虎人还没到襄阳,就在灌子滩受到了蒙古人的截击,宋军略有失利,范文虎就见势不妙,驾驶一叶轻舟直接开溜,“文虎以轻舟遁”,宋军从小败变为“大溃”,被斩杀俘虏者数万。这是范文虎的第一次逃跑。

然而灌子滩战败后仅四个月,范文虎不降反升,又被贾似道任命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总禁兵。

1271年,襄樊争夺进入决战阶段,本来南宋以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统一指挥各军救援襄阳,但在范文虎的谗言下,他被任命为福州观察使,赴援军中牵制李庭芝。

如此一来,襄樊之战更陷入危机。李庭芝几次想要出战,范文虎都不肯让其出兵,而且终日和自己的妻妾一起饮酒作乐,这让李庭芝恨得牙痒痒。后来好不容易开战了,范文虎先是在湍滩大败,导致宋军一百多名将领被蒙古所俘。紧接着范文虎在鹿门再次上演 *** 大戏,“初战不利,便弃旗鼓,夜遁而逃。”失去指挥的宋军大部被蒙古俘获,战船、甲仗被缴获无数。要知道范文虎这一次带着的是十万大军,几乎是援助襄樊的全部兵力,也未曾给他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勇气。这是范文虎第二次弃军而逃。

范文虎兵败后,李庭芝并未放弃援助襄阳的努力,他先是招募死士,然后派将领张顺、张贵率所募3000人往援襄阳。张顺、张贵恶战一百二十里,最终突破元军封锁,进至襄阳。张顺在激战中阵亡,尸首被发现时“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然而宋军的英勇奋战并未换来范文虎的“悔改”。

张贵入城前与范文虎相约,让其率军在龙尾洲接应。但是当张贵再次从城内突围,奋力杀至龙尾洲接应范军时,却不见范文虎的踪影,最后精疲力竭战败身亡,而范文虎早在半日前就因为听到附近风吹鸟叫,误以为元军来攻,跑没影了。这是他第三次逃跑。

范文虎的逃跑事迹还没有结束,这次他坑的是元朝。

南宋灭亡后,范文虎投降了元朝,并得到忽必烈的重用(看来范文虎也不是一无是处)。

公元1280年,忽必烈下令东征日本,范文虎受命进攻日本的大宰府,谁知道他因为害怕,到了鹰岛迟迟不肯发兵,结果反而遇到了台风。范文虎靠着坚定地求生意志,抱着一块木板活了下来,但是士卒却“溺死过半”。

直到此时,元军军势尚存,部将张禧建议,利用船坏将士无反顾之心,拼死一战。范文虎不但拒绝,反而再次“择坚船遁逃”,取道高丽悄 *** 的回到了国内。数万被弃于鹰岛的士卒结局可想而知,史载,“日军攻鹰岛,元军因将领遁逃,惨败,大部被杀,余者二三万被俘。”

不过,范文虎的结局还是不错的,他从日本逃回后虽然被革职查办,但仅仅一年,便再次被启用。此后,范文虎还多有升迁,去世时竟官至尚书右丞,享年80岁,真实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三、萧宏

萧宏,南朝梁宗室大将,梁武帝萧衍之弟。南齐末年,授中护军,卫戍京师。萧衍继位后,授扬州刺史,临川郡王。

关于萧宏的事迹有两处,一是贪财避祸;二是夜惊 *** 。

史载,萧宏爱财如命,贮藏钱财的库房将近百间。当时有人向萧衍密告,萧宏库房中暗藏兵器铠甲,有阴谋造反之意。萧衍于是亲自前去查看,结果打开库房一看,三十余间库房中堆满了金银,其余库房中则堆满了珠宝、珊瑚等珍稀之物。萧衍顿时疑虑尽消,不仅没有责备萧宏贪婪,反而盛赞其是理财能手。此后萧衍认为萧宏无政治野心,更加重用。

萧宏虽然是武将出身,但生平就打过一仗,然而就是这一仗将其死死地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梁国初建时,北魏经常乘火打劫,屡次进犯,于是萧衍决定发动大规模北伐。505年,萧梁以萧宏为主帅,分三路进攻北魏,萧宏率主力军十五万进攻洛口,韦睿率军五万进攻合肥,桓和率军五万进攻青兖。

然而南梁发动的这次超大规模北伐,却被萧宏一个人的愚蠢葬送了。当时韦睿所部已经拿下小岘城,又水灌平阳,破肥城,进驻东陵,据北魏的甓城仅有二十里之遥,就在双方将要会战之际,却突然收到了萧宏战败的消息,萧衍只得下诏让众军班师。

当时梁军主帅萧宏,因畏惧北魏军,不敢出战,全军龟缩在洛口。有天夜里,梁军大营发生夜惊,萧宏以为是北魏军偷袭,便只带了几个亲信,置十几万军队于不顾,仓皇 *** 。

主帅 *** ,群龙无首,消息传开,军队瞬间崩溃,士兵们争先逃跑,丢盔弃甲,消息传到北魏主将元英那里,元英当即下令追杀。萧宏这一跑,梁军损失五万多人,武器辎重不计其数。

北魏皇帝元恪见南梁军队溃散而去,下令元英乘胜南下,荡平南梁。元英接令后迅速率军队南下,首先夺占马头,然后兵逼钟离。

虽然南梁最后通过钟离之战逼退了北魏,但是萧宏的愚蠢却是怎么都洗刷不掉的。

四、苏峻

苏峻,东晋将领、安乐相苏模之子,“苏峻之乱”的主人公,历史上死的最搞笑的叛军将领。

永嘉之乱时,苏峻在家乡据垒自守,成为流民军统帅,司马睿登基后授他为鹰扬将军、淮陵内史,后来王敦之乱时因平叛有功,又被拜为冠军将军、邵陵郡公。

晋明帝司马绍死后,外戚庾亮执政,为排除异己除掉了司马宗,司马宗的手下卞阐逃亡到苏峻处,被苏峻匿藏拒不交出。庾亮因此认定苏峻其后必为祸患,决心先下手为强。咸和二年,庾亮封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然后令其弟苏逸代他统兵。

这明显是“明升暗降”的手法,苏峻岂不明白,他本来就有野心,现在见庾亮不能容他,于是联合名将祖狄的弟弟祖约,以讨伐庾亮为由,谋反作乱。

苏、祖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东晋首都建康,赶跑了庾亮。但苏峻为了泄愤纵容士兵在后宫抢掠,表现的极为残暴。238年,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勤王,战争由此改观。

苏峻与陶侃接战,双方互有胜败。与此同时,晋军大将毛宝打败了祖约的侄子祖涣,攻占合肥。不久祖约的根据地寿春也被后赵军队趁乱攻占,苏、祖联军因而实力大损。虽然苏、祖联军势弱,但真正决定苏峻成败的,还是后面一件事。

苏峻挟持了晋成帝司马衍退守石头城,晋将温峤与苏峻在石头城対恃,苏峻之子苏硕率军出战,率领数十骑兵杀得晋军大乱。喝的醉醺醺的苏峻在城楼上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勇猛,心想,自己这个当老子的也不能落后。于是也跨上战马杀入敌军,这一冲不要紧,一下子就冲进敌军阵营里去了。晋军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大好时机,于是群起而攻之,苏峻立马被穿成了刺猬,晋将赶上去一刀剁下人头,晋军士气大振,叛军则一蹶不振,石头城很快失守,叛乱平息。

苏峻身为一军统帅,竟然酒后临阵身亡,一时被传为笑柄。

五、赵括

可能有些朋友拿赵括“纸上谈兵”的本事说事,说他熟读兵书连父亲赵奢都不是他的对手,长平之战首次带兵,缺乏经验等等,不至于沦落至“最菜名将”中,但“知子莫若父”,我们来看看赵括父母对他的评价。

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赵奢认为,赵括骄傲自满,自认为天下莫能当,而且只知记书本,此兵家大忌,如果赵括将来为将,破赵者必是赵括。

赵母则说:“其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意思就是,赵奢为将时爱兵如子,财物都分给兵士,而赵括与赵奢完全相反,不但不亲近兵士,还把财物藏起来,置办田产,这样的人怎能带兵?

最后长平一战,也证明了确如赵奢所言,“破赵者必括也”。

六、诸葛恪

诸葛恪,东吴权臣,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孙权死后,成为孙亮的首席托孤大臣,并受封太傅,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公元253年,为了巩固在东吴的地位,诸葛恪不顾众臣劝阻,于3月率二十万人出兵北征。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此次出征极不得人心,“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始失人心。”

但是不管怎么样,诸葛恪还是成功的发动了合肥之战。4月,东吴大军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将领张特与七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兵士战死者过半,外城也多处崩塌,魏吴双方进入巷战,合肥旦夕可下。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却愚蠢的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据史料记载,张特为了拖延时间,对吴人说:“我现在已无心再战,但依魏国法律,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救援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守城以来,已经九十日了,再等十日,如有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你们先拿我的印绶作信物吧。”

按照张特的意思,如果给我们10天时间,凑够免于刑责的100天,等到10天后,我们一定出城投降。如果是老谋深算的将领,自然不会轻信张特的说法。但是聪明睿智的诸葛恪,却轻易相信了张特的说辞。张特将印绶抛给吴人,诸葛恪为表示诚意,不但不取印绶,反而让攻入外城的吴军到城外休息。当天夜里,张特就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不但将城墙崩溃的地方修好,还“补二重”。

第二日,当吴军发现异常后,张特又拒不投降了,他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死而已!”诸葛恪大怒,但是,此时的吴军已经没有一开始高昂的士气了。并且,当时天气炎热酷暑,吴兵疲劳,诸葛恪攻城不下,又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吴军的士气已经到了冰点。所以,及时撤军应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对于心高气傲的诸葛恪来说,怎能咽下这口气,所以依然坚持攻城。与此同时,魏国太尉司马孚已经率二十万援军赶到了新城。司马孚知道吴兵已疲乏,便趁机进兵大败吴军。

255年八月,诸葛恪无奈引军还。司马师又命文钦率精锐断诸葛恪后路。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合肥之战后,诸葛恪在东吴的声望跌入了谷底。孙峻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散布他想造反的谣言。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最终,孙峻和孙亮成功除掉了诸葛恪。不久之后,诸葛恪被灭三族。

合肥之战,诸葛恪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书生意气,不明白战争的残酷性,被敌军摆了一道,算是死于自己的愚蠢。

七、王玄谟

王玄谟,将门之后,南朝坚定的主战派。他早年投靠刘裕,先后任从事史、武宁太守、彭城太守,但他一直没有实现自己“驰骋疆场”的梦想。武帝死后,文帝继位,他上书北伐,一番热血之言,成功的激起了宋文帝对“封狼居胥”的渴望,“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出自《南史·王玄谟传》)

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第一次上战场的王玄谟就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

450年,刘宋北伐,王玄谟担任北伐先锋,当时因北魏鲜卑对北方 *** 的压迫,中原百姓纷纷组成义师声援南朝北伐。王玄漠作为先锋大将却对归附的义军极不信任,不仅拒绝合作,还把他们当做流寇剿之,再加上所率部队军纪松弛,任意烧杀辱掠,因而大失民心。史载,王玄谟竟然因为贪图滑台城中财物而禁止使用攻城器械,致使一个小小的滑台城90多天都不能攻克。

北魏借此时机集结兵力反扑,王玄漠被反扑而来北魏军吓破了胆,丢下前线数万军士直接逃跑,丧失主将的宋军阵脚大乱,最终全军覆没。

北伐主帅萧斌闻之,欲诛杀王玄漠,被车骑将军沈庆之劝止,萧斌也担心杀戮大将会引起军心混乱,于是命王玄谟驻守碻磝(今山东茌平)。

然而随军监军江夏王刘义恭却认为王玄漠的能力不足以守城,于是又命王玄谟撤回历城。结果王玄谟在撤退途中,又遭到北魏军追击,再次大败而逃。

王玄谟的两次不战而逃,让沈庆之也无话可说,最终王玄谟被撸去一切官职,贬为平民。不过后来的王玄谟屡贬履起,甚至一度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官至车骑将军、曲江县侯。如此人物能据高位,可见南朝宋的速灭并非无因。

八、马谡

诸葛亮五次北伐,形势最好的一次就是马谡失街亭的那次,当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叛魏归蜀,蜀军又得了大将姜维,锐气正盛,就是因为马谡不听裨将王平劝阻,弃城守山,被张郃断了水道,致使蜀军失去要地街亭,第一次北伐才无功而返。

虽然马谡在守街亭前一直表现的不错,不仅在兵书战策上,能与诸葛亮侃侃而谈,而且在战略方向上的判断也相当准确,但是,不管诸葛亮如何看好马谡,“深加器异”,战场才是唯一的试金石,街亭一战足以让马谡成为“最菜名将”之一。

九、曹爽

曹爽位列十大最菜名将,一点都没有冤枉他,作为武将,没有一点战功;作为政治家,处事犹豫不决;作为曹氏最后的掌权者,被动的完成了曹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的交接。

曹爽是曹魏政权第二代核心将领、大司马曹真之子,自小与魏明帝曹叡交情甚好。曹真逝世后,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曹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将太子曹芳交托给他和司马懿。

曹芳继位后,加曹爽侍中,封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兵三千,共执朝政。一开始,曹爽事事都和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后来听从丁谧的计谋,拜司马懿为太傅,架空了司马懿。随后又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政事皆有自己专断。

正始五年,谋士邓飏和李胜为了让曹爽建立军功而建议他伐蜀,曹爽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与其率领七万大军从骆谷进军伐蜀。结果半路上由于物资和粮食缺乏,不得不暂停进军。当时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但邓飏力主继续伐蜀,双方争执不休,曹爽也没个准主意,最后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决定撤军,但此时蜀汉的费祎已经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才得以撤离。

曹爽的这一番折腾,不但无尺寸之功,还折损数万兵士,耗尽所带转运牛马,羌、胡等地也对他怨声载道,关中大为虚耗。

正始十年正月,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前往高平陵祭拜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入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请得意旨罢废曹爽,然后命蒋济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

曹爽接到弹劾表后,惊慌失措,竟不敢告知曹芳。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会合曹爽。桓范力劝曹爽带曹芳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讨伐司马懿。曹爽又是瞻前顾后,没个准主意,于是桓范又劝曹爽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暂作抵抗,然后占据许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身份为军队调运粮草。但曹爽依旧犹豫不决。

司马懿也怕曹爽誓死一战,于是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诱劝曹爽放弃权利,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只要放弃权利可保爵位,曹爽想了一夜,最终还是放弃抵抗,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曹爽的愚蠢最终让他付出了惨重代价——夷灭三族。

十、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蓟州渔阳县人,开元年间进士,擅长阿谀奉承,与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交好。天宝年间,杨国忠发迹之后,举荐他为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年,大唐藩属南诏国国王阁罗凤举兵叛唐,攻陷云南郡,斩杀郡守张虔陀,并攻占唐朝大量领土,“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李隆基闻之大怒,立即诏令鲜于仲通火速率军讨平南诏。鲜于仲通接到诏书,不敢怠慢,率8万精锐前往云南郡。

阁罗凤叛唐本就是被张虔陀所逼,得知唐军讨伐的消息后,有心求和,先后两次派使者到鲜于仲通军中解释叛唐的原因,表示愿意放回俘虏、归还占据的土地,与唐重修旧好。

遗憾的是,无论阁罗凤的使者如何晓以利害,都无法打动傲慢且急于立功的鲜于仲通。

面对唐军的步步紧逼,阁罗凤自知无力抗拒,于是派人向吐蕃求援,大批吐蕃军队进入南诏,配合南诏作战。

然而鲜于仲通对这一切竟然毫不知之情,此刻,他心里正做着讨平南诏、加官进爵的美梦。

南诏军和吐蕃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唐军深入南诏腹地。鲜于仲通根本未把南诏这个弹丸小国放在眼里,看到敌人后退,立即挥师追击。

唐军进入瘴气密布的南诏腹地后,遭到南诏和吐蕃两军夹击,8万精锐,战死者多达6万余众,另有1万多人被俘,鲜于仲通扔下随军的儿子仓惶逃命,“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鲜于仲通一气跑回成都,然而他的儿子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死于乱军之中。

全军覆没的鲜于仲通并未受到朝廷的追责,因为他的好友、唐玄宗面前炙手可热的红人杨国忠,不仅替他隐瞒战败的事实,还举荐他为京兆尹。

败军之将鲜于仲通摇身一变,成了“京官”。但是好景不长,鲜于仲通战败之事被人揭发,玄宗震怒,杨国忠不敢继续维护他,任由他被罢官。

罢官之后的鲜于仲通,闭门谢客,读书饮酒自娱,后来出任汉阳太守,直到去世。

更多全球最菜的小说(史上最强男主 小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